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1911再造中華 >第244章 花式種田
    李思明捏着下巴說:“你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東北的春季,倒春寒那是家常便飯,脆弱的秧苗被寒風一吹,立馬完蛋。想要在東北大規模推廣水稻種植,育秧是一大難關。”

    徐先生嘆氣:“可不是麼!誰不知道水稻產量比高粱玉米什麼的高得多,但實在是沒辦法,光育秧就這麼困難了,每年種植水稻都是一次大賭博,大家都怕了它了!”

    李思明說:“其實也用不着怕,育秧問題並不難解決的,只需要用一些新技術就行了。”

    袁容庵兩眼放光:“什麼技術?”

    李思明說:“用育秧盤下秧,同時搭建水稻育秧棚。”

    這兩位大人物都愣住了:“育秧盤?育秧棚?這都是些什麼玩意兒!?”

    李思明讓人拿了個樣品過來給他們看。袁容庵看了才知道,所謂的育秧盤就是一種長度超過半米、闊一尺左右,由薄而硬的塑料製成,中間有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直徑相當於成年人拇指的淺穴的玩意兒。李思明說:“這是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出來的,爲了它,我快把自己的頭髮給揪光了!”

    徐先生問:“此物……有何用處?”

    李思明說:“有何用處?用來下秧啊!用的時候先把秧地平整好,然後將它一塊緊挨着一塊鋪在秧地上,從池塘裏挖來塘洗並且捏成漿狀,倒在育秧盤上用掃帚掃平,再撒上稻種……完事之後再用竹條彎成穹頂,蓋上透明的塑料膜……呶,就是這玩意兒!”

    說着就把一塊透明的塑料膜給扯了過來。

    塑料從誕生至今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了,但塑料膜的歷史卻很短,直到1902年,塑料袋才被髮明出來……這玩意兒被無數環保專家稱爲“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明”。現在塑料袋已經在歐美推廣開來了,歐美國家都很喜歡使用這種攜帶方便裝得又多的玩意兒,一經推出便引來市場的追捧。但李思明顯然還不打算把這玩意兒弄出來,在他看來,逛街買東西的時候用個紙袋就挺好,要買菜的話提個竹籃也挺不錯的,要什麼塑料袋!他從歐洲引進了生產線,聘請了德國化工專家,折騰了兩年多,最終弄出來的是透明塑料膜和水稻育秧盤,把德國化工專家整得一頭霧水,直言這個項目沒前途,因爲需求量實在是小了點……

    袁容庵只覺得對方很厲害,說的東西自己一點都不懂:“這個塑料膜又有何妙用?”

    李思明說:“它啊,可以保溫。你不是害怕東北地區倒春寒把秧苗凍死嗎?搭個大棚蓋上它,任你棚外寒風呼嘯,棚內都溫暖如春,只要別作死掀開塑料膜讓寒風吹進來,秧苗都冷不死。”

    徐先生有點瞠目結舌:“這……這不是把秧苗當大爺來敬了麼?”

    李思明說:“你想獲得高產的話就得把秧苗當成大爺來敬。”

    袁容庵沒心情糾結誰是大爺這個問題,他只關心實用性:“這個大棚應該怎麼搭?”

    李思明說:“大棚很簡單,無非就是從工廠訂購適當規格的拱形鋼管梁,運到工地去架設拼接好,然後鋪塑料膜而已,有手都能搞定它。不過就目前的行情來看,這樣一個育秧大棚的成本低不到哪裏去,所以我建議你們搭建好育秧大棚之後訂購一些育秧架,育秧架可以分很多層的,每層可以放一塊育秧盤,育秧數量是直接將育秧盤鋪在地上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見這兩位還是一臉懵逼,他乾脆攤明瞭說:“打個比方,同樣大小的育秧棚,直接把育秧盤鋪地上的話育出來的秧只能插一畝田,但採用育秧架育出來的秧足夠插十畝田,這是十倍的快樂!”

    袁容庵:“哦哦哦!”

    徐先生:“哦哦哦!”

    空口無憑,李思明乾脆帶這兩位出去開開眼界。

    在距離鹽城醫院不到五百米遠的地方,第一座育秧棚正在緊張施工中。卡車運來一車車拱形鋼管梁,工人齊心協力將一根根拱形鋼管樑架設起來,固定在地裏,然後焊出橫樑連接,使之成爲一個整體……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這塊足有數畝之闊的土地硬生生變成了鋼鐵叢林。他們還看到了傳說中的育秧架,這玩意兒跟餅乾的烘乾架差不多,但很長,並且分成好幾層,每層都能排下數塊育秧盤,把空間利用到了極致。

    徐先生不解:“如果將育秧盤擺在這架鐵上,那秧苗所需的水如何解決?沒有水的話秧苗豈不是得枯死?”

