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白起篇(5)
    戰神歸來

    華陽之戰,秦韓勝,魏趙敗。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再戰。戰後,秦國沒有加大對魏國的打擊力度,反而與魏議和。這是因爲,秦憂山東諸國恐合縱抗秦。秦國接受魏國南陽之地並退兵。有了南陽,秦國將攻佔楚國上庸之地合併起來,設置南陽郡。

    秦國撤軍,韓國默不作聲,魏國不敢應戰,趙國注意力放在燕國。華陽之戰後,中原諸侯格局又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燕惠王被權臣公孫操刺殺,吸引了中原諸侯的注意力。這就是燕武成王繼位的時候,趙、魏、韓、楚四國,干涉燕國內政。

    趙惠文王干涉燕國內政之舉,導致燕趙兩國自從燕昭王以來和平友好的關係破裂。這也是爲什麼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燕武成王對趙國落井下石。燕王喜在位,沒事就找趙國麻煩。

    中原諸侯干涉燕國,秦國這邊也沒閒着。

    公元前271年,秦國國內發生兩件事:

    1、范雎入秦。

    2、魏冉免相。

    穰侯魏冉與客卿竈商議,要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城,藉以擴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這時有個魏國人叫范雎,自稱張祿先生,譏笑魏冉竟然越過韓、魏等國去攻打齊國,他趁着這個機會勸說秦昭襄王,並提出了重要的戰略方針:遠交近攻。

    范雎指出攻齊剛、壽是戰略錯誤,因中隔韓、魏,難以固守。建議採用“遠交近攻“戰略,使攻佔土地盡爲秦有。又認爲地處中原的韓、魏系天下樞紐,欲兼併天下,應先用兵韓、魏以“斷山東之脊“。秦昭襄王藉機,免除了魏冉的職務,范雎爲客卿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一波未起,另一波又起。這就是導致秦趙兩國發生大戰的原因:秦趙換地。

    秦攻取趙地3城,趙以公子部爲質於秦,並與秦簽訂以焦、魏、牛狐交換3城的協議。趙惠文王見秦國內政不穩,魏冉被貶,得到秦國土地,拒絕換趙國的土地,還派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派鄭朱前去做秦昭襄王的思想工作。

    秦昭襄王不但沒有得到趙國的城池,還被鄭朱忽悠,越想越氣。君王生氣,註定是血流成河。秦昭襄王幹了一件事:出兵討伐趙國。

    可,奇怪的是秦昭襄王沒有把伐趙的任務,交給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白起,反而交給了一個戰績不是很出衆的新人:胡陽。

    此時,胡陽的職務是中更。按照軍功授爵,是十三級,也算高的。但,與白起相比,一個是瑩瑩之火,一個是日月之輝。

    那麼,秦昭襄王伐趙爲什麼用胡陽,不用白起?有以下原因:

    1、魏冉被免相(白起合魏冉關係好,難免遭受牽連)。

    2、秦昭襄王想要藉機削弱宣太后、四貴的影響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培養有能力且聽話的將領。

    3、胡陽有軍功:a、攻佔魏國的卷、蔡陽、長竈三城;b、華陽之戰建功,進入秦昭襄王的視線。

    也許,還有其他原因。總之,秦昭襄王把伐趙的任務,交給了中更胡陽。

    接下來,看一下胡陽的個人的簡歷和表現。

    對於胡陽的出生、家庭背景、此時年齡有多大,史料沒有記載。但,他的官爵是中更,又得到征伐趙國的任務,說明了他有能力、有軍功、能打,還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

    胡陽伐趙,剛開始打得很出色,圍攻趙國重地:閼與。

    爲了截斷趙國出兵救援,胡陽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行動。趙惠文王面對秦國的攻勢,閼與告急,問了兩名武將:廉頗、樂乘。

    問的話題,只有一個:救與不救。

    這兩名有資深、威望的武將,給出了答案:不救。

    理由:道遠險狹,難救。

    此時,站出來一個人主張救,這個人就是一戰成名的馬服君趙奢。他的理由: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惠文王也想打,以趙奢爲將,救援閼與。這就是公元前270年,戰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趙大戰:閼與之戰。

