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信息全知者 >番外:飛昇者嫦娥
    這是很早在藍白社就寫的山海經系列解讀之一,因爲劇情涉及的越來越多,方便新讀者理解,故把番外移到新書這裏來。

    願意靜下心看一下的可以看,不願意就跳過。

    真就只是單純地個人解讀一下,只不過我解讀的時候,總是會發散到很遠,並且線索和思路牽扯衆多知識。

    而一些知識點,若說得詳細,顯得臃腫,說得不詳細,又怕你們不知道……

    所以我總得寫點‘山海經解讀系列’的番外……

    雖說我的解讀,不以山海經以外的文獻爲證據,但它們可以是思路。

    古文獻就在那裏,現代信息那麼發達,你們有心就可以去搜、去查,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結合別人的理解以及他的人品和政治立場來判斷他描述的東西,會偏向什麼。再對比山海經,可以推測出山海經裏哪些是僞篇,哪些纔有可能是上古原貌。

    同時也對比其他文獻,才能知道一個傳說,經過了哪些演變,是朝着什麼方向演變的,繼而逆推,得出它的本來面貌可能是什麼。

    毫無疑問,先秦時期的古文獻,最有說服力,漢代及以後的文獻,就不那麼可信了。

    不是添加了大量的藝術加工,就是植入了政治目的,要麼就直接被刪掉了。

    再加上歷朝歷代的戰亂,許多珍貴文獻的丟失,想了解上古五帝時期的真實情況,太難了。

    別信什麼百度百科,甚至也別完全信各種正規渠道機構的整理。他們整理的東西,只有參考意義,而非真實。

    有百分之二十,吻合幾千年前的真實,就不錯了。

    因爲他們的依據,也都是從漢以後的文獻中得來。

    唯一可以信的,只有考古文物,即對古代遺蹟的實物分析。但藉此,我們也只能知道冰山一角。

    所以,其實沒有什麼真相了,真相早已埋沒,我們永遠只有個人所理解的‘真實’。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類歷史。我解讀的未必準確,甚至有些觀點,早有人想到。

    言歸正傳,很多認爲,山海經更荒誕,憑什麼它記載的就是更可信的呢?

    而且它說不定就是戰國人編寫的,並非遠古時期記載。

    我憑什麼要把山海經寫的,認爲是最真實的呢?

    首先我承認,我非常喜愛山海經。第二,我之所以一口咬定,山海經定然有一部分文字,是極遠古時期的人記載的,而絕非戰國乃至更晚才寫的。

    原因在於,山海經經常能推翻戰國以及之後官方所認爲的事情,並且有文物爲證。

    我很早就讀了山海經,而真正開始認爲它是信史,至少比秦漢以來的說法更可靠的契機,在於有一天看到了三星堆青銅神樹的報導。

    沒有誰,比山海經描述地更詳細,哪怕是戰國時期的《九歌》,也只是提到太陽從東方的扶桑上照耀四方。

    完全不像山海經,早早就描述了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當青銅神樹把挖掘出來後,只有山海經與它印證了。

    由此之後,我瘋狂查閱還有什麼文物與山海經印證。

    隨後就發現,甲骨文有。

    將近七十年前,文化部得到一批甲骨文,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一直到今天。

    其中有一片商王武丁時期的牛肩胛骨,刻着甲骨文。內容已經破譯,祭祀‘四方司’與‘四方風’的。

    “東方曰析,鳳曰劦。南方曰夾,鳳曰凱。西方曰夷,鳳曰彝。北方曰宀……鳳曰伇。”注意因爲甲骨文太殘破了,所以北方叫什麼不知道。只知道那個字,有個‘宀’。

    這是商朝時期,甲骨文所寫的‘四方之名’與‘四方風名’。

    注意,商朝風不寫作風字,只寫‘鳳’,因爲殷商和當年的少昊羲和等國一樣,崇拜鳥,風字就是從鳳字化來的,風的最古象形就是鳳凰。

    少昊的圖騰是玄鳥,殷商的圖騰也是玄鳥,我嚴重懷疑他們是少昊後裔。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如果把這句話,按照山海經的語言習慣去翻譯,其實就是玄鳥生商。

    類似於‘顓頊生驩頭’,顓頊國衍生出企鵝國。

    所以少昊,也就是玄鳥國衍生出了殷商國。東夷系的殷商,滅了炎黃系的禹夏,對夏朝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二里頭遺址到處是很明顯地破壞痕跡,幾乎就沒有完好的東西,可以想象夏朝滅亡時,很多東西都被徹底毀掉了。

    扯遠了,那麼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所記載的四方風,山海經裏有沒有呢?

    當然有,格式都一樣……而且更詳細。

    《大荒東經》:“東方曰析,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大荒南經》:“南方曰因,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長短。”

    《大荒東經》:“北方曰?,來之風曰猣,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

    最後北方放在了東經,應該是劉歆修書時,或者更後世時犯得錯誤。

    總之山海經記載,與甲骨文幾乎一樣。

    可能有人覺得,哪一樣啊?錯了很多好吧。

    的確,東風甲骨文寫‘劦’,山海經寫‘俊’。南方甲骨文寫‘夾’和‘凱’,山海經寫‘因’和‘民’。還有西風‘彝’,寫成了‘韋’。

    不過北方甲骨文的字已經破損了,只剩下一個‘宀’,山海經卻寫明瞭,是‘?’。這個字早就不用了,其實就是宛字,上面多了個鳥而已。倒是很符合東夷的習慣。

    另外關於南風甲骨文寫凱,山海經其他段落作了補充,《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里,至於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也就是說,山海經也認爲南風叫凱風。

    總之山海經犯的錯誤,其實都可以認爲是後人整理和傳抄犯得錯誤。

    古本山海經早就找不到了,現在看的是不知道傳抄了多少回的版本。有些字也變了,是很正常的。

    寫錯字沒問題,說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對比,看看其他文獻犯的錯誤你們就懂了。

    戰國時的《堯典》有關於四方的描述,說帝堯朝東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觀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時,分別是:“厥民析,鳥獸孳尾。”“厥民因,鳥獸希革。”“厥民夷,鳥獸毛毨。”“厥民隩,鳥獸氄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