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劉宋漢闕 >第359章 策論試題
    “法律清明,天下大興!”

    好大的志向!

    巢尚之被年紀輕輕的戴法興給驚豔到。

    更奇怪是,若是有別的孩童放下如此狂言,巢尚之多半會一笑之。但眼前的戴法興卻讓他有種“此子必定成功”的怪誕念頭。

    “就算戴碩子無法科舉成功,單憑他的兒子也足以令他們家族發揚光大!”

    這個念頭在巢尚之的腦海裏一閃而過後,便又如雲煙般消散。

    顧人先顧己。

    出身寒門的他們,無論是關心他人還是被關心都是奢侈品,輕易的給予或是接受都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代價。

    向戴碩子和戴法興拱手告別:“期望能與戴兄榜上再會。”

    “那就承巢賢弟吉言了。”

    臨走時,巢尚之又向後撇了眼戴法興,將這孩子的模樣記在腦中後便快步離去。

    戴法興望着巢尚之的背影,眼裏露出憧憬。

    “如此方爲大丈夫!”

    ——————————

    ——————————

    大業四年,六月初六。

    劉宋史上,也是赤縣史上第一次科舉如期舉行。

    大批的州舉人和國子監學子早早就在這天來到長安城南面的考場進行驗身。

    維護秩序的是沈田子、毛德祖兩員統率天子六軍的大將,偶爾還有身穿蜀錦的錦衣衛穿插其中。

    錦衣衛自從抄了無數世家的家底後是富得流油。

    凡是在編的錦衣衛幾乎是人手一件昂貴的蜀錦短衫,騷包屬性直接點滿,想不被關注都行。

    當然,除了騷包外,錦衣衛的危險屬性也逐漸被世人所知,往往是見錦衣衛如見虎,不敢與其直視。

    如今軍隊和錦衣衛一起出動,根本沒有不長眼的上來搗亂,整個驗身過程都是有條不紊。

    期間有考生身上被搜查出夾帶,負責搜查的士卒也是很客氣的將對方給請出去,而錦衣衛則是默契的在對方名字後方畫上一個圈圈。

    總有人抱有幻想,但幻想之所以爲幻想,就是因爲它的不切實際。

    在科舉這件如此受朝廷重視的事上鑽空子,只能說他們未免有些太過天真。

    考生驗證完身份,並確定其身上沒有夾帶後,便能進入考場落座。

    考場是一個個四平方米見寬的小格子,考生未來三天的喫喝拉撒睡都要在其中度過。

    最後,負責監考的則是禮部和御史臺的官員。

    禮部尚書鄭獻之和御史大夫蔡廓兩大主官更是聯手坐鎮,誓要維護考場的公平。

    有世家子弟在看到兩人之後,表情都是異常精彩。

    兩人的不講情面在朝堂是出了名的。

    無論是王弘、謝晦那種老臣還是王買德、高允這樣的新貴,幾乎都被這兩人糾過錯。

    現在他們出現在了科舉的考場上,無疑徹底斷絕了考生舞弊的可能性。

    兩人也沒有讓這些考生“失望”,又仔仔細細搜查一遍考生的物品後纔算罷休。

    這其中自然又是搜出來幾個漏網之魚,錦衣衛出現將其帶走時他們臉上的陰鬱幾乎快要化爲實質。

    如此恐怖的氛圍自然會影響到其他考生的心理。

    但心理,同樣也是科舉要考察的一大重點。

    科舉,是選官。

    官員,若是連丁點的心理素質都沒有,還是不要出去禍害百姓了。

    可以說,這場考試從考生入場之時就已經開始。

    終於,熬到髮捲的時間,一張張試卷被髮放到考生手中。

    作爲第一批科舉考生,他們沒有真題,沒有模板。有的,只是此刻擺在眼前的試卷。

    第一門——《策論》。

    “郭嘉宇奉孝,穎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爲之禦侮……”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爲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

    此次試題出的很有意思。

    居然是以陳壽《三國志》當中三篇人物傳記作爲試題!

    郭嘉、關羽、呂蒙。

    曹魏核心謀士。

    蜀漢半壁長城。

    東吳社稷功臣。

    三人每一個放出來都夠考生大書特書,但是放在一起就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

    不過也有考生很快反應過來。

    這三個在三國位高權重,能在史書上留有姓名的都是寒門子弟!

    郭嘉在未被荀彧舉薦給曹操的時候是個隱士。

    關羽遇見劉備前是個隱姓埋名的逃犯。

    呂蒙只能跟着姐夫鄧當打打山越。

    但最終,他們都走上人生巔峯,成爲一國柱樑。

    讀着他們的傳記,就彷彿重新經歷了他們那如同開掛一般的人生。而這,對於寒門士子來說,無疑是最有用的振奮劑。

    如宗愨這種又是出身寒門,又有策論經驗的考生來說,這種題目完全沒有難度,洋洋灑灑便是一篇吹捧天子重用寒門的錦繡文章。

    如柳元景這種世家子弟,雖然他們自己就出身世家,但也明白重用寒門對朝廷的重要性,思考一陣便也是有了思路。

    還有一些思想不願意拐彎的世家子弟,這偌大的空白也足夠容下他們心中的抱怨。

    反倒是那些真正出身貧寒的士人,在面對這種題目之時久久不肯動筆。

    巢尚之便是其中之一。

    “郭奉孝雖隱居六年,但還是能結交到荀彧這種世家高官。”

    “關雲長逃亡涿郡,也有漢昭烈帝能夠收留他。”

    “呂子明南渡江東,也有身爲將領的姐夫投靠。”

    “但真正如我,如那戴法興一般的貧賤庶民,又該如何尋覓機會呢?”

    巢尚之思慮這些,並非是在哀怨,而是在思考破題之策。

    “僅憑科舉,是不夠的。”

    “或者說,僅憑在長安的科舉,是不夠的!”

    “天下州縣何其多?天下士子何其多?每年又有多少人能被州刺史舉薦爲官,來到這長安躍一躍這龍門?”

    一念至此,巢尚之已是想到了破題的要點。

    機會!

    天下士子最缺的機會!

    科舉,雖然給了很多人機會,但對於朝廷,對於寒門,對於更貧賤的庶民,還是杯水車薪!

    沉思片刻,巢尚之緩緩寫上自己策論的題目——

    《縣州道三級科舉方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