    現在來看一下,閼與之戰,秦趙兩國的基本情況。

    君主:秦國秦昭襄王、趙國趙惠文王。

    主將:秦中更胡陽、趙奢的官爵沒有記載。

    戰績:胡陽攻魏取三城,華陽之戰;趙奢曾是燕國上谷郡守,伐齊麥丘。

    兵力:秦軍十萬;趙國不詳。

    結果:秦軍慘敗,趙國大勝。

    從這份簡歷來看,秦國佔據優勢,無論是國力,還是主將,甚至國君的年齡和繼位時間。再加上,趙國的廉頗、樂乘都不贊成打,也不看好打的形勢。

    誰也沒想到,趙奢逆襲,打敗了秦軍。

    至於閼與之戰,秦國爲什麼會輸,趙國爲什麼會贏,分析的有很多:比如趙奢用兵、突襲戰、情報戰、出其不意、居高臨下等。以後在名將《趙奢篇》,再細講。

    總之,這場大戰,是自從以齊國爲首合衆攻破函谷關(公元前296年)之後,秦國縱橫諸侯,近三十年未嘗一敗,最終折戟沉沙。此戰之後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趙奢尚在,秦國和趙國沒有發生大戰。

    趙奢因功,被封爲馬服君。

    閼與慘敗,也讓秦國朝臣認清了一個現實: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很強大。

    同時,趙國將會是秦國東出,最強大的一個對手。

    秦昭襄王爲了臉面,又出兵伐趙,卻沒有取得戰果。秦昭襄王戰敗,就要平息衆怒,做了兩件事:

    1、魏冉復相,穩定局勢。

    2、承認失敗的責任。

    誰也沒想到,隱忍了幾年,秦昭襄王幹了一件舉國震驚的大事:驅逐四貴,囚禁宣太后,以范雎爲相,獨斷朝綱。(我在《趙孝成王英烈傳》中介紹了這件事。)

    同時,爲了轉移矛盾,還幹了一件事:伐魏徵韓。

    結果:這場奪權,是出奇的順利,平穩。秦國也沒有發生動盪,一點流血事件都沒有發生。

    公元前266年,是值得秦昭襄王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秦昭襄王驅逐四貴、囚禁宣太后,徹底擺脫了一個罵名:傀儡之君。

    大權在握的秦昭襄王想要證明自己,同時也爲了說明一件事:沒有四貴、沒有宣太后,他一樣能夠征戰諸侯,帶領大秦,爭霸天下。

    秦昭襄王等來了機會,送走了一個很強大的對手: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去世,給秦昭襄王看到了機會。趁着趙國內政不穩,趙太后主政,秦昭襄王欺壓韓國,恫嚇魏國,征伐趙國並取三城。由於趙太后不是一個軟弱的女人,聯合齊國,擊退了秦國。

    公元前265年,這是大喪之年。

    這一年,趙威後去世、秦宣太后去世、齊襄王去世。趁着齊、趙換主,楚內政不穩,韓魏無暇他顧。秦昭襄王揮出了東出諸侯之劍,攻伐三晉。

    這次,秦昭襄王自從秦宣太后死後,首戰。因此,他要考慮的因素只有一點:必勝。

    趙國最強,文有藺相如、虞卿;武有勇冠諸侯的廉頗、馬服君趙奢、都長君田單。因此,不好打,不能打。

    魏國次之,自從華陽之戰後,國力有所恢復。最主要的是魏安釐王侍秦恭順,沒有藉口。

    韓國最弱,離秦國最近。

    因此,秦昭襄王挑了一個軟柿子:攻伐韓國。

    誰也沒想到,立志東出的秦昭襄王,重塑秦國欺壓三晉的歷史。這一次,秦昭襄王派出了最能打的將領:白起。

    這就是秦國的戰神,白起歸來。

    自從華陽之戰後,白起再也沒有活躍在將星的舞臺。閼與之戰,沒他的事。秦國宮廷政變,也沒他事。秦昭襄王伐趙三城,與他無關。隨着四貴倒臺、宣太后被囚禁,第二年甍逝。白起以爲自己的人生到頭了,他會被秦昭襄王雪藏,最終老死,鬱郁不得志。

    誰也沒想到,十年後,白起再次領兵出戰。那麼,白起歸來,將會取得怎樣的成績。是白起寶劍出鞘,天下無人與之爭鋒。還是,白起老矣,再難重建輝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