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1365章 聖躬安好
    想三十多年前,聖祖與秦琅他們發動玄武門之變,帶着八百秦王府勇士入宮,卻也沒這麼順利的。

    秦俊先前封齊國公,那是靠着父祖功勳門蔭,但如今封武安郡王,這卻全憑着他自己的本事,畢竟蘇家不久前也發動了次玄武門之變,敗的可是無比之慘。

    蘇家雖是文人,但丘行恭可是開國大將,更何況還有名王李孝恭的兒子,以及錢九隴、樊興等大將的兒子們,可最後不一樣敗的悽慘無比。

    不怕貨比貨啊。

    秦俊有些意外,怎麼又改了詔敕?

    不是檢校侍中、兼檢校北門屯營兵馬嗎,怎麼還給加封武安郡王了?

    秦俊立即出班,殿上堅辭。

    但太子李賢卻態度堅決,說昨日情況十分危急,大唐江山社稷都有傾覆之險,秦俊不僅平定了逆賊,還救了皇帝,更別說又有擁立太子之功等等,這些論起來,當然足夠一個郡王之封了。

    至於說異姓不得封王這個,李賢也拿出武德、貞觀兩朝封的諸王來說事,這些封王裏有些固然是得了皇家賜室列入屬籍,但也有沒賜姓改姓的不也一樣封王了。

    更休閒,秦琅也是早封王了的。

    所以別跟他說什麼異姓不得封王,大唐異姓王封的可不少。

    所以他不僅要封秦俊爲武安郡王,甚至還要多封幾個異姓王。

    程處默被封爲樞密使,加階正二品輔國大將軍,晉封爲東阿郡王,並特許其長子程伯堅承襲其宿國公之爵位。

    牛建武授爲判樞密院事,加階正二品輔國大將軍,晉爲琅琊郡王,並特許其長子牛昌嗣襲其彭國公爵位。

    ······

    昨日參與勤王靖亂的一衆將領中,尉遲寶琳、寶琪兄弟倆也都論功行賞,寶琳已經襲了尉遲恭的鄂國公爵,所以是加二品武階,又授其一子爲縣公。而寶琪加封爲國公,加三品武階。

    秦理秦珪兄弟倆個,皆晉封爲國公,授正三品武階,老七老八老九三兄弟,則皆授爲郡公,授從三品武階。

    屈突詮、周伯諭也算是沾光,各由郡公晉升爲國公,升從三品。

    連高護和劉思恭這兩反正的宦官,也分獲得從四品的內侍省少監和殿中省少監之職。

    太子大封功臣,封了三個郡王,十三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伯子男等一堆,更別說加官晉階了。

    反正就是韋蕭鄭王這四大家族這次是傷筋動骨,雖然沒有被連根拔起,但經此一事後,以後朝堂中樞,已經沒有他們的位置了,甚至沒個二三十年,估計他們都改變不了。

    開元以後,長孫家、高家、褚家、柳家等倒下後,這蘇家、韋家、蕭家、鄭家、王家又倒了一批。

    不過有人倒下,便有人站起來。

    大家對此倒也很清楚,中樞的權力鬥爭向來如此殘酷,從當年聖祖宮變奪位後着手清洗首相裴寂開始,這種事情就從來沒有停過。

    只不過以前聖祖手腕高明,很少搞的家破人亡的那般慘烈,總會留些餘地,既打又拉。而開元天子行事,卻從來是不遺餘地的。

    程處默和牛建武當然也都站出來拒不肯接受封王之賞,但太子還是那句話,有功則賞,朝廷不會吝惜賞賜。

    而且他勸說他們接受封賞的理由也很新奇,拿出當年孔子批評他弟子的一件事來說,話說當年魯國有一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到了魯國人淪爲奴隸,那就需要盡努力去幫助他,將他贖買回來,這個贖買費用,魯國會事後補給。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魯國人,有次外出就看到一個魯國人淪爲奴隸,於是贖買送回魯國,但子貢事後拒絕了魯國補償的錢財。這事引的人人稱讚,但孔子知道後卻批評了子貢。

    子貢不解。

    孔子便說,你買回了奴隸,卻不去官府領賞,你這樣做以後魯國的奴隸就沒人贖買了。

    子貢仍不解。

    孔子便告訴他,你不領賞,開了這個頭後,以後其它人若贖買了奴隸再去領賞,別人就會指責他不如子貢賢良,解救同胞也只是爲了貪圖賞賜。如此一來,以後誰還願意再去做這種喫力而又不討好的事情呢?

    長此以往,魯國奴隸就再也無出頭之日了。

    所以子貢的行爲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卻會造成極壞的後果。

    李賢引用這個典故,就是說你們立了功,朝廷就當賞,如果你們現在不肯接受賞賜,那以後別人立了功也不敢接受賞賜,長久以往,以後誰還願意爲朝廷效力呢?

    你們不接受賞賜,其實是在破壞朝廷的制度,危害朝廷的安全。

    這番話說出來,讓程處默他們拒絕都不行了。

    太子的理由很充分,一來是你們的功績夠的上郡王之封,二來這是國家制度。畢竟大唐立國數十年,前前後後封的王也不少了,不說開國初的那些歸附反王,就是貞觀朝封的那些歸附的胡人郡王,這些人的功績,也未必就強過秦俊他們昨日。

    秦俊拿當年聖祖玄武門靖亂之事舉例,說當年靖亂首功的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秦琅侯君集秦瓊等人,也並未封王。

    但李賢還是認爲,昨日情況更危急,他們立的功勞也更大,有功於社稷江山,也有功於天子和他。

    太子監國第一天朝會,一是封賞二是處罰。

    對秦俊等三人封王,封屈突詮等十三國公,大肆封賞,連許敬宗、李義府、李安期等都撿了個加官晉爵。

    又犒賞全軍。

    然後便是處罰了,韋氏廢后,蕭鄭王幾妃皆廢爲庶人,侍中蕭沈、樞密使蕭嗣業除籍爲民,宣徽使高護等死了也不放過,懸首城門示衆,其餘參與做亂的幾個骨幹閹逆,處以凌遲之刑。

    韋蕭等幾大家族得太子格外開恩,只追究直系三代,不過份牽連,只要沒參與的同族旁宗等,都不牽連,甚至姻親也不追究。

    雖如此開恩,但這次清洗也絕不輕,幾家不死也要被扒層皮。

    “五品以上要官,若緣兵馬要事,出列面陳奏聽,其餘常務,並令進狀。”

    隨着這聲長長的嗓音,朝會也差不多進入尾聲。

    ““有事進奏,無事退朝!”

    朔望朝會,本就不是商議日常事務的場所,所以一般情況下,都只有重大兵馬要事的時候,五品以上的省部要官,才能當面奏事,否則一般的事務,都只能按常規進呈奏狀,至於說五品以下的官員,這種場合,其實就是來湊個數,連皇帝的面都看不到,站在那遠遠的廣場上,甚至連皇帝的聲音都聽不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