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958章 監軍太監
    廣州牙城,經略府前,六面中軍大纛高高樹立,迎風獵獵飄揚。

    “古者天子六軍,諸侯三軍。今天子十二,諸侯六軍,故纛以六主之。衛公更是極受天子信任,特賜雙旌雙節,掌總軍旅,旌以專賞,節以專殺,並特旨承製拜封·····”

    六纛之前,一衆官員前來迎接,說話的卻是一位沒鬍子的白麪胖子,白白胖胖說話柔聲柔氣。

    可來迎接的一衆官員中不僅有廣州都督府的長史、司馬等,也還有嶺南三廣的觀察使、常平使等,帶頭迎接說話的卻是這位,可知道這個人並不簡單。

    “高太監在嶺南還習慣嗎?”

    秦琅微笑着上前,對這個宦官道。

    “可不敢當太監之稱,我只是個內常侍而已,承蒙聖人信任,讓咱來嶺南做這差事,以後可還得仰仗衛公的照顧,衛公若不嫌棄我是一閹人,叫我一聲高內侍便可,或者直接稱呼我爲高監軍也行。”

    太監是對朝廷各監長官的一個敬稱,因主管宦官的內侍省在隋時曾改名長秋監,故稱稱呼有職事的宦官爲太監,其實就是個尊稱,這就跟後世人稱呼副職往往不帶副字一樣。

    太監真正做爲宦官的代名詞,其實得是在明清之時了,唐朝太監可不是宦官之意,許多士人文官擔任的監長官,也往往會被稱爲大監、太監,如祕書監魏徵,以前也會被人稱爲魏監、或魏太監。

    一名內侍省的宦官,被派到嶺南來任監軍使,這倒也並不算太稀奇。在唐開國之初時,高祖李淵就經常派官員到各軍中擔任監軍一職,監軍的權力還極大。

    這時的監軍不過都是臨時差遣性質,不是正式的官職,所用之人也沒有明確規定,有時是派文臣,有時派御史,也有時派武將,甚至有派天子家奴宦官的,這些監軍都是代表着皇帝的意志,主要負的還是傳遞消息的差事,也負有監督軍情、軍官,甚至是幫忙處置一些戰後事宜,如爲皇帝收集一些珍寶財貨,蒐集美人,或者是對某些特殊的戰俘處置等等。

    到李世民當了皇帝后,也仍是有派監軍的習慣,不過這個時候,李世民主要是從御史臺抽調御史擔任監軍,監察御史、殿中御史等都可任監軍。

    監軍漸已經比較規範,這些監軍主要就是起到以小制大的一個作用,用御史監軍來監督統兵將領們行爲規範的,當然也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查驗戰功的。

    御史監軍品級較低,都是以本品任事,所以多數御史監軍都只有七八品,相比起那些統兵的三四品大將,位卑官低,可他們並不隸屬於統兵將領,所以仍然能較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尤其是李世民的御史監軍,一般都是設在那些行營裏,也就是打仗出征的時候,派個御史隨軍監督,戰後即撤。

    所以監軍與將軍之間,能夠起到較好的各自作用。

    而嶺南這幾年局勢特殊。

    秦琅在嶺南一面大刀闊斧的改革,一面又對南蠻鐵血鎮壓,朝廷也一點點的奪取了嶺南的真正控制權,又是改土歸流,又是編設府兵,設置鎮戍等等。

    這使的嶺南地區,必須得有一個全局的統籌,而不能是三廣甚至是黔中雲南等地各自爲政,尤其是軍政財都要統籌一起安排,才能更好的適應嶺南地區的局面,保持安穩。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李世民也是破格重用秦琅,不僅同意了秦琅制訂的一系列嶺南新政,也把原來由親王遙領的廣州、鎮南大都督之職給免了,改由秦琅親自兼任。

    併爲了更好的統合整個嶺南地區,還在上面設了一個嶺南鎮守經略節度大使,節度嶺南九府十二軍。

    這是個使職,但卻超過了原來廣州大都督、安南大都護府的管轄範圍限制,把整個嶺南地區都統合起來。

    這已經是朝廷做好了要長期對嶺南蠻夷用兵的打算,要持續的綏靖,直到將嶺南徹底的掌控在手,所以這次李世民還特旨給嶺南的十二軍增加了兵額。

    從原來的每軍三千,增加到每軍五千兵額,相應的嶺南的府兵折衝府也相應增加,並對嶺南實行嶺南府兵編入嶺南十二軍,就近鎮守的原則,雖也會輪調,但以嶺南兵鎮嶺南,減少從中原地區抽調府兵南下輪值鎮戍,以加強嶺南十二軍的戰鬥力。

