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小克虜伯 >第五十九章 打得準
    德國海上獵殺小組遇伏的消息,很快被傳回威廉半島德國海軍基地。目前德國人在海上有三個獵殺小組,第一獵殺小組的活動區域在設得蘭羣島至挪威之間的海面,第二獵殺小組在冰島——愛爾蘭——加拿大中間的海域活動。被英國人圍捕的是德國第三獵殺小組,它主要負責截斷美國至英國的航線,距離最近的第二獵殺小組也有一千公里以上,要逃出生天就只能靠自己了。當然德國海軍立即動了起來,全部戰列艦都開始生火,海軍官兵緊急集合,準備堵截英國戰列艦的回港之路。第二獵殺小組全速趕往交戰海域,接應第一小組。

    雙方的海上炮戰如火如荼,由於一艘德國戰列艦要對付兩艘英國戰列艦,所以每艘戰列艦艦首的兩個炮塔對付右方的英國戰列艦,艦尾的兩個炮塔由第二火控中心指揮,對付左方的戰列艦。一艘戰列艦有兩個火控指揮中心,當第一火控指揮中心出現故障後,第二火控指揮中心將會接過控制權,有些將就的還有副炮火控指揮中心,但是德國戰列艦隻有兩套火控指揮中心,副炮分爲左右兩組,左舷副炮由第二火控中心指揮(僅提供射擊諸元,開炮由各炮自己控制);右舷副炮由第一火控中心指揮。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裝甲厚達330毫米,比之前英國戰列艦都要厚,即使400毫米口徑穿甲炮彈在命中角度大的情況下,也無法擊穿。現在雙方都沒有打出一次毀滅性的傷害,都在苦苦的捱打,看看誰先破防。德國海上獵殺小組一號艦被命中了三發15英寸口徑炮彈,一發擊穿一些上層結構和露天甲板後,於防彈片縱艙壁內爆炸,擊毀了2號彈藥提升井(15cm炮的)、切斷了前部15cm炮的電源供應,並對煙囪及次要的蒸汽管道造成了一定破壞。第二發炮彈打中了水線裝甲,裝甲裏面就是戰列艦的核心區域,所以這裏的裝甲厚度達到350毫米,裝甲毫無懸念的彈開了炮彈。第三發炮彈擊中前部裝甲帶,這裏的裝甲只有7英吋厚,按道理應該擋不住15英寸口徑的炮彈,但是英國炮彈的老毛病又犯了——提前爆炸,炮彈未穿透裝甲就發生了爆炸。一團烈焰在艦首閃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在日德蘭海戰之後,大艦隊中的炮術軍官及高階指揮官們開始逐漸意識到,他們所裝備的炮彈,很可能是存在問題的。在他們的施壓下,海軍部針對炮彈問題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

    然而,在調查委員會的成員人選上,海軍部玩了一個貓兒膩——這個委員會的成員,全部都是海軍部的人員,其委員長更是在1907-1911年間擔任過海軍質量總監這個崗位,原本就是負責檢查裝備質量的。讓這樣的一個人,去調查自己當年負責檢查的炮彈是否存在質量問題,這實在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由於這個緣故,自這個調查委員會成立後,他們並沒有把太多心思花在如何改進英國炮彈上——從其於1915年3月提交的姍姍來遲的最終報告中可以看到,儘管他們無法掩飾英國炮彈存在的一些硬傷,但他們卻花了大量的篇幅試圖證明德國炮彈也不過如此,並不比英國炮彈更優秀。

    所以,英國穿甲炮彈的提前爆炸現象,依然如故!

    相比起來,德國戰列艦發射的炮彈就是招招見血了,伊麗莎白號戰列艦的“X”炮塔(全艦倒數第二個炮塔)頂部被打中,炮彈落角約15度,入射角約70度(相對於炮塔頂部裝甲板),炮彈在擊穿炮塔頂部裝甲板(4.25英寸厚度)後爆炸,炮彈擊穿裝甲後繼續飛行了2英尺,隨後在炮塔內部爆炸,造成了人員損傷,破壞了炮塔內的許多設備,並引發了火災。幸虧英國人在日德蘭海戰後吸取了教訓,沒有打開防火門,火災才未能進一步引爆彈藥庫,但也使得“X”炮塔失去了作用。

    第二發擊中伊麗莎白號戰列艦的炮彈,落角超過20度。由於中彈位置位於水線以下,所以這是一枚水中彈。由於落點距離艦體還有一段距離,當炮彈撞上艦體裝甲時發生了爆炸(延時引信在落水時就開始計時),在爆炸能量與水壓的共同作用下,9英寸厚的裝甲板被擠入艦體內部,裝甲板下方的船殼與裝甲板後方的防護甲板也受到了結構損傷。大量海水沿着裝甲板和船殼上的漏縫涌入艦體內部,導致了嚴重的進水。這發炮彈致使伊麗莎白號戰列艦的航速下降了兩節。

