筆趣閣 > 好萊塢往事 >第二百四十五章 同樣的劇情,同樣的經典
    “你等會兒!”

    羅蘭越聽越迷糊了。

    “你說的《紙牌屋》,難道不是撒切爾夫人的幕僚長、保守黨副主席邁克爾-道布斯所寫的暢銷小說嗎?你說的安德魯-戴維斯,難道不是那個創造出《辣手猛龍》、《法律之上》、《潛龍轟天》、《亡命天涯》的導演嗎?”

    “他們什麼時候攪和到一起去的?還拍了一部BBC迷你劇《紙牌屋》?”

    “What?”

    聽見羅蘭如此詢問,本還想向對方介紹BBC迷你劇的凱特也有些懵圈,兩人大眼瞪小眼的對視了幾秒,皆發現了自己的腦回路和對方壓根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Okay,你等一下。”如同貓兒一般的凱特從窩着的沙發上爬了起來,左手攤開,右手掰着大拇指,道:“首先,我所說的《紙牌屋》,的確是根據邁克爾-道布斯所寫的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BBC迷你劇。”接着,她又點了點自己的食指,道:“其次,我所說的安德魯-戴維斯,那可不是好萊塢的安德魯-戴維斯導演,而是我們英國的知名編劇。”

    “我九五年不是拍了簡-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嗎?”

    “同年,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也被BBC拍成了迷你劇,編劇就是安德魯-戴維斯。”

    “男主角是科林-費斯,你知道他嗎?”

    “就是那個在八七年的《玫瑰夫人》裏,給我叔肯尼斯做配的科林-費斯。”

    “噢……科林-費斯?”思緒如繁雜線團的羅蘭,反應過來了,“我想起來了……”

    給肯尼斯-布拉納做配的科林-費斯,不就是日後憑藉《國王的演講》拿了影帝的傢伙嗎?

    特碼的,這原來是重名的鍋啊!

    就像羅教授每次上課,都會有一個叫張三的傢伙在法律的邊緣肆意跳騰一樣,這世界上同名同姓的傢伙,實在是太多了,若是沒有代指,只是隨口一說,那真的很容易混淆思維。

    初次聽見安德魯-戴維斯這個名字時,羅蘭的腦子裏冒出的是和哈里森-福特有過合作的導演,畢竟,對於他而言,哈里森-福特纔是自己人。

    而經過凱特這麼一解釋,羅蘭也回想起了她口中的安德魯-戴維斯,那可是超級知名的編劇。

    代表作品有電影方面的《BJ單身日記》系列、《南茜的情史》,電視劇方面的BBC迷你劇《荒涼山莊》、《小杜麗》、《理智與情感》、《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

    是的,羅蘭看過不少對方所編寫的影視劇,至於凱特所說,由他改編的《紙牌屋》嘛……

    好吧,他也有印象了——

    BBC版的《紙牌屋》,羅蘭其實並沒有看過。

    原因很簡單,年代太久遠,高清資源找不到,作爲一部九十年代出品的英劇,用十幾年後的電腦屏幕加解碼器看原版,那畫質可是渣的一個嗶。

    再加上這部《紙牌屋》和《是,大臣》,《是,首相》那樣的靈魂劇集相比,熱度上差了那麼一點,所以在前幾批BBC重置老版電視劇,將其翻新至1080P的技術修改名單上,並沒有他的名字,而等名單名錄終於排到它時,美版的《紙牌屋》,那都已經火遍全球了,看過了凱文-史派西的表演後,羅蘭也就懶得再去找老版《紙牌屋》的資源了。

    他覺得沒必要。

    即便美版《紙牌屋》是對英版《紙牌屋》的翻拍,但羅蘭也不覺得英版就是神劇,如果它真的異常亮眼,那就會和庫布裏克的《光榮之路》、《2001漫遊太空》、《閃靈》那樣,被只知曉的賺錢的資本家以最快的速度翻新。

    說得難聽一點,一個作品火不火。

    看的其實並不是什麼票房口碑,而是資本家們的變現手段。

    資本家們越瘋狂,那就證明願意爲此作品付費的粉絲有很多。

    不過,前世的他沒看過這部劇也不要緊,這一世他可以趁着設備和碼率相匹配的情況下,把這部劇給補了嘛,於是乎,在凱特的眼裏,羅蘭的行爲那就是在搞清楚《紙牌屋》這部BBC迷你劇的來源之後,便屁顛屁顛的吩咐助理去買碟子了。

    付諸於實際的行動力,讓凱特覺得羅蘭非常重視此次串門行爲。

    嗯,她覺得羅蘭挺上道的。

    而羅蘭嘛……

    則一門心思的全撲在迷你劇上了。

    “嚯!這開場第一句可以嘛——‘世上沒有永恆的東西,任何一個長期執政的黨派最終都會完蛋’?這麼辛辣的開端?尺度可以啊……”

    “伊恩-理查德森這個老頭演的真棒,優雅,從容,不失威嚴,這就是所謂的紳士?”

    “唔……招牌式的解說式獨白讓伊恩擁有了雙重人格啊,在和劇中其他人物交流時,他時刻帶着面具,從不袒露心跡,但在面對鏡頭時,驕傲、得意、決心、不滿,這些主觀表達全都涌現而出,將一個活生生的人從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區分開來……”

    BBC版的《紙牌屋》,三季加起來不過十二集,每集五十分鐘,十個小時就能刷完。

    等羅蘭補完這部電視劇後,他才發現,如果英版的《紙牌屋》能用短小精悍來形容,那美版的《紙牌屋》,則能被稱之爲水漫金山。

    總的情節,兩版都差不多,而真正的區別其實是時代發展所帶來的限制。

    沒錯,不管什麼文化作品,在它與公衆見面的那一刻,都會帶上枷鎖——

    英版的《紙牌屋》,女性角色很少,而美版的《紙牌屋》,黨鞭大人都快被女人給整死了。

    這種不同性別的角色所營造出來的戲份差異,和女權主義的發展有着很大的關係。

    除此之外,英版的主角厄克特先生,給人的感覺那就是個老好人,又或者說是笑面虎,而美版的主角安德伍德,那可是把混蛋二字,刻在了臉上。

    這其實就是文化差異。

    雖然美英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英國畢竟是老牌帝國,他們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臉面,又或者說,披着紳士的皮,幹着齷齪的事,纔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

    但老美嘛——

    有句話不是說得好麼,美國在強大,那在歐洲眼裏,就是鄉下,美國人在有錢,那在歐洲人的眼裏,就是窮的只剩下錢的土老帽。

    這種歧視,在文化作品裏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第三點差異嘛,那就是輿論。

    英版裏的記者,比美版裏的幼稚。

    沒辦法,誰讓英國的媒體就被那兩三個資本家控制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