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小招說:魏晉南北朝 >第233章 聞過即改的唐太宗
    李世民繼位之後,封了許多功臣,他擔心有人不服,當下命陳叔達在殿下唱名公示給大夥看,同時說:“我任命你們的功勳,或許有不當的,你們要暢所欲言。”

    諸將聽了,紛紛爭功不已。

    淮安王李神通說:“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

    李世民聽了說:“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倡舉兵,也是爲了自營脫禍。及竇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合餘燼,叔父望風奔北。玄齡等卻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應當居叔父之先。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勳臣同賞而已”

    諸將聽了,說:“陛下至公,雖淮安王尚無所私,我們何敢不安其分。”於是都誠心悅服。

    房玄齡建議李世民說:“秦府舊人沒有升官的,都埋怨說我們奉事左右,好多年瞭如今做官,反而不如前宮、齊府的人”

    李世民聽了說:“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與你們日所衣食,都是取自老百姓。所以,設官分職,都是爲了老百姓,應當擇賢才而用,豈能以新舊爲先後必也新而賢,舊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舊今不論其賢不肖而直言嗟怨,豈爲政之體”

    真是有見識

    治國跟守業一樣,一旦用人唯親,像陳後主用孔範等人,只會自取滅亡。最正確的,還是李世民的做法,用人唯賢

    李淵想要強宗室鎮天下,李世民從容問羣臣說:“遍封宗子,對天下有利嗎”

    封德彝回答說:“前世只有皇子及兄弟爲王,自此以後,非有大功,無爲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李世民聽了,很贊成,說:“是的,朕爲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當下降宗室郡王都爲縣公,只有有功勞的幾個人不降。

    李世民與羣臣討論怎麼樣才能沒有盜賊,有的請重法禁止人盜賊,他笑着說:“老百姓之所以爲盜,是由於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所以纔不顧廉恥。我應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主食有餘,就不會成爲盜賊了,怎麼能用重法呢”

    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所以,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都敢野宿。

    李世民見魏徵耿直敢言,當下引魏徵入臥內,訪問得失。

    魏徵知無不言,李世民欣然嘉納。

    李世民遣使徵兵,封德彝上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幹壯大者,亦可並點。”

    李世民聽從他的意見,打算徵十八歲以下的男子當兵。

    他的敕令將出,魏徵固執地以爲不可,不肯署敕。

    李世民大怒,召見魏徵,責備魏徵說:“中男壯大者,是奸民詐妄以避徵役,取之何害,而你固執至此”

    魏徵回答說:“用兵在於管制他們得當,而不在於衆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於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且陛下每次說我以誠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如今即位未幾,失信就有好幾次了”

    李世民聽了愕然,說:“我什麼時候失信了”

    魏徵從容回到:“陛下初即位,下詔雲逋負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爲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徵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爲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說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復一年。'既而繼有敕雲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爲始。'散還之後,方復更徵,百姓固已不能無怪。今既徵得物,復點爲兵,何謂來年爲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於守宰,居常簡閱,鹹以委之;至於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爲治乎”

    李世民被他這樣一通責備,越聽越覺得擊中自己的錯誤,當下高興說:“我一直以爲你是個固執的人,懷疑你不通達政事,如今聽你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要是號令不信,老百姓就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朕過深矣”於是,不點中男,賜魏徵一甕金子。

    李世民聽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名氣,當下召見,詢問他爲政之道。

    張玄素回答說:“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羣臣;羣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羣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又,臣觀隋末亂離,其欲爭天下者不過十餘人而已,其餘皆保鄉黨、全妻子,以待有道而歸之耳。乃知百姓好亂者亦鮮,但人主不能安之耳。”

    李世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當下擢任他爲侍御史。

    李世民爲了試探下面的官吏會不會受賄,當下密使左右試賄賂下面的官吏。

    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李世民大怒,想殺了他。

    民部尚書裴矩立即進諫說:“爲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李世民聽了,覺得有道理,當下大悅,召文武五品以上,告訴他們說:“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爲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記載了此事,在下面有一段極爲精彩的評點: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爲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爲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意思是說,裴矩這個人,在隋朝是個佞臣,專門阿諛隋煬帝,可是,在李世民這,就成爲直臣,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爲皇帝是個明君,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所以,佞臣變爲直臣。

    確實如此

    我們很多人,爲什麼做了錯事沒人勸說因爲,你根本就是個不聽從別人意見的人,誰會喫飽飯沒事幹去得罪你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爲最完美的皇帝,就是因爲他能夠聽得進別人的意見,能夠改正自己的缺點。

    我們每個人,其實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誰能把控住自己的缺點,並能改正它,誰就將在完美的道路上前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