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開局阻止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第四百零五章 江水綠,海門紅,羣英薈萃
    卯時二刻,天邊泛起了魚肚白。

    京口城邊,大江與海水的交匯處,微風起伏,波浪衝蕩,發出嘩嘩的響聲,正映襯着黎明如此的寂靜。

    京口城中的百姓大多還在熟睡。

    到了重陽這一天,收穫和播種的農活初步幹完,可以稍稍的鬆口氣。

    但是那北固山下卻已經熱鬧了起來。

    橫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勢險固的北固山山前的平地上火光通明。

    一片大空地圍着四邊,十幾步便支起一個大火盆,燃燒着熊熊火焰在這天未大亮的時候進行着照明,放射光芒。

    每一個大火盆前都有四個衛兵在一旁站崗。

    五顏六色的獸旗在火光的映射下迎風飛舞,給這沉沉消退的夜色天上最後的光輝色彩。

    空地外面的小道上,甚至是草地上都站滿了人。

    三千名來自四方的書生在此處等待着檢查。

    長長的隊伍排了六隊。

    豫章的單獨站兩隊,其餘兩千名來自荊州、揚州、徐州等地的排成四隊。各隊都是五百人。

    各自拿着自己的報名信息、官府給的憑證,在此處等待檢查。

    檢查過一個身份無誤,便放進去一個。

    雖然三千名文人需要等待,但是劉備等人爲了這件事兒也是早做了準備,下了大力氣,留下了充足的人手,因此動作也不算慢。

    卯時四刻的時候,天邊已經泛紅。

    紅日雖然纔剛剛露了一小塊臉頰。但它放射出來的光芒,已經比那成百上千的火盆更加的炙熱耀眼。

    三千名文人的身份已經覈查無誤,全部進入了空地中,在士兵的看管下開始從山道上山。

    從山下擡頭仰望北固山,曲曲折折的山道時隱時現,隱約在翠煙之中。

    天邊雖然已經有了亮光,但是在這早晨卻還顯得有些低暗,若非山道上每隔十幾步便有一名士兵手持火把站在一旁。很容易走着走着便已經不知身在何處。

    蒼翠的青山之中,有火把構成了一道火龍,儒生們踏着開闢的山道前行,如同踏在火龍的背脊向天邊的樓閣登去一樣。

    隱沒在山間的亭臺樓閣若隱若現,在翠煙的遮蔽之下,時而半抱琵琶。

    山間沒有大片空地,所以這麼大的書院,許多建築卻都分散在山林之中星羅棋佈。

    這些亭臺樓閣做工卻也並不一致,如此大的工程,在倉促的趕工之下,有些精緻而有些普通。

    樸實無華的灰濛濛的瓦片,與墨綠的樹葉引爲一體,像山石一樣,普通而又堅實。

    精緻一些的樓閣,刷滿紅漆的柱子支撐着飛檐翹角的琉璃瓦,在半邊紅日的照射之下耀起金光,金碧輝煌,在山勢的映襯之下,更顯大氣磅礴。

    文人們踏着步向前走,眼前的壯美,四周的幽靜,以及全都肅穆着並不多言的同伴,使他們心裏也愈發的感覺到神聖。

    於此時大漢建築風格的樸實不同,那飛檐翹角,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明顯的不是這個時代的建築風格。

    董良的古建築不是白學的,誰在諸葛亮那裏得到了總設計圖,但並不是沒有加入自己的想法。

    飛檐翹角,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的部分。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常被稱爲飛檐翹角。

    飛檐的起翹角度越高,則屋面的反宇弧度越大,直接影響雨水順瓦面向外排出的角度,起翹越高,出水方向更向外,就可以避免雨水濺入屋內。

    飛檐凌空,翹起的屋檐像是將樓臺神祕的面紗揭開以角,由此也可以獲得更大的採光面,使屋內更加的明亮。

    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寫道: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

    這裏的阿房宮,其實就是杜牧的想象,他是將唐朝的建築形式放在了咸陽。

    秦漢時期的古建築是沒有飛檐的比之飛檐的靈動,顯得硬朗古樸。

    此時此刻,董良和劉備等正站在書院的高臺上向下眺望。

    爲了重陽日的講學,董良提前兩三日便已經住在了這山上。

    而劉備、諸葛亮等人也是在昨天夜晚就已經來到了這裏。

    除一部分要在山下值守的官員之外,京口城中大多數有名有姓的大人物全都雲集於此。所有人都意識到了董良和劉備對這次講學的重視。

    劉備身邊有諸葛亮、龐統、關羽、董良等人。

    一側有英姿颯爽的周瑜帶着呂蒙等原江東武將,另一邊則是張昭,顧雍以及衆多江東本地官吏。

    洋洋灑灑匯聚一堂,也算得上是羣英薈萃。

    憑欄遠眺,居高望遠。

    天邊的紅日已經徹底的從地平線上跳躍而出,懸掛於遼闊的海面之上。

    浩蕩江水如同玉帶繞過北固山,如同浮玉暗中帶綠,江水與海水交界之處,也可見到那涇渭分明之景象。

    紅日高掛天邊,與海水連爲一體,如同海中龍門現身,將碧波的大門映照的通紅。

    低頭看山下空地,火光搖曳,人頭浮動。

    曲曲折折的火龍上,一個個英姿勃發的儒生穩步向前。

    “各州羣賢畢至,如此可稱羣英會否?”

    劉備感覺老懷大慰,忍不住的哈哈直笑,暢快的開口問道。

    “北顧書院依山而建,吸引各州士子,雲集來投,四方之英才匯聚一堂,如何不能稱作是羣英會?”

    回答劉備的非是諸葛亮、龐統,也非是董良,而是張昭。

    張昭略帶蒼老的聲音此刻也顯得有些激動。

    跟隨孫權之時,他兢兢業業,但卻像是一個揹負着高山的老王八,他是江東的定海神針,身上壓力巨大,維持着整個揚州。

    那如今跟隨劉備之後,在劉備的壯志感染之下,在此勃勃生機的集團的前進的氛圍之下他也有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感。

    此刻他感覺自己不再像是那揹着石碑的烏龜,反而感覺自己是狂風,自己是烏雲,正在浮着一條真龍,騰空而起,直上九霄。

    “山名北固山,書院是北顧書院。只希望我們能早日北顧中原,飲馬黃河,還於舊都。”

    劉備在着山風的吹拂下,暢想着未來。

    東邊的紅日照射着衆人紅光滿面,山風的吹拂,讓人胸襟開闊。

    “如今羣英薈萃,主公文有臥龍鳳雛張先生顧先生,武有關張趙周等,皆是天下難得之英才。曹孟德如今,雖挾天子令諸侯,但所依靠着也不過是曹家、夏侯兩家而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