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395章 圈地討封
    “那不是分封,那是流放!”

    蕭瑀氣的鬍子亂顫,他當年爲西梁皇子時,也是封過王的,可西梁朝廷當年也沒把誰給分封到黔中那種遍地蠻夷的地方去啊。

    那種地方,刀耕火種,甚至流行部族仇殺,大搞血親復仇,總之就是野蠻落後的不得了的地方,分封到這種地方去,別說刺史,你就是封個國王,也沒意思啊。

    皇帝也不由的搖頭。

    一開始還聽的挺不錯,想不到居然封到蠻夷地盤上去了,這也太沒誠意了。那根本不是大唐的地盤啊,人家豈會接受你過去當他們的刺史啊都督的?

    要封,怎麼也得朝廷拿出塊真正的地盤來分封才能表示誠意啊,若是分封過去,連站腳都站不住,那又叫什麼分封呢。

    可秦琅既然把話說開了,倒是不願意閉嘴了。

    他覺得自己說的並沒有錯,甚至從歷史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條本就有過的路。

    想想明朝萬曆朝時的播州土司之亂,那位播州土司楊應龍,他並不是什麼蠻夷。他家祖上就是從唐代時過去的。

    唐宣宗時,楊家祖先本是太原人,後受詔命南征南詔國,戰後,受朝廷冊封鎮守播州一地。

    這一鎮守,就是七百年。

    播州地處後世貴州省,在唐朝時那是地處偏遠的蠻荒之地,更因爲唐末時南詔國的興起,大唐跟南詔屢次交兵,播州一帶更是成不毛之地。

    從晚唐到五代,直到北宋建國,楊家一直就釘在了播州這塊偏遠之地上,世代鎮守着,不管中原如何風雲變化,楊家一直鎮守着播州。北宋剛開國,當時也是並不安寧,對於遙遠的播州楊家,便乾脆下詔冊封他們爲播州軍節度使,繼續讓楊家鎮守。

    此後兩宋一直承認着楊家對播州的統治權。

    到元朝侵入中原,忽必烈也一樣封楊家當代家主楊邦憲爲播州安撫使。

    時間到了明朝,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對於西南的這些土酋們,也一樣行安撫羈縻之策,冊封楊家爲播州宣尉司,繼續將軍事指揮權交給楊家。

    從唐到明這七百多年的時間裏,播州便被楊家經營爲割據王國。

    直到萬曆年間,播州楊應龍叛亂,朝廷發大軍征討,最終滅掉楊家。

    雖說楊家最終還是跟中原開戰了,但從歷史角度上來說,楊家對於播州地區的漢化是有功的。

    歷史上楊家於播州,其實就跟現在嶺南的寧、馮幾家是一樣的,都是北地漢人進入,歷經多朝,因地處偏遠,中原無暇顧及,所以便一直招撫,讓他們自治。

    而這些人呢,也對中原並不敢有什麼野心不軌,一直都很老實的當自己的土皇帝,中原朝廷也在名面上維持着對這些羈縻之地的統治權。

    這其實是很重要的。

    正是這一步一步的,中原漢家,才能逐步往長江以南、嶺南,雲貴高原發展。一步一步的,把這些地方也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內。

    李世民想在中原搞世封刺史,秦琅反對,歷史證明這樣搞其實就是在搞分裂。但如果是分封邊疆,那其實大有搞頭的。

    本質上就跟馮盎啊、寧長真啊、楊家一樣,還有如明朝的沐家,也都是這種。

    對於穩固邊疆大有作用,甚至還確實能夠開拓邊疆,並同化當地蠻夷的。

    這樣分封,總比直接把這些地方交給那些蠻夷們強,蠻夷們稍強點,可能就要叛亂,要襲擾,甚至再強點,就要建國啥的。

    北宋時的儂智高,再比如唐朝後來的南詔,再比如宋朝時自立的交國等,都是這樣。

    相比之下,還是漢人豪酋們對中原更有向心力。

    “陛下,分封宗室、功臣於邊疆,第一守疆衛邊,第二屏藩朝廷,所以可以適當的多賜予一些權力。如封侯在封地可按實封數,給其建立封地鄉兵土團之權,讓其有對應兵力。”

    “並且許其每年在封地內,收取封地稅賦三之一的權力,剩三之一歸地方州縣用度,三之一上繳國庫。”

    “另按封臣爵位,食邑數,在封地劃出一定數量的爵位永業田賞賜給封臣。”

    “授給封臣於封地內,舉薦、徵辟僚屬的權力。”

    對於這個擁兵的數量,秦琅的建議是按實封數劃分,實封千戶以上,爲大國,可擁三軍,士兵三千人。實封五百戶到千戶的,爲次國,可擁兩軍,兩千人。實封五百戶以下的,爲小國,擁一軍,千人。

    功臣們,實封數量若少於五百戶的,封下州,五百到千戶的,封中州,千戶以上封上州。

    雖然秦琅說的是給封臣們領地內統領鄉兵土團之權,沒直接說給其它兵權,但這依然還是兵權。

    鄉兵土團意味着不是常備軍,只是有事才能徵召,可終究是能夠徵召的。

    除此外,各封臣還能擁有各自的帳內府和親事府這樣的侍衛家兵部隊,這個部隊數量,則是按王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九等一百,爵加一等衛隊加一百,王九百。

    軍權。

    這纔是能真正在邊疆立足的東西。

    有了這個,纔有可能如馮家寧家楊家等一樣,在邊地做個幾百年甚至是千年的土皇帝。

    相比李世民之前所說的世封刺史的權力來說,無疑秦琅的這個方案,雖說地方偏了點,可倒還真是實封。

    有兵權,有稅賦權,還有治民權。

    唯一缺點,就是地方偏了點,好多地方可能根本沒有漢民,過去了治下可能多是蠻夷。

    可想一想,如當年馮家南下時,人家還不是就這樣光棍的過去了,最終還不是立足生存下來了。

    能分封的,哪個不是頂級功臣貴族,誰沒點家底?

    過去了建個城堡寨子立足,把自家的奴隸部曲帶去,再想法子到中原招點貧困百姓過去,還怕發展不起來嗎?

    魏徵忍不住拍掌叫好。

    “陛下,臣以爲秦學士此策甚妙,堪稱讓大唐長治久安之良策也,請陛下接納。”

    不過除了魏徵拍掌叫好外,並沒有幾個人願意附和。

    主要還是在於這個分封法,他們都覺得是流放法。

    誰也不想離開中原繁華之地,尤其是離開政治權力的中樞,跑到邊疆去當什麼野人王。

    就算秦琅提出給封臣更大的地方,更多的權力,甚至給兵權,他們都沒啥興趣。

    野人王有啥好當的?

    李世民倒也心動了。

    可是看着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這些大臣們都不贊同,倒也不由的猶豫了。

    就如馮盎一樣,當年也是北燕皇家,可跑到嶺南二百年,得了啥?真的被同化成了南蠻子了,而當年馮家留在北方歸降妝魏的那一支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