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姬唐 >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老較量
    看到皇帝跑路,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竟然流露出一絲快意,但卻很快掩藏好,相互對視一眼就各忙各的去了。

    其實在要不要增加官員編制這件事上,他們是傾向於答應的,畢竟每年兩港爲大唐貢獻出這麼多賦稅,這要是不給纔怪了。

    但這並不是讓他們頭疼的真正原因,而是這段時間以來他們遇到不少難以決斷的事,雖然心有定計,但畢竟事關大唐發展,他們還真不好善做主張。

    不是他們偏要麻煩皇帝,而是不麻煩不行啊。朝廷設置六相,實際上只有三人真正在做事,但就是這三人皇帝還在不停的參沙子。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商量着來,而是根本沒法商量。

    三省之間相互監督,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只要有一方不同意,都可以讓一項政令遙遙無期,這就是制衡。

    但有些事情根本就耽擱不得,就像姚昶所說的人才流失問題,這要是不馬上解決,等三省商量出一個結果,人才恐怕都要跑光了,到時候就是同意了,那還有什麼用?

    所以,爲了能快點批覆,他們只能來找皇帝做裁決,到時候誰也沒意見。但這裏又出現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處理政事的時間長了,也更忙了,這就是李世民頭疼的原因。

    回到後殿,李世民斜躺在榻上,緊皺眉頭。

    “王玄策可曾出發?”

    好似想到什麼一樣,李世民突然朝一旁侍立的陳壽問道。

    “回陛下的話,因爲您當初說要親自送他們,但由於這段時間您實在太忙了,所以他們就耽擱了下來,現在正在等候您的旨意呢!”

    陳壽不敢怠慢,連忙說道。

    李世民聞言有些苦笑道:“也是,這段時間朕都要忙瘋了,確實顧不上他們。”

    隨後想了一會兒道:“這樣,你去告訴他們,就說明日朕會在西門外送他們。你再去告知房相,杜相他們,讓他們也一起陪同。”

    他嘆道:“他們這一去雖然有這玄奘的前車之鑑,但要穿越高原。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朕要是不去送送,心裏不安啊!”

    “畢竟是朕派他們去的啊!”

    陳壽躬身應是,隨後有些猶豫道:“那明日的政事..........?”

    不怪陳壽遲疑,實在是這段時間皇帝的行程都排滿的,什麼時候見哪位大臣,什麼時間去做什麼,這些都是安排好的,這要是一下打亂了,又得重新安排。

    “朝後排吧!”

    李世民頭疼地揮揮手,道:“政事什麼時候都能做,但他們卻是耽擱不得了,眼看就要進入秋季,這要是不能趕在明年春季趕到吐蕃,這又得耽擱半年時間。”

    “奴婢這就是安排!”

    陳壽也明白皇帝的顧慮,聽到這麼說也就不再多言,轉身就去了外面!

    “參見娘娘!”

    剛準備出去的陳壽突然看到皇后過來,連忙行禮道。

    “陛下可曾歇息?”

    陳壽有些心疼道:“回娘娘,還沒呢,您還是勸勸陛下吧,這短時間每日睡覺不足三個時辰,這樣下去可不行啊!”

    “陳壽,不去辦事在哪嘀咕什麼呢?”

    聽到皇帝的怒吼聲,陳壽一個激靈,朝皇后施禮後連忙出去了。

    長孫莞爾一笑,讓其他人都出去,待只剩下他和皇帝兩人時,這才走了進去。

    “你不去就寢怎麼跑這來了?”

    李世民看到皇后心中一暖,雖然知道她爲什麼沒睡,但還是責怪道。

    長孫翻個白眼,沒好氣道:“您也太不愛惜自己身體了,什麼事就不能緩緩?不行讓他們去辦就是了,怎麼還讓您親力親爲了?大唐那麼大,每日都有無數的事情,您要是全都自個來,這可怎麼得了?”

    對於皇帝這段時間的事情她是清清楚楚,每晚都是後半夜才就寢,天不亮就起來。但她除了責怪皇帝不愛惜身體外,也確實做不了太多。後宮不得干政,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但看到皇帝疲憊的樣子,說不心疼是假的。

    “朕也想啊,你看之前就很好嘛,朕每日也沒這麼忙,但自從前段時間開始,這每日的政事就處理不完。但有不能不處理,不然回出大亂子的。”

    “讓朕奇怪的是,最近這些事情都很奇怪,很多都是以前從未遇到過得,就是史書上也不曾提及,難道朕的大唐和前朝不一樣?”

    不錯,這段時間出了不少事情,姚昶的事情還算好解決,不就是增加編制嘛,那就加,只要每年能爲朝廷多收稅收,這些都是應該的。至於其他官員會不會有意見?呵呵!你們要是能讓治下百姓豐衣足食,收上更多的稅收,朕就給你加。

    但要是一任後治下卻絲毫未曾改變,稅收還是不曾增長,你還想要兩港的待遇?呸,你的臉呢?

    但其他事情就比較棘手了,沒有先例借鑑,更沒有任何準備,有時候拿到他手裏就感覺無從下手。

    就好比宣州刺史上奏,爲了整合宣州商業,降低出海商品價格,希望在宣州當地擇地建立一個叫做什麼特區的地方。

    事情說的也很明白,目的就是更快更好的管理當地商業,吸引外地商人在當地落戶或者投資。這些都沒有問題,但在特區內給與這些人一些稅收上的減免是什麼鬼?還要徵收當地農業用地?最後還問朝廷給與百姓補償的標準?

    這些都是什麼啊?

    還有揚州刺史上奏,講了一系列揚州的好處,什麼地理位置,運河便利,物產和當地特產等等好處。在最後卻拐着彎說朝廷恩重明州,登州,對宣州大力支持,揚州成了沒人要的孩子?

    完了才說出重點,那就是在揚州建立大唐物資轉運基地,通過大運河可以連接北方,又能輻射南方多地的優勢,想說服朝廷給與揚州一些優惠政策。

    恩,問題很新穎,也很有想法,雖然對這個官員不是很瞭解,但相比也是個奮力進取的能吏。

    但問題是這些事情朝廷都沒聽過,就是史書上都不曾有半點提及,這要是實行下去,好了還好說,既發展了當地,也增加的朝廷稅收。但要是不成了?到時候一地雞毛,還要朝廷給他們收拾爛攤子,何苦來哉!

    之後就是隴西敦煌,看到南方港口紅利實在眼紅的很,但人家依靠地理,他就是想學也沒辦法啊。

    於是苦思冥想之下,就想到一個辦法。

    敦煌隨着絲路不斷繁榮,加上東西方不斷交流,已經成爲了絲路上重要的節點。凡是西去或者東來的商旅,都會在敦煌進行整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