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月照梅花 >轉載:以飽滿情感激盪創造活力
    以飽滿情感激盪創造活力

    人民日報2021-01-29

    作者:張煒

    有了成熟經驗,還要保持旺盛的創造力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作品的積累,作家的創作狀態會發生變化。早期創作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題更多,表達上多少會有新手的生澀,但那種青春的力量、精神的純粹和開拓的勇氣,是任何技法都不能替代的。寫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經驗自然更豐富,表達更順暢,但同時也需要設法保持創造的勃勃生氣,留心過多成熟經驗的束縛,遠離慣性寫作。

    一個有幾十年寫作經歷的人,哪怕不經過嚴密的構思和精心的設計,筆端也能表現出基本的文學水準,能以相似的故事、相似的筆調不停地寫下去。量的積累沒有難度,真正的難度在於,怎麼進一步寫出生命中激盪人心的、鮮活的、嶄新的東西,怎麼繼續葆有對於文學創作的飽滿情感。

    保持旺盛的創造力,是每個寫作者都必須面對的挑戰。對此,既要有技術上的應對:每一部作品都會在技法層面遇到難題,不能完全沿用業已形成的經驗和技術,要尋找新的筆調和語言;還得有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上的應對:必須用鮮活的生活和充沛的感情衝碎板結的文字。這個過程包括艱辛的文學訓練,也包括不斷積累的生活閱歷。

    有的作家在幾十年的時間裏不停地行走,收集到的素材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不能寫進作品裏,但是做不做這樣的功課,結果是不一樣的。閱歷能改變寫作者對素材的感覺,消除筆下的疲憊,帶來新的經驗和情感。一個寫作經驗和人生體驗厚實深長的作家,不會僅僅依賴純熟的文筆寫下去,而是會相當慎重地研究自己所面臨的創作問題。

    文學寫作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它強調生命的獨特體驗,也需要將這種獨特體驗擴充、延續、伸展,使之進入人性、歷史和時代的深處。寫作經驗與人生體驗相互激盪,能夠不斷激發創造力。閱讀德國作家歌德的傳記會發現,歌德身居宮廷要職,事務纏身,交遊甚廣,生活充滿波折,他留給寫作的時間並不多。但歌德一生寫了多少作品?《歌德全集》中譯本規模近3000萬字。這是一個創造力意義上的巨人。後天的學習、閱讀與生活歷練,和先天的稟賦能力形成對接,積累到一定體量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這正是創造力的來源。

    以時代中的人爲重心,不斷開拓文學的精神地平線

    一代代作家對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文學的創新與發展之路也從未停止過。作家們會不斷實踐新的技法,嘗試新的表達,其中較難的,可能就是表現人與社會環境這二者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思想和道德面貌。

    文學書寫的重心是時代中的人。許多成爲經典的鉅作都具有強烈的歷史感,人物的故事往往反映一個時代,但我們看到和記住的首先是人,是他或她的故事。從人物身上,我們會驚異於生命的奇蹟,驚訝於人性的韌勁。不同時代、社會環境中人的可能性,就成了文學表達的關鍵,也是把文學書寫不斷向前推進的關鍵。

    推動人文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健全,這對文學來說是最難的部分,也恰恰是我們最應該咬住不放的。一些小說用力書寫愛與恨、事業的成功與失敗、財富的獲得與失去,情節曲折,故事跌宕,但讀來感覺不到情感的張力,感覺不到生活其中的人的價值,感覺不到生命的精神部分處於怎樣的狀態。這就涉及文學對精神世界的開掘和表現,我稱其爲精神的地平線。

    諸如物質生活、生存境遇、資產財富等,是任何時代的文學藝術都不能迴避的內容,關鍵是予以文學表現的時候,心中有沒有一個更大的精神座標?有沒有能力思考貌似切近的生活背後,富含怎樣深邃的命題?在看待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繫上,能不能多一些層次?如果僅僅糾纏於物質現實,文學就會顯得粗疏,無法拓展自己的精神地平線,生命的質樸、本真、鮮活就被遮蔽了。

    星空天籟應該是作家心中常存的風景,精神詩意是文學永恆的追求,無論寫什麼題材都不該丟失。價值觀的問題因此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一部作品的境界。古今中外寫“奮鬥”的作品很多,通過描述人們在生活裏努力拼搏的過程,展現意志的力量和生命的溫暖。奮鬥主題作品打動人心、傳之久遠的強大力量來自哪裏?來自作家心靈的向善向美和高遠的價值取向。我們可以思索一下讀過的中外經典名着,會發現它們除了藝術、技術層面的高超之外,在價值觀方面也絕不庸俗。偉大作品創造出來的文字,從根本上來自一顆崇高的心靈。

    強化對民族經典的現代發掘,推動語言藝術不斷精進

    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寫作是不可能重複的:既不重複他人也不重複自己。但每個時期的閱讀習慣一定受風氣和潮流的影響,這會導致寫作者的跟從:在題材、形式、主題思想等方面自覺不自覺地趨同,文本的氣息、視角以至於口吻都變得似曾相識,這時的寫作者容易失去創作的獨特個性。在網絡時代,保持文學表達獨特性的同時又能被廣泛地認知和接受,成爲作家的重要課題。

    網絡環境下的碎片化閱讀,使得寫出引人入勝的段落,讓讀者在文字面前駐足,變得困難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文學作爲一門語言藝術,不能一味跟從網絡表達習慣,而是要以更爲頑強的實踐,去確立更高更嚴格的藝術標準;要越發嚴格地對待自己的文字,一句咬住一句地寫下去,一步一步地抵達,絲毫不能鬆懈,避免浮躁、廉價、淺薄的習氣。認真勞動是一種珍貴的品質,一筆一畫的書寫包含了安靜與莊重。

    創作不能一味追求驚人之語和博人眼球的誇張,而失卻樸素、篤定的品質。質樸是創造藝術的強大基礎。欣賞深刻的藝術需要起碼的耐心。人類的思想和藝術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淘洗、累積和建立起來的。科技飛速發展,人們比較容易受技術主義觀念的影響,以看待科技的視角來欣賞語言藝術,或者把一些娛樂、商業的思維移植到語言藝術上,這樣難免會產生誤解。每一時代都會誕生新事物,產生新靈感、新感悟。面對新事物,我們需要多一分辨別力,多一分文化的定力。

    文學是否會被其他更熱鬧的東西所取代?法國作家雨果早在19世紀就回應過這個問題。他說:文學存在於生命之中。人類對文學的創造與需求屬於生命中固有的部分,它跟我們的歷史一樣漫長。娛樂化的喧譁與熱鬧,不能取代語言藝術的魅力。

    語言藝術魅力的不斷精進,有賴一代又一代寫作者的錘鍊和發展。發展是在繼承中的發展,只有繼承傳統,文學纔是有根的文學。以小說創作爲例,中國傳統小說除了《紅樓夢》等少數作品之外,大多是通俗演義小說,但是我們雅文學中的敘事文字是極爲發達的,如散文和詩,它們同樣也可以構成現代小說的詩性源流。《詩經》《楚辭》及李白、杜甫的優秀篇什,已經具備接通現代的重要因子,需要我們帶着後來者的眼光將其挖掘出來,並且轉化到今天的創作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常常發生於一次次的回望和尋覓之時,只有從傳統中發掘現代元素,傳統的參天大樹在今天才能繼續生枝發葉。我們的當代文學需要努力強化對民族經典中現代元素的發掘,從民族經典中找力量、找靈感,在更堅實的基礎上大步前進。

    (作者:張煒,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