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原始人攻略 >第二百四十八章 修路
    /!!

    一棵棵巨大的松木被伐倒,零碎的枝丫大多都被運到陽湖邊的石山那去。

    但是剩下的主幹太過沉重,根本沒法運輸,只能留在原地。

    而那些樹枝稍微晾曬後,就開始放在石壁旁燃燒了。

    松木富含油脂,燒起來劈啪作響,哪怕木質不是太乾,火焰也會越燒越旺。

    等到火焰即將熄滅的時候,旁邊早已經準備好的工人們拿起球果切成的水瓢,忍受着高溫,一瓢瓢的朝着石壁上潑水。

    熱脹冷縮的情況下,石壁紛紛龜裂破碎,然後嘩啦啦的落下滿地的碎石。

    而這個時候,工人們則會遠遠的朝着石壁丟石頭,將更多的石頭敲下來。

    等到溫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數人一擁而上,他們要麼清理危石,要麼將碎石裝筐,倒在一旁的空地上。

    剩下的人,則是在石壁下面繼續架起松木堆。

    靠着這種辦法,堅硬的石壁被一層層的扒了下來,碎石堆積成山,一堆堆的蔓延開來。

    與此同時,陽湖那邊的磚窯也開始修建了。

    這短時間的語言學習已經初見成效。

    至少絕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能夠連比帶話的用漢語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了。

    可以語言指揮,原本一些無法溝通的活變得簡單了許多。

    二十個磚窯同時修建,各個小組各司其職,每一項任務,都被安排到了具體的人手中。

    這些比較細緻的活並非是王偉安排的。

    而是那些跟着他一直學習統計的王族軍士來安排的。

    統計學其實是一項很有用的學科。

    用在工作上,將各項工作需要的人手和進度統計出來,然後對人手進行合理的分配,這樣就能確保大家相互協作,最大效率幹活了。

    如此一來,工地上忙而不亂,一切工作進展的井井有條。

    而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王偉能夠藉助系統裏面的天氣預報,預知接下來一週的天氣,然後按照天氣情況,對工作進行調整。

    和磚窯同時動工的,還有專門修建的,能夠用來晾曬磚坯的草棚。

    等到磚窯的修建接近尾聲的時候,一批人手被抽調了出來,開始煉泥,製作磚坯。

    與此同時,一堆堆松木製作的燃料也開始在磚窯附近堆砌。

    等到磚窯修建完成的時候,磚坯剛好晾曬完,且松木燃料也都準備齊全,一刻也沒有浪費,直接開窯燒磚。

    與此同時,修建磚窯的人也撤了下來,有了修建磚窯的經驗,這些人再建造別的建築就要得心應手了許多。

    他們被安排到了石山那邊去,一部分人負責在不會浸水的高處建造倉庫,一部分人挖掘地基,修建高爐,最後還有一部分人則是開始燒炭。

    和磚窯相比,能夠燒製簡易水泥的高爐要麻煩許多。

    磚窯用黃泥混合着石頭,修建成一個帶着大大的煙囪和地下回溫設置的拱形建築就可以了。

    對於材料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溫度的浪費也沒有那麼嚴格。

    但是高爐對溫度的要求很高。

    必須要用蜃灰和磚頭修建成標準的形狀。

    這樣才能保證爐內的溫度不會擴散太多。

    等到第一批的磚塊燒製完畢,走水路,在陽湖上運到石山那邊的時候,高爐的地基剛好修建完成。

    這些已經有了一些建築經驗的工人們開始在王偉的指揮下面對新的挑戰。

    按照嚴格的圖紙要求建造高爐。

    爲了確保第一個高爐能夠順利完工,王偉幾乎每天都待在石山那邊的。

    手把手的教這些沒有任何砌牆經驗的未來瓦工如何使用瓦刀,怎麼配灰,怎麼掉線找垂直,怎麼找水平。

    高爐在一天天的成型,而瓦工們的技術也在一天天的變得熟練起來。

    在兩百人日日夜夜不懈的努力下,半個月後,這個世界,第一個能夠燒製水泥的小型高爐總算是成功修建出來了。

    與此同時。

    在高爐附近,新建的木棚倉庫裏面,已經堆積起來了小山一樣高的松木碳。

    有了一,再有二就簡單了。

    以現在簡單的材料,想要修建像地球上那種大型的水泥爐子是不可能的,只能使用這種早已經被淘汰了,一旦燒起來,方圓數千米內灰塵滾滾的簡易高爐了。

    這種高爐不僅污染嚴重,對燃料的利用率也極低,浪費極大,燒出來的水泥數量不僅少,合格率也難以達標。

    不過在這個時代,一切只能將就着點了。

    燒製的水泥數量少,那就用高爐的數量來彌補。

    有了第一個高爐的經驗,後面的高爐修建起來就快了。

    一個不行,我就修十個,十個跟不上水泥的供應,我就修建二十個。

    區區四千人的工程隊,最後會被調去砌牆的,最多隻有一千人,其餘的人,都是在忙燒磚,燒水泥或者運輸這些後勤工作。

    二十個高爐,滿足你區區一千人的水泥用量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燒磚,伐木和修建高爐這些工作,幾乎佔據了陽湖這邊近半的人工。