    嶺南軍整編六萬,另配有城傍、側近番兵十二萬,這個數量已經非常寵大,甚至遭到過朝中許多大臣的反對,認爲嶺南根本無需這麼多兵。

    而且這麼多兵,軍費開支太大。

    在秦琅承諾嶺南自己能完全解決嶺南軍的軍費開支後,這纔在李世民... 李世民的堅持下通過了這個置軍方案。

    秦琅說能自己解決軍費,倒也不全是吹牛,事實上嶺南這幾年藉着工商之貿,還有鹽鐵之利,確實財政收入大增。

    兩稅新法之下,地方財稅並不需要完全上繳中央,不用事事依靠中央朝廷拔款,只需上繳三分之一給國庫,剩下三分之二,一半歸都府,一半留州縣。所以嶺南地方手裏確實挺有錢的。

    再加上嶺南雖說中原稱爲蠻荒,但其實條件還不錯,不說其它,僅一年兩熟這一條,就足夠自給了。

    嶺南三廣地大物博,但一直以來,人口其實不多,所以有大量的土地可供開墾。

    秦琅養軍的另一大關鍵法寶就是屯田。

    所有的鎮戍部隊,也都劃地墾荒屯田,除了打仗、訓練,閒時便開荒種地、養殖,所得不僅能夠自足,甚至還可儲備爲戰備軍糧,甚至每年還能拿出部份分給士兵做福利,或是拿出部份陳糧售賣掉。

    任何時代,軍屯其實都是邊地供軍最有效的手段,因爲邊疆不缺地,這是中原比不了的優勢。

    自己屯田,還能解決掉從內地長途運輸軍糧的巨大運費開支等。

    更別說秦琅可不僅讓他的六萬嶺南軍屯田,他甚至還把那十二萬人之衆的城傍、側近蠻兵,也全都讓屯田。

    這些城傍、側近,其實都是自俚僚蠻寨裏抽調的壯丁,他們十八歲之後,就要服義務兵役,一般是當三年。

    抽調出來的蠻丁分派到各軍下面,邊訓練邊屯墾,打仗的時候,他們主要負責後勤輜重的運輸,抓送俘虜等輔助任務,平時則協助守城、巡邏等等。

    屯田所得,既是這些蠻兵自己的軍糧,剩餘部份也是他們的津貼福利。

    而六萬府兵所在的折衝府,每個府兵除了足授的軍田外,各折衝府也會劃分到一些土地,然後平時抽調府兵、僱傭百姓、蠻丁們耕種,所得除做日常軍府的訓練口糧等,剩餘扣除僱傭等開銷費用後,做爲戰備儲備糧。

    各州的團結營,各縣的保安團,甚至是各鄉的聯防大隊等,秦琅都搞屯田政策,都劃出大片荒地出來,讓他們墾荒屯田。

    反正這麼多青壯,也不可能都是訓練,屯田也是一種訓練嘛。

    讓軍隊種田,有人說可能會影響戰鬥力,可秦琅卻認爲,嶺南其實也沒那麼多仗打,更多的是要保持強大的軍力,以足夠震懾那些蠻夷。

    所以兵得多,但也不能光是訓練,既然戰鬥任務少,那就多屯田。

    只是秦琅只讓軍隊屯田,卻不許他們經商貿、開礦跑商等,種田是種田,經商是經商,雖然在中唐以後,軍隊經商層出不窮,甚至許多藩鎮都靠着經商回易來維持着開銷。

    甚至許多藩鎮招許多商人,發給他們本錢,讓他們代軍隊經商,甚至直接派兵押運物資等等。

    秦琅沒開這個口子,雖然現在嶺南工商興盛,要開礦山建鹽廠建工坊等也容易,可這與屯田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糧食軍隊自己屯墾解決,但錢的問題,由嶺南官府提供。

    嶺南軍隊規模大增,朝廷不少人認爲秦琅一人鎮守嶺南,大權獨攬,這很不好,於是提議要派監軍。

    李世民倒也從諫如流,先是在嶺南設立了監軍使,由御史臺派出一位五品御史臺次官,治書侍御史來嶺南擔任監軍使,其下還有巡察御史、侍御史等人擔任記室、錄事、主簿等職。

    派出了御史團隊到嶺南監軍外,李世民緊接着又派了位自己的家奴,一位正五品下的內常侍爲觀軍容使,另派了不少低級宦官和中低級禁軍軍官一起南下。

    於是現在廣州城裏,新設了一個監軍使院,又有一個觀軍容使院,大家俗稱其爲監軍院、監院,或觀軍院、觀院。

    這兩個院的設立,與往常最大不同的是,以往朝廷派監軍,都只派御史監軍,而且因爲都是戰時行營監軍,所以一般就是一名御史充監軍,頂多自己帶一二隨從幕僚,是沒有相關機構的。

    而如今嶺南情況較爲特殊,並不是戰時行營狀態,而明顯是要維持一個長期的局面。

    故此如今經略府在廣州開府設牙,監軍當然也得常駐,常駐就得有自己的機構和人員,故此監軍使院和觀軍容使院一起設立了,而且還是各一套班子。

    兩個五品官擔任院長,雙監軍,大唐獨一份。

    秦琅也不知道李世民這是啥意思,監軍還用的着派兩個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