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1456章 平衡
    薑還是老的辣。

    秦珪對於大唐如今的局面,心如明鏡。

    “大郎剛纔說的很好,宦官是什麼?那不過是天子的一條狗,可這條狗是天子養的,打狗也得看主人,你不能因爲這狗很兇,就要打死它。”

    大唐歷經六帝,如今形成的格局,有四大支柱。

    開國以來沿續下來的軍功勳貴集團,其中最大的山頭就是瓦崗系。然後第二大勢力是科舉考試出來的士人文官集團,經過數十年的科舉,這個士人文官集團的階層勢力也是非常強的,遍及朝堂內外。

    第三大支柱便是外戚集團。

    而這個集團一般現在就是專指秦家了,早年楊韋蕭鄭王等幾家也很厲害,尤其是弘農楊氏和京兆韋氏跟皇唐李家代代聯姻,形成緊密的姻親關係,又有長孫、高氏等幾家也很強,但最終都敵不過秦家。

    軍功集團中的領頭羊秦家,扛過了歷次權力鬥爭,數朝擁立之功,奠定了他們無以倫比的特殊地位,自世祖起,世祖高宗中宗以及如今的天寶皇帝,四任皇后都是秦氏女。

    連現在還沒加冠的年少太子李昚,都已經訂了祕書少監秦孝恭的孫女爲準太子妃。

    第四個支柱,便是宦官集團了。

    這四大支柱中,宦官勢力非常特殊,高祖聖祖時期,都在大唐的朝堂政局中毫無影響力,甚至品級都不過四品。

    但是在世祖李胤在位時,尤其是在清洗掉了長孫無忌一干關隴集團爲主的元老派後,李胤開始大肆重用宦官,用這些家奴系統性的建立了內朝體系,以建立一個新的權力平衡,尤其是通過宦官插手軍隊,以削軍功集團的權。

    之後雖有短暫的反覆,但在天后垂簾和中宗親政時期,宦官勢力進一步提升了,因爲天后和中宗,都需要利用宦官來平衡其它幾大勢力,穩固皇權。

    說到底,宦官其實不過是皇權的延伸。

    是皇帝找的幫手。

    明義上東西兩府的宰執,以及計相、內相、御史大夫等當然也是皇帝的臣子,但是,以兩府宰執爲首的外朝官員們,並不完全聽命於皇帝的,尤其是世祖之後,宰執雖然分權,但他們聯合行使的相權,依然是隱隱壓制着皇權的。

    宰執代天子執政。

    皇帝想掌控朝政,想削弱宰執,想控制軍隊,最好用最信的過的也就是天子家奴的宦官們了。

    所以宦官勢力空前大增,涉及到各個方面。

    皇帝信任宦官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宦官沒了命根子,沒有兒子,他們必須依附於皇權,沒有自己的意志。

    雖然宮中也有宦官家族,但這種家族不能超脫於宦官這個體系,更無法超脫於皇權控制。

    宣徽院使重新掌握批紅權力,護軍中尉們成了皇帝最信任的監軍們。

    宣徽院除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外,他最大的職責或說功能,其實是上傳下達,尤其是上傳的功能。

    朝廷中樞處理國家政務,本來就是靠以奏本爲主的方式。

    地方各道州縣和中央的各司的事務奏報,都要求一正一副兩本。其中副本直接送入宣徽院,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皇帝通過宣徽院的宦官們,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

    雖然,皇帝出口爲敕,是一種大衆都認同的觀念,但事實上,在大唐,皇帝的敕旨也必須經過中書舍人或是翰林院制誥擬製,並經過中書門下,方得爲敕。

    不經中書門下發出的敕旨,被朝野視爲斜封墨敕。

    哪怕是翰林院所分掌的草擬內製之權,他們草詔的內製詔敕也都有嚴格的範圍限制,甚至最後同樣也得經中書門下用印署名。

    軍國大事,兩府議定,面奏獲旨。

    中書造命,門下審計,有未當者,在中書則舍人封駁,在門下則給事中封駁之,始過尚書奉行,有未者之,侍從論思之,臺諫劾舉之。

    這些說的是決策。

    但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決策的過程,就是信息的彙集、分析過程。

    皇帝居於深宮,想要做出正確的決策,那麼首先就要保證對信息掌握的充足、全面,否則失之差釐,謬之千里。

    皇帝設立宣徽院,可不是說自己懶,不想批閱奏章,交給宦官們代爲處理。宣徽院最重要的一個職責,其實是收集信息,確定皇帝不會消息閉塞,堵塞耳目。

    所有奏事的章奏的副本送入宣徽院後,宣徽院會有一個專業的宦官團隊對這些奏章進行一個處理。

    登記入檔,然後整理分類。

    把所有的奏章根據奏事內容不同,分門別類,甚至還要分出輕重緩急等,最終把這些整理好上報宣徽使,宣徽使則將其中重要的呈報天子。

    這樣一來,既過濾了一些小事雜事瑣事,避免浪費精力,又能優先處理重要的事務。

    當然,朝廷的六部九寺、三省、兩府諸衙,本身也是一級級的過濾、整理、處置的機構,會把各種各樣的信息、官員們的各種奏事的札子、奏本等整理、處理。

    最終匯聚在政事堂,宰相們堂議,拿出初步的處置方案,一般就是貼黃票擬,然後上報天子了。

    宣徽院和政事堂職能看似重疊,但實際上這是保證皇帝權力最重要的一步。

    若是沒這一步,那麼皇帝雖是天下之主,但他所能看到的聽到的信息,就已經是經過宰相們過濾甚至是刪減、編輯過的了,這對於皇帝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皇帝通過宣徽院的宦官團隊,建立了自己的信息處理機構,保證信息的全面和真實,甚至由宣徽使等高級宦官們提供處置建議,做爲決策參謀。當兩府彙報相應事務時,皇帝這邊其實已經有了準備,應對也更從容,甚至不會被期瞞。

    而宣徽院的批紅權等,其實都反而還不如前面那個更重要。

    北衙護軍中尉,以及邊鎮節度的監軍使,則都是皇帝試圖加強對軍隊兵權控制的直接表現。

    畢竟李世民之後的大唐天子們,不管是見識還是能力,甚至是威望都遠遠不如,他們必須通過這種團隊的操作,來保證權力。

    秦珪就早看透了這裏面的邏輯。

    知曉了宦官們權力來源的根本,所以他纔不會跟秦倫一樣喊着要乾死沒卵子的閹豎們。

    你要幹倒某一個行事囂張不法的宦官可以,但你不能衝着所有宦官去,因爲這些人是皇帝甚至不是某個皇帝弄起來的,而是如今大唐皇家,是整個皇權需要的走狗。

    誰敢向整個宦官體系下手,那誰就是在幹皇帝,幹整個皇唐李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