    剩下的人,一部分忙着割草,囤積草料,一部分有搭建茅草木棚經驗的人,則被王偉當成了木工進行培養。

    從松林那邊運回來的木料,比較差的用來燒炭,粗木料則是留着,用來製作各種工具。

    例如木頭輪子,板車,帆船,修建碼頭等等。

    各種工具都是從王族運過來的。

    這些木工們按照王偉的要求去製作工具,木匠經驗一點點的累計。

    從最開始的,最簡單的木棚。

    到後面的,用木板和卯榫結構拼接而成的板車框架。

    再到一些需要複雜工藝和精準尺寸的車輪,木質輪軸等等。

    當他們製作的小板車能夠用來運輸磚塊,磚廠每天都有人推着這種簡單的兩輪車跑來跑去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製作專門用來運輸的簡易松木板船了。

    將來石山那邊燒製的水泥,都需要用這些板船運到陽湖這邊來,然後再用板車拉着去修建關隘的。

    所以對於板車和板船的需求量會非常的高,特別是容易磨損,輪軸很容易損壞的板車,更是需要不斷的補充和修理纔行。

    想要板車跑得快,兩個必要條件是不可能少的。

    第一就是路。

    沒有平整的路,一旦下雨,木頭車輪很容易陷入泥坑中去。

    所以,除了割草的和木匠們,剩下的一千多人,則是被安排去修路基了。

    就地取材,一筐筐的泥土被挖掘出來,堆砌在地面上,然後夯實。

    考慮到夏汛時可能會有暴雨,路基的高度,至少需要超過地面半米以上。

    路基的修建只是第一步。

    在農村居住的人都知道。

    黃泥夯實的地面,再怎麼牢固,被雨水一衝,照樣滿是泥濘,依舊無法通車。

    所以,等到路基修好後,王偉就會往上面鋪水泥了。

    只要水泥路修成,不管你是什麼天氣,馬車都能在上面跑得飛快。

    天氣已經開始逐漸轉冷了。

    一批批的麻布衣從王族運到了陽湖。

    上次合歡節的時候,麻布衣就已經在王族出現了。

    長葉草在漚麻池裏面腐爛,撈出來經過特殊的清洗,就只會剩下麻纖維。

    這些纖維紡線織布,然後製成成衣並非是太難的事情。

    紡車這種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東西王偉早已經搗鼓出來了。

    在王族的工業區那邊,就建有麻衣廠,畢竟鞣製的獸皮衣雖然美觀且穿着舒服暖和,但大河諸部中,能夠買得起這樣禦寒衣物的又有多少。

    上次合歡節時,王偉送給了各部落的族長一些皮大衣,就是爲了現在推銷王族的麻布衣的。

    曾經的冬天,一個個的部落都是縮在山洞裏面,如同冬眠一樣,靠着積攢的食物和燃料硬撐。

    但是現在,他們有了新的選擇,王族從帽子到上衣,從褲子到草鞋,全套的禦寒裝備能夠讓他們在寒冬時節出門,能夠在大雪天氣狩獵。

    有了獸皮大衣做榜樣,他們可能會不買嗎。

    至於那些族長,上身穿着漂亮的皮草,下身穿着磕磣的麻布褲子好不好看,那就不是王偉能考慮的了。

    你要是有錢,全身都換成皮草都沒有問題。

    沒錢的話,還講究個屁的好看啊。

    麻布衣發了下去,穿慣了草裙的衆人剛開始很不習慣這種東西。

    特別是那褲子,沒有鬆緊帶,穿上去後,都需要用草繩紮起來。

    動不動就有人去了廁所,來不及解那系成死扣的繩子,而拉在褲子裏面的事情發生。

    他們對這種褲子深惡痛絕,不止一次的想要將其脫掉,換成舒服方便的草裙。

    不過,隨着溫度一天天大家降低。

    大腿暴露在寒風中的感受和穿上麻褲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有句話不是叫做,秋褲穿上了後,就脫不掉麼。

    這種實打實能夠讓人感覺到溫暖的好東西,在溫度逐漸降低的時候,是會讓人上癮的。

    當麻布衣物被大家逐漸接受的時候。

    一百五十匹馬也被調到了陽湖。

    這些已經是王族能夠拿出來最大數量的馬匹了。

    留在王族的那些馬匹,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用來當做種馬繁殖下一代的。

    而這些馬,則是用來拉車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