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孫龐篇(6)
    孫龐鬥智

    龐涓率領魏武卒攻趙,抵達邯鄲,打得十分艱難。不是龐涓指揮水平不行,也不是戰術運用得不好,更不是魏武卒太弱。而是趙氏能征善戰之名,也非浪得虛名。

    如果說魏國是頂級強國,趙國也至少是強國。

    龐涓兵臨城下,看着邯鄲城。眼前這座城,就是他再建不世之功,聞達於諸侯,千古留名的地方。

    龐涓不應該高興嗎?

    不僅要高興,還要欣喜若狂。

    龐涓攻破邯鄲,將會成爲戰國時代第一個滅萬乘之國的人。雖然,現在高興太早些。但,人嗎?總要給自己規劃一個盛世藍圖,尤其是不平凡的人。

    來看一下,邯鄲之戰的基本情況。

    雙方君主:魏惠王和趙成侯。

    雙方主將:龐涓和趙氏。

    雙方戰績:龐涓常年征戰諸侯;趙氏也征戰諸侯。

    從這份簡歷來看,趙國和魏國都有優勢,但,魏國有霸主的根基,綜合國力比趙國強。龐涓是這個時代顯赫的名將,魏國贏的勝算要大一些。

    龐涓也認爲能夠很輕鬆結束這場我強敵弱的戰役。結果,他失算了。

    龐涓高估了魏軍的戰鬥力,低估了趙軍守城的信心和勇氣。此刻,趙國衆志成城,死戰到底。想要攻破邯鄲,這點兵力是不夠的。

    龐涓爲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改變戰術。

    一邊用強大的軍力,圍困邯鄲城,給趙國營造出強大的攻勢;另一邊,對城樓上的趙軍展開攻心。

    然,龐涓強攻不行,攻心效果不顯著。一計又一計,都被趙國化解。

    龐涓不甘心,用了最後一個辦法,那就圍吧!圍,也是取得獲勝的方法之一。

    但,稍有不慎,也會失敗。對魏軍而言,速戰速決,纔是上策。戰事拖下去,反而不利。

    戰事拖得越久,龐涓要解決的事情和令他頭疼的問題,與日增多。比如說,大軍喫飯的問題,穩定士氣,阻截趙國援軍,考慮中原諸侯會不會干涉,還有氣候的變化會不會導致疾病蔓延等等問題。

    爲了建立千秋功業,這些問題,他必須克服。只要克服這些困難,龐涓纔是一名合格的名將。

    無論是指揮水平,還是戰場應變能力,又或者層出不窮的計謀,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很優秀。龐涓在邯鄲這裏,將他名將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趙氏男兒,也不是好欺的。因此,魏、趙戰事,陷入僵持。龐涓打了一年多,還是沒有攻破邯鄲城。

    就在龐涓快要攻破邯鄲城,建立不世軍功的時候,一個人出來壞了他的好事。這個人就是田氏齊國第四位國君齊威王(現在還沒有稱王)。

    齊威王爲了齊國的利益,也想挑戰魏國的霸主地位,採納了段幹鵬的建議,助趙伐魏。這就有了後面精彩的故事:圍魏救趙。

    齊威王爲什麼會將助趙擊魏的任務,交給田忌?下面來介紹一下,田齊之中有名的戰將:田忌。

    田忌,生卒不降。此時,有何軍功?也沒有記載。最出名就是與齊威王賽馬多年,贏了一次,還是在孫臏的幫助下。這就是耳熟能詳的一個故事:田忌賽馬。

    齊威王選擇田忌,主要有三個原因。

    1、田忌是田氏一族的人,用自己人放心。

    2、田忌是齊威王熟悉、親近的人,他們經常在一起賽馬。

    3、田忌尚武,懂軍政。否則,齊威王也不會以他爲將。

    田忌爲了打贏這場仗,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從魏國逃亡到齊國的孫臏。

    公元前354年,齊威王以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起兵十萬,助趙擊魏。這個時代,最顯赫的名將:田忌、孫臏、龐涓。

    他們三人之間,又會怎樣的交鋒。

    接下來,看一下,孫龐之間的軍事較量。

    孫臏不愧是軍事奇才,完全沒有按照劇本救趙,從不按套路出牌。

    孫臏分了幾步走:

    1、造勢。

    號召天下諸侯,一起伐魏。

    2、分兵。

    齊、宋、衛三國聯軍,兵分兩路。一路,宋、衛、齊攻魏襄陵。另一路,田忌親自率領,救援趙國。

    3、打破常規。

    龐涓圍趙救衛,孫臏圍魏救趙。不愧是師出同門,用的計都是一樣。

    4、示弱。

    爲了不讓龐涓看出齊國的戰力,孫臏示弱,又做了幾步走:a、伐平陵不克;b、圍大梁逼龐涓回援;c、與弱師對戰魏軍,有意戰敗。

    齊國名將田忌,他扮演什麼角色呢?

