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開局阻止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第四百二十七章 貿易
    在劉備這邊積極主動,而益州也有人從中斡旋願意聯繫的情況下,兩州之間的貿易往來發展的非常迅速。

    如今雖然還沒有正式的進行幾次貿易,但已經簽了好幾個大單子。

    商品數量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蜀錦。蜀錦是一種具備漢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絲織品,色彩鮮豔,對比鮮明。

    花大價錢從益州買過來,劉璋他們也開心,荊州和揚州的有錢人也都願意買賬,這些商品也賣的出去。

    荊州和益州以前起過沖突,打過仗,雙方的關係很僵,雖然暗中也有一些逐利的商人進行貿易往來,但數目都不大。

    因此,有了揚州劉備的旗號,在兩州之間貿易往來商品也可以在荊州傾銷一部分,美麗的蜀錦在荊州非常受歡迎。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荊州地方人家和揚州進行聯繫,向劉備表示誠意,意圖打着劉備的旗號進入益州進行貿易。

    這對於劉備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自然也不會拒絕,只是略加挑選,稍稍的設置了一些門檻,隨後又納入統一的管理,明面上的理由是兩方貿易避免生了衝突,敗壞了名聲,壞了大家的飯碗。

    實際上將這些地方的人物都納入管理,彼此之間利益糾纏,慢慢的,大家都成了一家人。

    蜀錦這東西離了益州,到哪裏都不愁賣,劉備一船船的銅錢拉進了益州,只離了荊州,尚且沒有進入揚州,便已經將資金回籠過半。

    自然收回的本錢也不全是錢幣,大多是一些正兒八經的資源。

    到了揚州再略微的把商品分一分,本錢便已經全部收回了,剩下盈餘的三分之二的蜀錦,劉備自己留下了一部分用作賞賜之資,剩下的則通過手下暗中的渠道往北邊輸送。

    用這些華美的絲綢換取着曹操治下的糧食、鐵料等物質,暗中挖着曹操的根基。

    商隊拉來的蜀錦數量再多,放到這兩三州的地方又能分到多少?劉備還要進行分配配給,所以民間也是供不應求。

    除了這項大生意,劉備這邊還向一中輸出的一些商品,最多的便是肥皂和鹽。

    當初製鹽的時候選擇了草木灰進行去除雜質,便順便的讓手下人在草木微中混合油脂等其他的物質,製造出來一些清潔力很強的肥皂。

    這東西賣起來也不便宜,自然不是賣給普通百姓的。

    賣給百姓也換不了什麼東西,就是要用這些不當喫不當喝的東西去換取益州的糧草鐵料。

    而向益州輸送鹽的決定也是剛剛下發的,不爲別的,就是爲了換回一些木頭。

    要發展海軍,自然要建造無數的大船,自然需要許許多多的木材。

    普通的木頭在揚州其實是不缺的,畢竟到處都是荒山野嶺,哪裏不能砍。

    揚州雖然自身就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木材,但是卻解不了燃眉之急。

    因爲要造船用的木頭,砍伐下來之後,需要晾曬,去除水分,去蟲、防腐、防潮。

    從山上砍下來的木頭都投入使用,差不多也要一兩年、兩三年。

    江東本來就是以水軍出名,卻也有着不少的儲備木材,但是那些木材是準備給江東這一小塊地方在內河修築戰船的木頭,如今放到整個交州、揚州,放眼整片大海,實在是杯水車薪。

    而如今正是發展的關鍵時期,自然不能停滯下來,等待着木頭的處理。

    那自然就要費一番功夫選擇去購買。

    荊州和益州便是最好的客戶,或者是官府儲存起來準備修成的,或者是大戶人家準備起來準備修房子的,總是有許多的木頭可以買到。

    不過千里迢迢的運木頭,成本總是要高很多,所以此時不得不將鹽這一重要武器啓用,用鹽的吸引力來換取上下游共同付出精力。

    中國絕對是最適合發展航海的國家之一,具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有着一羣勤奮的人民。

    都說這裏是一個農業文明,不是一個海洋文明,但其實這裏纔有着更多的發展海洋文明的條件。

    乘着漁船打漁,雖然算是農業,但是,想要造出用來航行的大船,無疑應該屬於工業的範疇。

    無論是古代,造木船需要山上伐木,並且對木頭進行初步的處理,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最後再用木材拼湊出一艘大船,這中間耗費的人力、物力、時間、精力都不可計數。

    到了現代,能獨立的建造鋼鐵鉅艦的國家更是少之又少,但凡有這種能力的國家無論強大或弱小,手裏總有牌,可以打一打。

    想要發展航海,發展出出色的造船業,第一就要求必須有發達的農業做以支撐。

    農業發達,既可以保證填飽肚子,也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勞動力。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礎的產業,農業活動不僅提供着剩餘農產品,也爲其他產業提供着勞動力。

    工業和服務業中也需要相當一部分原料是需要農業進行提供的。農業是一切產業發展的基礎。

    那麼如果要在漢末發展造船航海業,放眼全球,自然就可以得知到底哪個國家更有資格發展航海!

    從其他各州買回來的木材是爲了應對現在臨時使用,而現在整個揚州各縣也已經涌現出來了大批的伐木工人。

    走在京口城的街道上,就時不時的可以遇到腰間別着斧頭的伐木工人下工回家。

    ……

    今天是給物理學科的學生們上課的日子。

    董良站在講臺上,下面是上百的學生,物理學科的學生是最多的。

    因爲化學實在是過於的微觀,即便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到一些化學反應變化,這是看得見摸得着的,但是其中的規律總是不好掌握,過於的抽象。

    而生物學科的人才其實是最少的,將華佗手下的那一批醫學生們去掉,剩下的只有寥寥三十來人。

    目前來說,發展最好的還是醫學,發展最快的是人體生物學。一來是華佗和張仲景本來都是最頂尖的醫生,二來是如今有了董良的支持,兩人敢帶着學生們大膽的進行解剖。

    尤其是對於華佗來說,他的進步最快對於人體的骨骼肌肉認識最深刻清晰。如今,已經有了一份非常詳細的人體解剖圖的問世,肌膚之間的層理都已經畫的明明白白。

    華佗本人也已經練成了一套分層縫合的手法,這種手段董良自己都沒見過,只是在後世偶爾聽醫生朋友說過。

    有無數的大體老師進行教學,五臟六腑到底都是什麼功能,又有董良進行提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