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開局阻止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第四百零七章 經世致用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一個學問想要長久興盛,不斷的向前發展,總是要需要一些活水的,可百家凋零之後,儒學一家獨大,天下的學問就只剩下了這一個水池如何能夠清澈?”

    “只怕會是越來越多的儒生抱殘守缺,自鳴得意,學問停步不前,漸漸形成一潭死水。”

    董良這些話說完,底下一片安靜,開始漸漸的思考。

    不過董良並沒有停下對於董仲舒的反對。

    “我們知道董仲舒先生最出名的還有一個就是吸收了陰陽五行之學說。這也算是他借鑑別家學問,是儒家可以一家獨大煥發光芒的原因之一。可日後再看儒家,還有哪一家的學問可以吸收借鑑呢?”

    “天下除了孔子,有孔門七十二賢,三千弟子,有曾子、孟子、荀子,他們門下有吳起、韓非、李斯。可如今呢?出了一個董仲舒之後,便再也沒有董仲舒了呀。”

    “再者說他吸收陰陽五行之學說這一點,並不能算是壞事。當皇帝和天地陰陽五行聯繫到一起的時候,他個人的德行就和自然災害聯繫到了一塊兒,這就要求君主不能擅自妄爲而控制住自己的手中的權力。”

    “但是,這樣好嗎?這樣並不好!”

    董良說到這兒,不僅看着下面學生們的反應,又看看和諸葛亮等人說說笑笑一切如常的劉備。

    心中暗暗點頭,果然不出自己所料。

    談到皇帝兩個字的時候,到底是一些敏感話題,不過劉備和自己想的一樣,並沒有什麼反應。

    這個時代對於天子的敬畏,其實並沒有後世想的那麼嚴重。

    甚至是從古至今,隨便扒一扒歷史,總能找出來一堆可以論證,百姓對於天子的敬畏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

    周朝初定之時,自家宗室也有人叛亂,中間流傳數百年,起起伏伏也不停的有人敢不給天子面子。

    混亂的春秋戰國,天子更是勢微,楚國的蠻夷,敢問鼎之輕重,秦武王嬴蕩也是因爲舉鼎的時候沒拿住被砸傷了大腿而死。

    至於各方諸侯王,被下面人反抗所刺殺的更是不可勝數。

    呂不韋一介商人,也敢奇貨可居,將自己的富貴寄託在王位更迭之上。

    再來到本朝,呂后處理朝政時,天下誰知道天子是誰?如此天子,能有威望乎?

    霍光將昌邑王扶上皇位,不過二十七天便對他非常不滿意,又將他貶爲海昏侯。

    更不用說還有王莽篡位,董卓廢立之事,漢獻帝差點死於李傕郭汜的亂軍之中,又差點餓死從長安到洛陽的路上。

    再順着事實往後捋,一直捋到明朝,也有無數的大臣頂撞皇帝在午門外被廷杖,而明朝的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不知道多少個。

    除了真的什麼不懂的,但凡手裏有些勢力,總是不缺少並不對皇位兩個字是十分敬畏的。

    而即便是那些什麼都不懂的老農,也有無數敢起來反抗的。

    中華自古以來總是不缺少反抗精神的。

    不過董良還是收着了點兒,董仲舒的這種說法,明明看起來是對皇帝權利的限制,但爲什麼卻得到了漢武帝極大的認可呢?當然是對漢武帝非常有利。

    皇帝與上天聯繫到了一起,固然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同時也更加增加了它本身的權威。

    放到後來來講,這就叫迷信。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有前途好手段,即便他有時能發揮不小的作用,但對人的思想壓制是很大的。

    說到底,這種思想可以讓皇帝有所顧忌,也可以被皇帝用來愚民。

    劉備的反應不出董良所料,那些學生們的反應其實也和董良想的差不多。

    底下雖不斷的有人對董良的話議論紛紛,但大體來說,還都是可以接受的。

    董良又繼續說道。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夫子是不贊成整天拿這些神神鬼鬼的說事的。古語云天命歸於有德之人,何爲天命也?日月星辰之輪轉,水災旱災之狂行?真的是老天發怒了嗎?”

    “多麼荒謬的說法呀。日月山川,不過是天地自然之規律,與人德行何干?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這也是儒家先賢的話。”

    “如今天下霸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座的衆多文人也多是儒生。那麼在這裏我就要問一句各位了,什麼是儒呢?”

    董良淺淺的疑問,再一次引起了儒生們的思考。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儒不就是……

    這答案非常的熟悉,張嘴就能說出來,但是張張嘴,這些儒生卻突然說不出來了,不是他們真不知道,是臨時卡住了。

    腦海中迴盪的都是一些濟世救民,治國安邦,仁義禮智這些關於儒家根本理想的問題。

    讓他們總結總結,回想回想,也許很快能回答出來,給出一個解釋。

    不過董良並沒有繼續給他們機會。

    “所謂儒者,非常的簡單。乃人之所需也,那麼人需要的是什麼呢?這種問題又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但是我想,無論如何,不能僅僅只是簡單的道德仁愛幾個字。”

    “無論你們這些儒生如何去告訴那些什麼都不懂的百姓?但是你們自己心裏都清楚,仁義禮智信填不飽肚子。”

    “好了,各位,那麼對於儒學的探討就到這裏吧,我的半桶水已經晃盪完了。”

    “只是因爲各位大多都是儒生,我不得不先在儒學上和各位稍稍探討一下,不過由於我個人的淺薄,在儒學上並不能有太多什麼經學的知識。所以只能從學問的發展以及一些根本性的思考旁敲側擊一下,希望能給各位啓發。”

    “對於儒者,人之所需,我做最後的總結。”

    “人之所需。包含了兩個問題,首先,這個人到底是誰?儒生的服務對象到底是君主、世家大族還是天下黎民?這都是你們儒生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點就是人到底需要什麼,這個問題也是由第一個問題延伸出來的。如果你們所面對的人是皇帝,是世家大族,那你們只需要大肆的愚弄黎民百姓,讓他們渾渾噩噩的像豬牛羊一樣任人宰割就可以了。”

    “但是,儒生是這樣的嗎?我想不是!我相信你們個個都是胸懷大志的人。你們追求的絕對不僅僅是個人的功業以及阿諛媚上!”

    “我想每一個心懷理想的儒生,追求的都是天下大同!每一個真正的心懷仁義禮智性的儒生,都是心懷天下百姓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