    孫臏說什麼,田忌照做。

    孫臏和田忌配合相當好,這也是孫臏爲什麼能夠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要知道,能夠毫無保留信任一個人,是很難做的。田忌之所以成爲顯赫的名將,就是有識人之明,且毫無保留的相信孫臏。

    只要田忌性格傲慢一點,打壓孫臏。圍魏救趙這場千古大戲,就不會成功。

    齊國救趙,還號召諸侯一起救趙。魏國的局勢,發生了傾斜。本來只是魏、趙兩國之間的戰事,瞬間變成了魏國和天下諸侯的戰事(齊、楚、秦、宋、衛)。韓國、燕國、中山國,也蠢蠢欲動。魏國攻伐邯鄲,得罪了天下所有諸侯。

    這也是戰國時代,第一次中原大戰:一超對多強。

    魏國四面都是敵人,也無軍力調派。魏惠王招架不住,下令讓龐涓率軍回援大梁。龐涓一邊大罵,朝中的悍將無能;另一邊也充滿無奈。

    孫臏走的這步棋,實在是太高了。齊軍圍困大梁,龐涓不救,攻下了邯鄲,也會斷送自己的未來。畢竟,大梁是魏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哪裏的人是不能惹。

    所以,孫臏出的陽謀,讓龐涓沒有選擇,只能救援大梁。

    魏國四面起火,戰火燒到了大梁、安邑。能救火,力挽狂瀾,扶魏國大廈的人,只有龐涓一人。龐涓親率七萬魏武卒,前去救火。

    接下來,看一下,龐涓救火員的出色表現吧!

    龐涓率軍離開邯鄲,過了漳水,抵達中牟。

    此時,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從中牟南下,抵達鄴城,一直往南走,就能抵達大梁。另一條路是轉戰宋、衛,先教訓這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諸侯國。

    龐涓不出手則已,要出手,就要幹出大事。他不僅要解大梁、襄陵之圍,還要滅了宋、衛。龐涓沒有直接去大梁,反而選擇了一條路線,前往平陵。

    別看平陵城小,但地大、人多、兵強,也是魏國東陽地區的戰略要地。平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西接大梁。

    龐涓與平陵守軍匯合,宋、衛兩國君臣,就會自亂陣腳。圍攻襄陵的宋、衛聯軍,便會回援,襄陵之圍就解了。

    龐涓救火的第一步:南下平陵,恫嚇宋、衛。

    龐涓救火的第二步:回援大梁,與齊軍決戰。

    龐涓救火的途中,得出一個結論:齊將就是無能的人。

    那麼,龐涓爲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龐涓說齊將是無能的人,除了自負(出道以來,沒有遇到對手),就是他看到的。

    龐涓看到了什麼,斷定齊將無能,有以下原因:

    1、田忌沒有集中優勢兵力,馳援邯鄲,反而選擇分兵。

    2、田忌沒有佔領戰略軍事要地:平陵。

    3、齊軍被平陵守軍擊退了。

    通過這些現象,龐涓斷定:齊將無能,齊軍是烏合之衆。

    如果他是齊將,這場馳援之仗,就該這樣打。

    要麼,率聯軍直撲邯鄲。

    要麼,趁着魏國主力在趙國邯鄲,抓住戰機,率聯軍拿下大梁。

    當然,龐涓還考慮到一個原因,會不會是齊將有意示弱,來迷惑他,隱藏齊軍真實的戰鬥力?

    這也是有可能的。

    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

    可,攻打平陵的兩路大軍,被守軍擊退。這又如何解釋?齊將平陵沒有拿下,就去圍困大梁。他就不怕被抄了後路,斷了糧道?

    這些種種跡象只能說明:齊將不懂軍事,不知兵法,膽小懦弱又怕事。齊軍戰力弱,是烏合之衆,不堪一擊。

    龐涓放鬆了戒備,欲建大功,當着魏國君臣的面,殲滅數萬齊軍,解大梁之圍。

    當龐涓率軍火速趕到大梁,與齊軍交戰,一觸即潰,更加證明了他的推斷。抵達大梁城下,沒看見齊軍主力的身影。

    龐涓心想,“定是聽到我的名聲,嚇跑了。”

    殊不知,孫臏佈置了一張大網,正在等着他的師兄龐涓。那麼,龐涓和孫臏之間的恩怨,又會帶來怎樣的精彩故事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