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亂明者皇太子 >六百五十二章 開遼令
    時光荏苒。

    流水般的時光終於在時間的長河中經過了萬曆二十七年,經過了萬曆二十八年,來到了萬曆二十九年。

    這一年的夏天熱意盎然,天上的太陽好似突然變了一張臉,對侵蝕屬於自己季節已久的寒風發起進攻,肆意的發泄着自己怒火,炙烤着大地!

    本在這一年的五月之前,由於經久不退的冬意,使得萬曆二十九年的整個春天都顯得格外冷徹,就連四五月時的初夏也受到了這些寒風餘味影響,變得有些讓人經不住在想這冬天是不是忘了走了?

    也就在人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天上的太陽好像突然想起了自己職責,賣力的將自己的熱浪衝擊到久違的大地之上。

    就在一瞬間,大明頓時從寒季進入到了炙熱的夏季!

    朱常洛感受着這突然的天氣變化,他的臉色一沉,因爲朱常洛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接下大明可能就會進入到冰火兩重天的極端氣候環境之中。

    到時候不僅會有冬日的極寒,還會有夏日的長旱。

    考驗大明命運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傳旨,宣申用懋覲見。」

    朱常洛立刻宣召申用懋來見,現在的申用懋已經從工部侍郎的位置上升任到了掛有工部尚書銜的河道總督位置上。

    現在的他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明水神了。

    申用懋聽到朱常洛的宣召之後,立刻停住了手上的工作,馬不停蹄的隨着宮人到了慈慶宮來。

    「臣,河道總督兼工部尚書申用懋參見聖太子。」

    申用懋到了慈慶宮後,立刻叩拜行禮。

    朱常洛道:「起吧。」

    等到申用懋起身之後,朱常洛立刻問道:「黃河今年的水情如何?」

    申用懋聽到皇太子問起黃河的事情,這可是申用懋洋洋自得的功績所在。

    申用懋回道:「回稟殿下,黃河水情較比前些年溫順極多。自從有了工部水泥的用來修築黃河堤壩之後,黃河已經有一年多沒有出現大的決口事件。現在臣還在按照潘文襄公的束水衝沙之法,清淤河南開封段的地上懸河。」

    歷史的潘季馴好像是沒有被朝廷賜諡的,這一世的潘季馴在西山療養院壽終正寢之後,朱常洛便讓內閣爲其議定諡號,最後選定了文襄二字,以表彰潘季馴治河有功,利在千秋的功績。

    朱常洛嗯了一聲,「這些事情你做的不錯。孤找你來,不光是爲了黃河的事情。近年以來天象無常,四時有變,酷暑寒冬比以往更甚。孤擔心,接下來會有大澇大旱發生。」

    「故而,孤想了解一下陝西,河南,山西,北直隸等地的水利工程進展的如何了?自古以來,隨着天地之大變,原來的關中沃野,也開始變得乾旱少雨,孤擔心,照此以往,關中之旱與河南之旱會變得更加極端頻繁。」

    「所以,孤要未雨綢繆,爲此兩地興修水利,減緩旱情,使得關中,河南百姓能夠安度災年。」

    聽到朱常洛的話後,申用懋再拜道:「臣已經在安排人手測繪關中,河南水文情況,北直隸的水利堤壩已經開始施工建設,相信在十年左右,臣就可以完成關中,河南等地的基礎水利建設。」

    朱常洛聽完申用懋的話,滿意的點點頭。

    申用懋師出潘季馴,也算是一代水利大師,而且,父親也是前內閣首揆申時行,在原本的申時行的故舊門生之中也算小有影響力,由他主持大明的水利工作,也能減少很多地方官員的羈絆和不合作,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本來朱常洛也考慮過以河南,關中之民填充四川的方式來避開小冰河時代的殘酷危害。

    但是,在瞭解

    過了四川的情況後,朱常洛覺得自己想多了。

    滿清時期之所以會以中原之民填充四川,那是因爲明末的戰亂導致了四川百姓傷亡過巨,而且,那時也處於小冰河時代的晚期,河南,關中等地的氣候極端,動輒就是長久的大旱,老百姓也沒活路,只能聽從官府的命令去了四川。

    但是現在的四川,雖然也說不得是人滿爲患,但,至少那裏是不缺人口的。

    還有就是遷移政令執行起來實在是太難了。

    深受漢文化宗親影響的中原之民,想要他們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墾生活,這實在是太難了。

    當然,也可以強令他們遷移。不過,這後果也很嚴重。

    在古代的交通條件和暴力執法問題,一直都是老大難的問題,根本不是朱常洛一道命令就可以解決的。

    若是,真的強令河南關中之民去了四川,這一路上不知道會死多少人。弄不好也會引起一場巨大的民潮起義,這完全就是得不償失一道拍腦袋政令,所以,最後,朱常洛只能否了。

    現在,朱常洛能利用的就是用水利技術,儘量的減少小冰河時代引起的極端氣象問題。

    當然,在執行興修這些基礎水利設施的時候,朱常洛也下了一道相對溫和的移民政令,這道政令就是被後世譽爲「闖關東」大移民的開端——開遼令!

    之所以會下開遼令,原因也很簡單。

    因爲,四川是不缺人,但是,遼東缺啊!

    遼東那麼大,漢民卻不多,始終遊離在女真和蒙古部族手中。

    中原王朝強橫的時候,遼東自然大定。一旦,中原不穩,這裏始終就是心腹大患。

    而唯一能解決這種大患的方式,就是充斥漢民,淡化當地的女真和蒙古部族,使得他們也漸漸的接受漢人的王化教育,時間久了,這裏自然而然也就會像是九州古地一樣,成爲中原王朝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原來的歷史時空中,由於,滿清入關,定鼎中原之後,那時的漢民來往遼東便利,漸漸的也就使得遼東大地充滿的來自關內的漢人在那裏開墾荒田,休養生息。

    最後,在康熙末年的時候,康熙皇帝突然警醒,認爲漢民入遼太多,會驚擾滿清龍脈,斷了滿清的後路。

    於是,就下令禁止漢民入遼。

    但是,已經爲時已晚,漢民已經大量充斥到了遼東,改變了遼東的民族主體,再加上清末民初時的又一次大規模闖關東移民,這又使得遼東漢民更多,更加密不可分。

    所以,不論後來的列強和倭寇在東北如何折騰,最終也只能失敗。

    這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爲遼東的民族結構改變了,和關內的傳統漢地已無二致。

    所以,最終,遼東變成了東北,變成了自古以來便密不可分的九州大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