    位於德國戰列艦左前方的是巴勒姆號戰列艦,它也被德國戰列艦的400毫米口徑炮彈打中了,這是一發水漂彈(擊中水面後發生反彈的炮彈),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被水面彈飛後又飛行了約15英尺,隨後擊穿了5英寸厚的艦艉裝甲帶,並在艦體內部繼續飛行了好一段距離後才爆炸開來。炮彈炸斷了動力艙上方的短縱梁,彈片撞上了推進軸的外殼,所幸沒有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另一發炮彈落角約15度,入射角約30度,首先擊中了煙囪,隨後又打中了0.5英寸厚的防爆風護板(用來保護煙囪不被X炮塔的炮口衝擊波打壞的護板),最後在擊中後部艦橋甲板時爆炸。炮彈炸爛了甲板(1.25英寸厚度鋼板+3英寸柚木),甲板以下的艙室也有受損,並引發一場小型火災。

    炮戰到15分鐘後,德國獵殺小組的一號艦終於打出了一發高傷害暴擊,這發炮彈把伊麗莎白號戰列艦的核心艙炸開一個洞,海水涌入上下幾個艙室,有一半的鍋爐被海水淹沒,艦體發生了明顯的側傾。爲了平衡船體,英國人不得不爲這艘戰列艦注入海水,結果這艘喪失了一半動力又進了兩千多噸海水的鉅艦航速降到了12節!由於德國公海艦隊已經全體出港,伊麗莎白號戰列艦的壽命可以倒數計時了。

    圍攻德國獵殺小組二號艦的是英國戰列艦“厭戰號”和“勇士號”,他們的感覺也一樣:德國戰列艦真硬啊,怎麼打都打不動。“厭戰號”和“勇士號”戰列艦共取得了4次命中,但對方好像沒事兒一樣,火力不減,航速不減,反而還擊的更加精準了。“厭戰號”被一發400毫米口徑炮彈命中,落角約15-20度,入射角約70-75度(相對於甲板),在擊穿上甲板(1.25英寸厚度)後爆炸,炸壞了主甲板(0.6英寸厚度)和鄰近區域的艙壁,此外彈底部分的碎塊還擊穿了中甲板(1英寸厚度)。艙內的爆炸還帶着火焰和有毒的濃煙,船上的水兵花了十分鐘才滅了火。

    “勇士號”戰列艦則幸運多了,一發打中艦橋的400毫米口徑炮彈,從整個艦橋穿了過去,在艦體外爆炸,只是炸傷了一艘救生艇。另一發打在330毫米主裝甲帶上,巨大的動能穿透了英國戰列艦身上最厚的裝甲,炮彈居然沒有爆炸,只是砸壞了幾處隔板和縱梁。德國人居然出現了啞彈,而且是穿透核心艙的啞彈!

    雙方一路廝殺,從兩萬米一直打到相距一萬一千米,互有命中。但是明顯德國戰列艦的命中率高一些,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德國的體視式測距儀比英國的合像式測試儀好,肯定是其中之一。由於德軍預想的海戰距離都相當遠,相對測距儀基線也就是底邊長度來說,底角也就是兩眼視角變化很小,所謂前後移動目標影像在鏡頭內產生的遠近上下感知,在要測準的那一點變化也相對微小。克虜伯的解決辦法相當簡單粗暴——加長測距儀的基線(用更長的測距儀),克虜伯的測距儀比英國人長了好幾倍,直接幹到十五米。爲了讓觀瞄設備少受落彈水柱和炮口濃煙的影響,克虜伯還升高了火控室的高度,把火控塔改在了桅杆上。但是高度上去後,搖晃和震動的幅度加大了。克虜伯用電動陀螺儀和減震底座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德國戰列艦在測距方面是領先英國的。

    而且由於德國哥廷根大學在數學方面的領先,克虜伯研發的機械式火控計算機也比英國先進得多,機械的穩定性代替了人員操作的隨意性,在長時間炮戰中更加體現了這一點。德國戰列艦不光是火控中心裝備了機械式計算機,每個炮塔也單獨裝備了火控計算機。只不過各炮塔的方位角由火控中心控制,炮塔裏的計算機只用於仰角的計算。由於每門炮的使用壽命、磨損情況不同,單獨操控仰角反而打得更準。

    炮塔內的火控設備增多,只能擠佔存儲彈藥的空間。原來德國戰列艦的炮塔內是有幾發備用彈的,但是克虜伯從400毫米主炮這一代戰列艦開始,火控設備就佔用了彈藥空間。現在每次發射前,都必須從彈藥庫提上來,不過這樣做的好處是,彈藥的溫度更加容易控制,落彈的散佈減小了。

    所以,德國戰列艦打得比英國人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