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1264章 朕要廢太子
    在行宮邊上劃一大塊地方修別墅區,別墅修好後部份拿出來賞賜給宗室功勳大臣們,餘下的出售,價高者得。

    度假區則屬於出租收費的。

    至於書院,也是配套設施,凡是買了行宮別墅的或是行宮贊助商、原料商,以及山東兗州的官員豪強地主們的子弟,達到一定級別,都可以進來讀書。

    書院甚至掛靠到洛陽國子監名下,學成後起碼也能獲得爲吏的資格。

    這些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招進大量官吏士族地主的子弟進來後,讀書也是收費的,況且招上幾千學生進來,這些人的消費水平也不會低,能帶動這裏修建的街市。

    皇帝修的街市又能出售出租店鋪了。

    總之這麼一套操作下來,表面上這個行宮總花費了幾百萬貫,但實際上李世民卻不但沒掏錢,反而賺了。

    甚至因爲整個行宮所有項目的建設都採取的是出錢僱傭模式,甚至皇帝還要求最低工錢標準,使的行宮修建的這三年間,泰山附近州縣百姓在農閒時都過來做工賺錢了。

    有皇帝的要求,工錢不低,而且基本上沒人敢拖欠。

    再一個,這麼大一個項目幹了三年,無數人在這裏做工生活,喫喝拉撒,也帶動了地方消費,附近百姓養的豬羊雞鴨不說能多賣錢,就是種的蔬菜打的魚,都比過去多賺許多。

    所以這三年,附近的百姓,幾乎家家都因此提高了許多收入,一年是過去幾年。

    這種情況下,哪個百姓會反對?

    以前楊廣行宮殿挖運河,搞的人人跑路甚至砍手砍腳逃避,那是因爲楊廣那時是免費的勞役,大家還得自帶乾糧,到了工地上喫不好住不好的。而大唐兩稅法下,早就折錢代役並攤入田畝了。

    百姓沒有免費服役的義務了,因爲交過錢了。

    而李世民修的行宮,本質上來說不是朝廷項目,是皇家項目,因此他是自掏腰包,從內帑拔錢。

    只是修行宮時又順帶多開發幾個地產項目,別墅區、度假區、書院區、街市區等一起幹,圈地幾乎沒成本,沒什麼拆遷補償、徵地補償款這些,畢竟本來就是在山裏圈的地,更不需要給地方錢。

    再一個李世民的這些項目,通過招商競標,商人們來幹,都要墊資的,李世民派出監理團隊,工匠、民夫們的工錢,是商人出的,不是李世民出的,因此他嚴格要求商人得給大家喫好了,住好了,工錢及時到位了,反正別人掏錢當然得高標準嚴標準。

    這一套本就是多年前秦琅從修大明宮時開始搞的,早就成熟完善了,因此李世民的監理團隊也是相當熟練的。

    那邊別墅、商鋪還在建,這邊已經開始拿着效果圖在開賣了。

    沒人買?根本不用擔心。

    這麼大一座行宮擺在這,泰山這風景本來也好,有機會買當然不會錯過,畢竟這是跟皇帝做鄰居的機會。

    地位高的勳戚們不缺錢,地位低不缺錢的商賈豪強們更不想錯過這種機會。

    所以李世民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戲碼,那邊人家開發商墊錢幫他建,這邊他直接拿着圖紙,指着空地就開始賣錢,項目剛開工,李世民就已經賺的貧滿鉢滿了。

    三年來,定期驗收分批付款。

    到最後完工,李世民很滿意,各個承包商們也很滿意,原料供應商們也很滿意,就連做工的工匠民工們也非常滿意,連這附近的百姓也都滿意,大家都賺了不少。

    沒有什麼強徵百姓做役,騷擾附近鄉民,壓迫商人等的情況出現。

    所以這個幾百萬貫的大項目,搞了三年,還成了有名的善政,既拉動了內需,又促進了消費,還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行宮還是行宮,修的方式不同,帶來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楊廣修了幾十座行宮,結果搞的天怒人怨,至今都被人噴,可皇帝這些年到處修行宮,有時一年同時上馬好幾個項目,結果不但沒人噴,甚至還深得大家贊同。

    說到底,還是模式的不同,沒有疲民累民害民,而是益民益商的。

    這些年不說別的,就是那些掛名國子監名下的各行宮的書院,就有幾十所之多,除了貴族官員子弟,李世民是放寬招生比例,地方上那些有錢的都可以進。

    學費收的多,但肯進來讀書的依然擠破頭,說到底還是因爲這些行宮書院被稱爲行宮國子監,是那些沒資格進兩京國子監的小士族以及地方豪強商賈們不錯的機會。

    畢竟比起州縣學,這些行宮書院的配套設施等還不錯的,尤其是給出了政策上的一些優待,比如畢業後能獲得做吏的資格等,甚至優秀的也能選送兩京國子監,甚至直接授官等等。

    這些年李世民搞這個都搞出甜頭來了,所以到處修行宮,名山大川好山好水旁邊,都要圈地開發。

    賺的是盆滿鉢滿。

    老李堪稱這時代最強的地產開發商,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把皇家行宮這個品牌經營的非常不錯,品牌效應很好。

    每年光搞地產開發,老李就能賺幾百萬貫,加上這些年皇家也開始在一些建築設計、承建甚至原材料供應等方面入手,所以老李現在搞這個很有勁。

    秦琅對於這套是心知肚明的,畢竟他是始作俑者嘛,門清。

    對此也沒什麼反對的想法,倒覺得這種事情確實比較好,反好,反正這錢又不是全建了行宮,書院和商街這些也都是對地方和朝廷有好處的。

    朝廷財政收入這麼高,但朝廷也明白這些錢不能爛在國庫裏,所以朝廷每年做預算的時候,都會想着如何把錢花出去,取之用民,用之於民,只有錢在社會上流通,纔是健康的。

    否則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但這些財政收入如何花,也很考驗水平,畢竟這筆錢太多了,用的方向不對,是會出大問題的。

    而皇家自己的內帑也不少,皇帝的錢也不能就都躺着發黴吧?更不能只買奢侈品啊建行宮這些,要不然奢侈品這些東西也只會越來越貴,所以搞搞地產開發,不僅既滿足了皇帝到處圈地蓋新房的慾望,又能帶動地方上的經濟,促進內需消費,增加百姓收入等等,使之良性流通起來。

    這些年朝廷都會拿出不少錢來,對於許多基礎的民生物品,比如說糧食啊布匹啊這些東西把控,糧食的保護價逐年上調,就是爲了避免穀賤傷農。

    本質上來說,糧食布匹這些最基本也是最大宗的商品,其價格如果過低,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如何使之維持到符合社會整體形勢,是很考驗管理者水平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