    李思明像看白癡一樣看着他:“你不用找人用噴霧器給它們噴水啊?難不成你還指望像種懶田那樣把稻種往田裏一撒就不管了,等到秋天能收多少是多少?”

    徐先生:“……”對不起,這種種田方法徐某還是頭一回聽說!

    秧苗夠長了就插秧,這是常識,但是在很多水稻種植區,這一常識是不存在的。比如說在寧夏,那裏的人就從來都不插秧,把水田打成泥漿後就將稻種大把大把的往田裏撒,弄得田裏的禾苗有的地方稀拉拉,有的地方密密麻麻……這樣整法自然別指望產量能有多好了。那時候的寧夏人管這種播種水稻的方法叫“浪稻子”,標準的稱謂是“水撒播”,撒到哪算哪,壓根就沒有插秧、控制秧苗密度的概念,當時寧夏人的老話是“浪稻子,大把撒,收不多,餓不死”。當然,河南河北好歹有着千年的水稻種植史,一直有插秧的傳統,不至於大把撒稻種。但是把秧苗育在暖烘烘的大棚裏,請專人照料,氣溫高了要打開塑料膜讓秧苗透透氣,氣溫低了趕緊蓋上塑料膜保溫,三天兩頭還要給秧苗噴水……這種育秧方法還真是聞所未聞!

    於是,徐先生被鄙視了,被鄙視得理所當然。

    袁容庵饒有興趣的看着這一切,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絲毫不覺得厭倦。最後,他指着大體成型的育秧大棚問:“這樣的大棚,你的農場準備建幾個?”

    李思明說:“鹽城這邊建三個,徐州那邊建一個,淮西那邊也建一個。”

    袁容庵說:“只建這麼一點,怕是育不了多少秧吧?”

    李思明說:“做個示範而已,沒想過所有的秧都這樣育出來,而且也沒必要。”見袁容庵一臉困惑,他解釋:“蘇北、淮西沒有東北那麼冷,不需要建太多育秧大棚,用竹條在秧地搭建拱棚,鋪上塑料膜就足夠了,方便快捷還省錢。”

    袁容庵腦子有點兒轉不過來:“那你爲何還要大費周章搭這麼多大棚?”

    李思明理直氣壯:“因爲我想在冬季喫到新鮮的蔬菜啊!黃瓜、豆角、白菜、萵筍、蒜苗……這些到了冬季在野外都種不活的,只有在大棚裏才能活!有了這大棚,我可以一大家子圍着火爐品嚐新鮮的果蔬,想啃黃瓜就啃黃瓜,想喫草莓就喫草莓!”

    袁容庵狠狠的嚥了一口口水。天寒地凍的,圍着火爐啃黃瓜喫草莓……聽起來很不錯的樣子!

    所以,他要不要也整一個這樣的大棚呢?

    哦,貌似他得整很多很多這樣的大棚,因爲東北不同於蘇北,在蘇北可以用竹條做拱棚來將就一下,東北不一定能這樣搞了。

    當天晚上,喫完晚飯後,袁容庵笑問徐先生:“對這個人怎麼看?”

    徐先生苦笑:“論種田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很多點子聽起來都匪夷所思,卻又極爲實用,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將此人納入麾下,何愁北洋不能一統天下!”

    頓了頓,腦海中又浮現出李思明看着他時像看白癡一樣的眼神:“就是那張嘴巴毒了點,到現在都沒被人打死實在是一大奇蹟!”

    袁容庵啞然失笑:“將他納入麾下麼……我也想啊,做夢都想,只是我看他雄心勃勃,只怕不願意給北洋賣命啊!”

    徐先生贊成:“準確的說,他不願意給任何人賣命!”

    如果李思明能聽到這句話,肯定會大呼知己————沒錯,他壓根就沒有給任何人賣命的打算。

    這傢伙這麼有本事,卻不願意給自己賣命,這實在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情。

    好在這一趟也沒白跑,至少通過向李思明請教,在東北地區種植水稻的難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在東北種植水稻,最難的就是育秧,育秧問題解決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看樣子,東北大農場可以安排一下了。

    就在這兩位懷抱着謙虛的心態向李思明請教着各種關於在東北搞大農場的問題的時候,清廷終於作出了決定。

    十月五日,張人駿接到了來自北京的電報————嚴格來說應該是聖旨。看完電報,張人駿苦笑,喃喃自語:“徐州將軍……好一個新鮮出爐的徐州將軍!只是區區三百萬兩銀子就把整個蘇北給賣了,大清的氣數真的盡了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