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李牧篇(3)
    北戰匈奴

    因爲匈奴的出現,趙孝成王爲了應對邊患,中國歷史上誕生了一個詞:幕府。

    由於史料殘缺,沒有記載,李牧是如何籌建幕府。但,太史公給了我們一句話: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爲士卒費。

    這句話,給了我們三個信息:

    1、李牧是趙國塞北四郡的最高長官,有任免人事權。

    2、地方財政收入,進入幕府,不交給邯鄲。

    3、以高薪養卒,激發士兵的作戰能力。

    當然呢?既然是幕府,有一個將軍(李牧),還有一個機構。也就是說,李牧成爲趙國塞北,唯一具有決策權、人事任免權、獨立作戰的人。

    李牧提條件,得到了趙孝成王的支持。李牧動身前往雁門成爲郡守,又會如何治理邊患,安定北疆?李牧又會如何迎來,屬於他的將星舞臺。

    雁門郡軍民,見李牧這根主心骨,再次歸來,民心大定。就當衆人認爲,李牧會帶領他們,找匈奴報仇。李牧做了幾件事,讓這些人摸不着頭腦。

    太史公留下了這句話: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

    從這句話來看,李牧上任後,沒有以最短的時間,解決趙國北方邊患,相反,李牧做的第一件事是堅守不出。那麼,李牧爲什麼選擇堅守不出?

    有以下原因:

    1、籌建幕府,撤換主戰且不聽話的官吏。

    2、改善將士的生活:喫好、喝好、耍好。

    3、看見匈奴不打就跑。

    這些行爲,傳到匈奴和邯鄲君臣哪裏,得到了一個信息:李牧怯戰。

    也可以說,李牧得權,不辦事。趙孝成王雖摸不清楚李牧是啥意思,但,答應了,北疆之事,由他說了算,也不干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麼,李牧真的是不辦事,怯戰匈奴。

    答案:顯然不是。

    李牧再次上任,見趙軍屢次對匈奴作戰失利,傷亡慘重,邊境地帶變成了戰場,百姓無法耕作放牧,舉目一片荒涼,民不聊生。李牧也見到了一個現象:將士籠罩在匈奴的陰影之下。

    李牧得出了一個結論:不能打,更不能亂打。他要做的就是穩定軍心,恢復士氣。

    李牧的‘不作爲’讓很多朝臣看不下去,遭到彈劾。索性,趙孝成王還是支持他。李牧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北疆。有了領導(趙孝成王)的充分信任,李牧開始了個人的舞臺秀。

    李牧表面上做了三件令人摸不着頭腦的事情,甚至留下了怯戰匈奴的罵聲。但,暗地裏,他做了幾件大事。

    1、每日練騎射,加強訓練,提高戰鬥力。

    2、修築烽火臺。

    3、堅壁清野,不戰匈奴,也不讓對方得到好處。

    4、派出斥候,深入敵後,瞭解匈奴的動態。

    北地將士,見李牧對他們很好。讓他們喫好、喝好,是個好將軍。李牧厚待他們,他們也要回報。三軍將士,請戰之聲,日趨強烈。

    李牧見士氣恢復,作戰時機也成熟,爲了打好這一仗,還制定了一個策略:讓匈奴主動送上門來。

    匈奴有強大的騎兵,千里奔襲,主動去找他們打仗,這不是明智的選擇。最好的方式是引誘匈奴犯趙,趁着對方麻痹大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戰解決匈奴的主力。

    李牧通過自己的幕府,展開多次會議,並不斷推演作戰計劃,且各個方面都要考慮進去,無論是地形,還是雙方的戰力,甚至是氣候因素。

    經過反覆的推演,在李牧主持下的幕府制定了詳細引誘且殲滅匈奴的作戰計劃,並挑選作戰的人馬:精選戰車1300輛,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總兵力約20萬人。(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

    從上面這份作戰名單可以看出什麼呢?

    對匈奴之戰,是一次協同作戰,李牧集結了趙國北方所有的力量和兵種(車兵、騎兵、步兵、弓箭手)。其中,弓弩兵是主力,是遠程殺傷力。戰車,是爲了阻滯匈奴騎兵。

    李牧佈下陷阱,只等匈奴南下。一切準備就緒,只待東風。

    那麼,匈奴這邊會上當嗎?

    匈奴不僅有強大的騎兵,還很狡猾。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逃。因此,要匈奴上當,李牧還要拋下誘餌: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

    從這句話,得出李牧拋出誘餌以及做了幾個迷惑對手的假動作。

    1、牛羊和牧人,佈滿山野。

    匈奴南下的目的,主要是爲了食物。李牧,放出牛羊,還滿山遍野,豈不令人心動。

    2、佯裝失敗。

    匈奴派出小股騎兵,前來試探。趙軍不打就跑。李牧給匈奴傳達了一個假信號:怯戰。

    面對李牧的兩個誘餌,匈奴單于誤判形勢:親率騎兵十萬,大舉南下。

    誘餌拋出去了,肥魚咬鉤。可,十萬匈奴騎兵南下,這個陣仗,也不小。兵家有云: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那麼,李牧爲了打這一仗,又做了一下部署:

    1、車戰正面迎敵,遲滯敵騎行動。

    2、弓弩兵射殺有生力量,助長攻擊的陣勢。

    3、合圍匈奴。

    戰果:匈奴十萬騎兵,除了少量人馬出逃,全部被滅。

    李牧趁着滅掉匈奴主力,北上進兵,又取得驕傲的戰果:滅襤國,破東胡,威震漠北。匈奴十幾年,不敢犯趙之邊。

    此戰,也是先秦戰爭史中以多兵種聯合作戰,全殲騎兵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着深遠的影響。這也是華夏族,第一次重創匈奴。匈奴,十幾年不敢南下犯趙。

    當然呢?此戰是匈奴與華夏族,交手最大一次規模的戰役。雖然,史料很模糊,並沒有記載匈奴的起源。也沒有對匈奴的形象,有過多的描繪。但,能夠得知的是匈奴是繼樓煩、東胡、林胡之後,在趙國北方興起的一股勢力。

    當然,匈奴這個民族,十分強大。

    華夏族也不斷與匈奴作戰:秦始皇北擊匈奴、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漢文帝遭受匈奴之害、漢武帝北擊匈奴、漢宣帝揚威漠北,令其臣服。

    華夏族與匈奴之間的戰鬥,持續了歷經了百年之戰,依舊活躍之歷史的舞臺。匈奴的蹤跡,還活躍在五胡亂華時期。還有一些匈奴,向西遷徙,衝擊了羅馬帝國,進而誕生了一個詞:上帝之鞭。

    有些人提出了一個好玩的問題:在地球東西兩端,一個是大漢王朝,另一個是神聖羅馬帝國。他們之間,誰更厲害。

    從近、現代來看,東方落後於西方。但,在古代,東方明顯強國西方。

    漢武帝對匈奴打擊,才讓其向西逃竄。結果,神聖的羅馬帝國,卻被匈奴衝擊,淡出了歷史。那麼,是大漢王朝強,還是羅馬帝國強,用第三者匈奴,能夠得到明顯的答案。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

    李牧抗擊匈奴且以最小的代價,重創匈奴主力,使其十幾年不敢南下,尋釁趙國邊境。李牧也成爲了抗擊匈奴的第一人,他成威震漠北的名將。

    匈奴、李牧、幕府等字眼,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那麼,北戰匈奴,李牧一戰成名,等待他的還有什麼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