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廉頗篇(3)
    將相和

    廉頗伐齊圍秦攻魏,讓他博得了勇冠諸侯的名聲。那麼,發生了什麼事,讓這位壯年得志,驕傲不可一世的男兒,負荊請罪?這就要提到另外一個人物。他就是與廉頗締造了將相和,並傳遍後世佳話的人物:藺相如。

    那麼,藺相如是誰呢?他爲什麼會讓廉頗,負荊請罪。

    現在來看一下藺相如的個人簡歷。

    姓氏:姬姓藺氏。

    生卒:沒有記載。活動軌跡: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59年。

    功績: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伐齊。

    身份:外交家、政治家。

    藺姓,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韓國王室的宗族支系。藺國君室後裔,以地名命姓。從這個信息可以看出,藺相如的先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在寫《趙武靈王英雄傳》的時候,涉及了藺氏一族,這裏就不多說了。

    由於史料的缺乏,沒有記載,藺相如出生的時間,也沒有記載藺相如家庭背景等信息。給人的感覺,藺相如與廉頗一樣都是橫空出世。

    根據殘存的史料和野史記載,還是可以得出一點信息。藺相如出生的具體時間不知道,但,他是出生在趙武靈王時代,與廉頗、趙奢、樂毅等人,應該相差年歲不大,是同一時代的人物。

    也就是說,藺相如見證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目睹了沙丘宮變的悲劇。

    那麼,藺相如是如何登上歷史的舞臺,被後世記住的呢?這就要感謝一個諸侯國和一個人。

    這個諸侯國是秦國,這個人就是趙國的宦者令。

    那麼,藺相如登上歷史舞臺的起因是什麼呢?

    這就要從五國聯軍伐齊之戰後說起。

    濟西之戰後,秦國撤軍。秦國趁着中原諸侯的注意力,在齊國。秦國伐魏,兵至大梁,被燕趙合圍。因此,趙國和秦國的樑子就這樣結下。

    秦昭襄王想打趙國,又沒有藉口。秦昭襄王總不能霸道地說:趙惠文王小兒,我想打你很久了。

    此時的秦國,是沒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說這句話的。因此,伐趙需要找個藉口,還需要恰當的理由。

    秦昭襄王的理由,就是我們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秦以十五城,換趙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向趙國送去一份國書:以城換壁。

    此舉,有兩層含義:

    1、需要一個藉口伐趙。

    2、試探趙國的態度。

    趙國懼秦與不懼秦,看到這份國書,定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趙國不怕惹怒秦國,就會嚴詞拒絕。如果怕,趙國就會乖乖獻上和氏璧。如果是後者,秦國就會肆無忌憚攻伐趙國。

    因爲秦昭襄王伐趙,需要一個理由,以十五座城換趙國的和氏璧。進而,誕生了一個留名後世的故事:完璧歸趙。

    關於和氏璧的由來,這絕對是一個悲壯故事。既然說到這裏,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悲壯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有一個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砍柴時發現一塊別樣的石頭。卞和,撿到這塊石頭,認爲不是一般的石頭,如獲至寶,斷定他是塊璞玉。

    卞和心想拿着這塊璞玉,獻給楚王,他定能上官發財,後半生不愁喫喝。

    卞和帶着美好的期望,主動獻寶於楚厲王。楚厲王不是容易被忽悠的人,找了懂璞玉的專家,前來鑑定。得出一個結論:不是璞玉,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憤怒的楚厲王幹了一件事:砍去卞和左腳。

    這說明一件事:獻寶,需要謹慎。

    楚厲王死後,其弟熊通殺楚厲王之子自立,是爲楚武王。

    卞和爲了給自己爭口氣,也爲了打專家的臉,以證清白,再次攜玉獻寶。

    楚武王再次找人鑑別,得出同樣結論,便怒而砍其右腳。

    卞和兩次獻寶,惹怒楚厲王、楚武王,丟了左、右腿。爲了一塊破石頭,丟了雙腿,這絕對是愚蠢的行爲。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知難而退。卞和,堅信真理,不肯放棄。及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位。

    卞和這次聰明瞭,沒有獻寶,而是想了一個辦法:製造輿論。

    卞和懷抱璞玉泣於荊山腳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淚乾涸以血代之。

    這件事,傳到了楚文王耳朵裏,遣使詢問原因。

    卞和說了一句令天下人記住的話:我不是爲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傷,而是悲傷寶玉無人能識別。

    楚文王讓人打開玉石,發現裏邊果然是塊稀世寶玉,並取名“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後,成爲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這就是和氏璧的由來,且充滿壯舉,是一位樵夫失去雙腿,歷經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才得以自證清白。

    這個故事,雖然說是悲壯的,但,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做人一定要有底線和原則,有些東西,哪怕要犧牲生命,也要去守護。

    至於和氏璧,是如何流落到趙國,又是如何流落到趙惠文王手中,有三種觀點:

    1、楚趙聯姻,和氏璧成爲賀禮,被送到了趙國。

    2、楚懷王逃離秦國,來到趙國邊界時,以和氏璧爲條件,換取趙國護送楚懷王歸國。

    3、楚國曆經戰亂,流落到趙國。

    雖然不知道,和氏璧是如何流落到趙國。但,能確定的是,和氏璧在趙惠文王手中。至於,秦昭襄王又是從何得知和氏璧的下落,也沒有史料記載。

    總之,楚國的國寶和氏璧,成爲了秦國伐趙的緣由。

    那麼,面對秦國索要和氏璧,趙惠文王會怎麼辦呢?

    答案:很糾結。

    趙惠文王召集朝臣商議:送,還是不送。

    此時,廉頗也在問話的之中,且也沒有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句話表明了趙惠文王的擔心: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這句話,也展現了趙國君臣心中最真實的態度。不送,會捱打;送,又得不到秦國的十五座城池。然後,又得到了另外一句話: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這幾個字給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秦國以城換壁的問題,沒人站出來解決。

    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宦者令繆賢。他舉薦了一個人,這就是藺相如。簡單說,因爲和氏璧的問題,趙國朝臣沒人出來解決。在繆賢的舉薦下,藺相如站了出來。

    趙惠文王見了藺相如,也問了同樣的問題:送,與不送。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