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1240章 祕密任務
    殷安國此來雖只是任一個從七品下的監鑄,但他還帶了一個祕密的任務前來。當着衆人的面,他沒有急着把任務說明,而是待秦琅宣佈要爲洛陽來的錢監監鑄和市舶司判官、監官接風洗塵後,才提出單獨說幾句話。

    秦琅笑着挽着殷安國的手進入都督府內廳,兩人分賓主坐下。

    這時殷安國先是摸出來一塊玉。

    這玉一看就非凡品。

    一隻玉雕的麒麟。

    “這是太子殿下讓下官帶來,轉賜給十一郎的。”

    秦十一郎秦俞,秦琅第十一子,也是與太平公主所長的嫡長子,剛出生就被賜封爲魏國公世子,加朝散大夫五品官階。

    這次太子又賜下一隻玉麒麟。

    “這塊可是上好的于闐玉,原於闐王室世代珍藏之玉所雕,最有名的玉雕大師雕刻。”

    這隻玉麒麟栩栩如生,神奇靈活,不說玉的材質僅是這大師的作品,就值千金了,再加上這塊玉確實質量極佳,稀世珍品。

    “秦琅代犬子謝太子殿下賞賜了。”

    這幾年,秦琅又新增了幾個兒子,公主爲他生了一兒又一女,其它幾位陪嫁的媵妾貴人,也幾乎都生了一兩個孩子,這讓秦琅子嗣興旺,如今有了十八子。

    也是這幾年安定下來,秦琅長期在呂宋和太平港,甚至把好幾房妾侍帶來了呂宋,使的每年增加幾個兒女。

    甚至小兒子比他的幾個孫子們還要小些,如秦俊如今已經二十歲,生的老大都快四歲了,孫兒輩都已經八九個了。

    殷安國又摸出來一隻展翅的黃金大鵬,雖然不是很大,但也勝在靈巧,這是他給秦俞的禮物。

    以這禮物開頭後,氣氛不錯。

    殷安國也便提起自己的另一樁祕密任務來。

    “朝廷聽聞魏公如今在倭國與倭人有不少合夥開採的大銅礦,聽說呂宋也發現了許多大礦,如今銅產量驚人,一年數百萬兩?”

    “不算多,去年呂宋自倭國販得倭銅三百來萬斤,我們呂宋自產八十多萬斤,今年倭銅和呂宋銅估計都還能再增加一些。”

    殷安國驚歎不已。

    “想不到這倭國還真是遍地銀銅啊,居然一年外銷呂宋就有三百多萬斤。”

    朝廷武德年間一年也就採銅二十餘萬斤,朝廷二十餘錢監,總鑄錢爐近百,一年可鑄三十萬貫錢,用銅一百餘萬斤,開採的銅根本不夠,主要還是靠回收五銖錢、私鑄錢等鑄錢。

    貞觀時,爲了解決錢荒銅料不足的問題,朝廷加強了對銅山管理,提高了銅課稅收,但也不是根本辦法,後來又來了一波聲勢浩大的禁佛政策,從寺院中毀了大量的銅像佛器,同時對民間用銅器加強管理。

    普通百姓不得使用小銅鏡之外的銅器,各級官員使用銅器也有嚴格限制,貞觀年間,基本上把民間所有的銅都拿來鑄錢了,才維持了當時每年驚人的鑄幣數字。

    但通過毀佛像融銅器所得的銅料鑄錢,畢竟也是有限的,總有用完的時候,鑄錢銅料還是得靠銅礦採挖。

    朝廷這些年也不斷加強銅礦開採,放寬開採限制,允許民間採挖,只是加強了管理,對開採所得的銅實行專賣制度,就是由朝廷徵稅後官府採購。

    如此多管齊下,銅開採量倒也增加了不少,可一年也不過百餘萬斤銅的產量,這點銅,全鑄成銅錢也就是三十來萬貫的量。

    秦家呂宋鑄幣,居然一年能弄來三四百兩斤的銅料,比朝廷採挖的百萬斤銅多幾倍,就算朝廷通過回收舊錢、銅器、貿易進口等,也都還不到這個數字。

    洛陽朝廷非常眼紅。

    他們想知道秦家是不是掌握了什麼更先進的堪探開採技術,同時也想從秦家的銅料中分一些。

    “朝廷願意以市價買,每斤一百六十文錢。”

    秦琅微微一笑。

    殷安國有些尷尬,也知道這個價格是朝廷定的,是收購民間銅礦和銅器時的價格,但實際上,因爲限銅,所以銅價其實要高的多。

    “價格再高的話,朝廷也喫不消,畢竟鑄幣雖有利,但條件是銅料每斤一百六十文,銅料價再高,鑄幣也就無利了。”

    秦琅一年能弄來幾百萬斤銅,並沒打算製成銅器去倒賣,主要都是要用來鑄錢的,秦家有這個技術和實力,一年消耗幾百萬斤銅,鑄百萬貫錢都是可以的。換句話說,秦琅弄來的銅,其實他自己也不夠用的。但朝廷開了口,秦琅也得考慮。

    “如果朝廷缺銅,我身爲臣子,當然也願意爲朝廷分憂的,我提兩個緩解辦法。一是加大與倭人的合作力度,增加一些銅礦堪探開採,這樣一來倭銅產量增加可以加大售唐銅量。”

    ‘其二嘛,秦家可以把自己手裏的銅,每年分一批給朝廷。”

    “能分多少?”殷安國期待的問,辦銅是他來呂宋第一要務,監鑄不過是次要的。

    “八十萬斤如何,每年?”

    “能不能多些?”

    殷安國提起朝廷錢荒銅緊的困難,朝廷希望每年能夠鑄錢起碼三五百萬貫,這樣才能緩解日益嚴重的錢荒問題。否則的話,只怕天下百姓商人又要開始回到過去錢帛兼行的日子了。

    出門做生意,得裝上一車車的絹帛交易。

    “魏公怕是有所不知,如今轉運使甚至提出要發行鐵錢,特別是在劍南、西昌、黔中、雲南這幾個西南道。”

    西南諸道本就偏僻落後,道路難行,交易不便,銅錢流入過去,那就是黑洞,有去無回。朝廷本就缺錢,所以便提出禁錢入西南。

    就如武德初時,也是禁錢過嶺南的,唐初甚至以前各朝,官府都不許銅錢流入嶺南地區流通使用,所以當時主要用絹布以及金銀流通交易。

    銅錢這種重要的貨幣,發行量不足,中原腹地都滿足不了,哪能浪費到蠻地。

    現在對西南地區也是這樣意見了,都是因爲錢不足。錢運過去也難,運出,運出來就更難了。

    川滇地區銅產量少,雖然說雲南產銅,可雲南的銅號稱不適合鑄錢,但川滇地區產鐵,而且鐵礦儲量高,所以就有人說,乾脆在那邊建立鐵錢監,用當地產的鐵鑄鐵錢,專在西南發行使用。

    可用鐵錢問題也大,一來鐵錢價值肯定是不如銅錢的,銅錢交易本來就不便了,一貫銅錢六斤四兩,那價值一貫銅錢的鐵錢,估計還要更多更重,大家出門買東西,真的要用麻袋扛鐵錢或是拿筐背了,這會嚴重影響百姓生活和市場經濟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