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219章 秦大善人
    張出塵聽聞秦琅花一萬錢買下了南邊那片窪地,不由的來了精神。

    “一萬錢買下那片窪地?那地有什麼用,一年估計得要淹上三回,大半時間倒都是一片水澤。”

    “據說秦三郎想在那養魚種藉養鴨!”老李趕緊把打聽到的消息告訴主母。

    “養魚?他就不怕水一浸,這魚也就跑了?再說想喫魚,到河裏打好了,何必非要自己養?”

    張出塵不解。

    實是這個時代,真正養魚的人不多。

    秦琅買下那片窪地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畢竟秦琅這樣的年輕俊傑如今暫住三原,本就是個熱點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許多人盯着。

    更何況秦三郎之前孵雞鴨苗子,養雞鴨,種蘿蔔等都很成功,現在他要養魚,大家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嘲諷。

    現在沒有誰敢嘲諷秦三郎,畢竟人家能把蘿蔔種的比糧食收益還高,大家種的麥子,現在還只是一點點苗子,人家的蘿蔔油菜卻已經收了一茬又一茬,賣了一把又一把的錢,算下來進賬的收益比大家種幾年麥子的都多了。

    緊接着,秦家莊的老王宣佈,秦家莊要招工做事。

    不論男女老少,只要願意來的都行,反正都是打工分給錢糧。

    “做甚呢,招工?”

    “挖魚塘!”

    老王對於秦琅的新計劃,其實也是有些疑惑甚至是懷疑的,但秦琅把個完整的規劃計劃說給他聽後,老王動搖了,他看不懂,但覺得似乎可行。

    要把上千畝的窪地改造,這是個大工程。

    好在秦家現在底子還挺充足。

    按秦琅的計劃,這片窪地改造分爲幾步,先是把低窪處乾脆挖深,然後用這挖起來的泥土,在稍高處,圍起一些圩田起來,這些圩田用來種水稻。再零星一些的亂石崗等地方,也堆上土,弄成小片的土地種果蔬。

    沿窪地還要堆一條圩堤,把這片水窪圍起來,以方便養魚,要建閘門。沿岸也用淤泥堆起平整沿岸的圩堤帶,他打算在上面建養殖的棚,雞棚鴨棚豬棚等。

    這個計劃,其實就是生態養殖,這東西也不是什麼高科技,早在宋明時期,在江南太湖等一帶水鄉地區,就有許多人開始這樣搞了。

    利用江南水鄉的特殊地形,在那些湖區等低窪地帶,通過清淤挖塘造田,然後再在岸邊搞養殖,這樣一來,塘泥能夠肥田,又有水可澆莊稼,而養雞鴨豬的糞能夠餵魚,魚的屎來年又可以連塘泥一起挖上來肥田,甚至還能在圩堤或零星小塊的地上種桑樹,用桑葉養羊養蠶,尤其是幹桑葉還能在冬季餵羊。

    據不少史書記載,當時江南之地人多地少,往往一個家庭十畝地都不到,所以必須得精耕細作,需要足夠的肥料肥田,同時必須得發展家族養殖等副業,這樣才能保證養家。

    而有不少人就是搞這種生態養殖,充分的發揮當地特色,創造高效的種植生殖效率,甚至因此發家的。

    關中也一樣種水稻,畢竟這個時代就算江南,也多隻種一季水稻,所以並沒有太大影響,關鍵是水。

    那片窪地一直被廢棄,還是因爲這裏內澇低窪。

    秦琅認爲改造一番還是大有作爲的,當然如果僅是改造出一些小塊的高地種稻,肯定收不回本,所以得發展生態養殖,多管齊下,多塊收益。

    上千畝地的改造,看似大工程,但只要多請些人,不算什麼,畢竟哪年百姓們不要搞些土木工程,不都是靠着一條扁擔兩隻手給幹起來的。

    “這可不是個小工程,三郎不怕虧本?”

    紅出塵趕過來,看着踊躍報名的那些附近百姓,問秦琅。

    “虧本是不可能虧本的,我秦三郎可不做虧本的買賣。”

    “養魚養豬,你這想法還真新鮮。”

    “這裏改造好了,不僅能給我帶來許多收益,其實也能減輕每年這裏的內澇水患,這塊窪地這些年可是對這附近影響不小,遇暴雨大水之時,這窪地排水不暢,總是靠近附近內澇,你我的莊子可都沒少受過這牽連。”

    張出塵笑笑,他倒更相信秦琅是認爲養魚養豬更賺錢,至於解決內澇,可能只是順手之勞而已。

    “養魚能賺錢?”

    “當然能,我打算以後大量供應給長安及周邊生鮮活魚。”

    “這裏離長安這麼遠,你能大量供應活魚?”

    “只要努力研究,總是能找到解決辦法的。”

    “挖塘修田造圩的費用,三郎可算過?”

    ‘這不過是前期投入成本而已!”

    秦琅的名頭,就是信用,比錢比糧都管用。

    所以秦家現在開出的招工條件是管兩頓飯,另外給一頓飯的糧,工錢按工分給,可折錢也可折糧、絹布,約定等到明年夏、秋收兩季時結算,最遲不超過明年明底,全部結清。

    大家對這個條件很滿意,他們並不要求說當天做當天結,哪有這樣做事的。能夠一天管兩頓飯就很滿足了,何況這每天還給帶一頓的糧回家,這其實就相當於是給工錢了。

    <

    br />

    反正現在寒冬臘月的,閒着也是閒着啊,把窪裏的水清了,清清淤泥,挑土堆田這些大家也不覺得如何。

    能賺兩頓飯就夠了,又得一頓糧,很不錯了,至於說還另按表現打工分,按工分折算錢這些,其實都是意外之喜了。

    何況人家主家多好,男女老少都可以來,雖然老少婦人工分肯定跟青壯不同,但你就算是個孩子,事做的少,但這飯人家不會少讓你喫。

    百姓們都稱讚秦琅這是在賑濟災民,是在施恩呢。

    曾經在秦家做過乾糧的張振一家也趕了過來,他帶着許多鄉親們過來,甚至說管飯就行,不用工錢。

    “規矩不能變的,大家肯來幫我做事,我也不會虧待大家的。”秦琅拍着張振的肩膀道。

    張振高聲對衆人道,“翼國公絕不會虧待大家的,上次突厥來襲時,我逃入長安,就是多虧了翼國公收留,在翼國公府許久,最後走的時候,翼國公又是給糧又是給錢的·······”

    秦家的名聲不錯,不僅秦琅在百姓口中是個鐵面無私不懼權貴愛護百姓的好官,就是秦瓊那也是一條天下聞名的好漢名將。

    張振率先過去登記了一家人的名字。

    秦琅拉着他到一邊聊天。

    “你們最近如何?”

    “挺好,回到家後聽三郎的,養雞養鴨,還養了幾頭豬,種了些蘿蔔,上次又捕得許多蝗蟲,除了換了些糧食,自家也存了好多蝗幹,如今日子居然比往年冬天還好過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