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紫塞秋風 >第一百零八章 絲綢之路(下)
    二人閒聊數句,裴矩又拆開第二封信,繼續念道:“漢昌苟氏,每年願送餉銀五十萬兩,糧草二百萬石,百副赤朱鐵甲和十萬支毒箭以及開放漢昌諸堡的徵兵之權.......

    楊霆風一邊給裴矩添茶,一邊笑道:“那這苟家,需要什麼回報呢?”

    裴矩擡眼看了一下密信,便低聲答道:“大體和閬中周氏差不太多,只是多了一條,要大人給苟式子弟,在紫塞邊軍中,弄個一官半職什麼的,也好報答楊大人的提攜之恩。”

    “提……提攜?噗——”裴矩剛說完,楊霆風一口茶水就噴出來了。

    但他只笑了一小會,就臉色沉了下來,“繼續吧。”

    裴矩微微頷首,又拆開了安漢龔氏的書信,念道:“安漢龔氏,願資助大人餉銀三十萬兩,糧食三十萬石,另有好酒千壇,生豬五千頭,活羊一千隻,滇池駒五百匹,以及戰馬——冉駹駒百匹”

    念道‘冉駹駒’三個字時,裴矩略頓了一頓,瞅了瞅楊霆風。

    果然,在楊軍尉的眼神中,有着一股極度感興趣的神采來,但聽他喃喃自語道:“冉駹駒!竟然還存於世上,本軍尉一度以爲,此馬早已絕跡於西南。”

    裴矩實在按不住心頭的好奇,忙問道:“冉駹駒?不也是滇馬?有何不同?”

    楊霆風吸了一口氣,解釋道:“自然不同,楊某曾聽探馬營的老郭說過,這冉駹駒乃是滇馬的變異種,一千匹小馬駒裏可能就出那麼幾匹,極是珍貴;與普遍矮腳的滇馬不同,冉駹駒不但體高體長,且頭小清秀,眼大光明,頸直、額寬、鬐甲高,四肢細、背腰有力,骨細質堅,腱部發達,壽命極長。最重要的,是它們天生具有高度敏感性與警覺性,非常適合用於突襲與偵察......”

    說到此處的時候,裴矩突然道:“對了大人,說起冉駹駒,裴某想起來了,那應該是西晉名士陸機的《從軍行》一詩中寫道:“胡馬如雲屯,越騎亦星羅!”

    楊霆風不禁一怔,喃喃念道:“胡馬如雲屯,越騎亦星羅?”

    “不錯!”裴矩又道:“自古以來,皆傳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賊寇消,鴟苕翩翩,怖殺人。這西北涼州產的戰馬出自大宛國,屬胡馬,東漢時,設立八校尉,其中有四支,是精銳的騎兵部隊,第一支因全員乘坐胡馬,號池陽胡騎。二乘北馬,曰長水羌騎......”

    楊霆風點頭道:“至於這第三支,便是“百夷越騎”,只不過,許多人認爲,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多山川溝壑險阻,並不適合騎兵馳騁。故而,許多將領認爲,所謂“越騎”,只是“材力超越衆人之騎”的精銳騎兵,而非越人鐵騎。但在楊某看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一聽得楊霆風也這樣認爲,裴矩笑道,“正如大人所說,武帝創立八校尉制度,他們麾下的部隊,除了字面意思的軍事職能外,一定還擔負着某些特殊的作用。就如這長水鐵騎、池陽胡騎、蠻夷越騎、御戎屯騎雖說都是騎兵部隊,但他們負責應付的目標卻各有不同,訓練的科目也一定有所不同。”

    楊霆風聽到這裏,已經站起身來,搓着手道:“正是,他們除了同是大漢王朝的鐵騎,同時也是針對長水的羌人、北邊的匈奴、南方的山越以及西邊的異族——四種不同兵源的剋星........不會錯的,定是如此。”

    裴矩品了一口茶,潤了潤喉嚨,笑眯眯道:“如果我等猜測不差,越騎能與羌騎、胡騎、屯騎能同爲四大騎兵來看,戰力即使不如其他三家,也不會太差。長水羌騎守衛關隴,監視羌人。胡騎的戰力不用說了,真正能與匈奴騎兵硬碰硬的強悍部隊。”

    楊霆風揹着手,來回踱步道:“這屯騎雖說記載不多,聲名不顯,但其成員大多自幼長在幽、並、涼、青等地,這些地區就一個特色,民風彪悍,飽經戰火,與西邊的異族作戰,練得也是騎馬射箭,長槊彎刀,是以絕不遜色羌騎與胡騎。”

    頓了頓,他繼續道:“只不過,越騎針對的戰法不同,以至於歷朝歷代的大人們對其有很深的誤解。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這冉駹駒實在稀有,導致了這支越騎部隊註定不能大規模的組建,如同老帥身邊的近衛驍騎營.......兩個字,缺馬!”

    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就此閒聊了起來。

    此時正在興頭上,早把正事拋在了一邊.........

    在大家今天的印象裏,歷朝歷代多是南軍缺馬,而北軍缺船。

    其實,這是個誤區。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南方由於人少地稀,植被豐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環境下,極爲適合畜牧業的發展。

    相反,河西走廊一些養馬聖地,反而多是一些不宜農耕的乾旱大漠地帶,始終無法以水利、開墾荒田來繼續增加可耕面積,才最終導致了河西五郡耕牧兩種文明的分界線。

    而在南方的古滇、夜郎等地,在未被開發之前,就是得天獨厚的畜牧寶地。

    據《華陽國志》的記載,武帝時期初開益州郡,就獲得“牛馬羊屬三十萬”,而西漢、東晉時期,各勢力通過攤派等徵收方式徵繳當地牛羊馬匹更是“動輒以萬計”,這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可是絕無僅有的。

    充足的馬匹資源,使得當地勢力有了訓練騎兵的資本,也讓當地騎兵裝備得以高速發展。

    相傳,古滇國甚至發明出了,最古老的馬鐙。

    雖說,這種只能允許騎兵將大腳指,放入馬鐙的裝備極其簡陋。但已經能夠讓騎兵在作戰時進行借力發力。

    衆所周知,馬鐙對於騎兵戰影響,可是從量到質的改變。

    當然,當時的古滇國騎兵,所騎乘的戰馬就是歷朝歷代認爲不堪大用的矮腳滇馬。然而,漢武帝曾特意在益州郡設立“萬歲苑”,專門畜養這種“體小而雄俊,尤善山行”的滇池駒。

    同時,面對山勢陡峭、道路崎嶇地南方地帶,漢朝招募山中百越勇士,訓練了一支特殊的山地騎兵,是曰:越騎。利用矮腳馬,體格矮小,靈活易控的特點,專門針對翻山越嶺如平地的西南少數民族叛軍。

    後來,漢武帝派遣唐蒙在南擴的旅途中,許多越人豪族選擇了歸附大漢,這些內附的越人中有不少騎術精湛之輩,因此,他們被編選至越騎校尉麾下,成爲大漢帝國鎮守西南的一把利劍。

    其上山下阪,出入溪澗,如入無人之境,又能在山間險道傾仄,且馳且射。

    由此可見,這支越騎相較於其他三支騎兵部隊,絕不遜色多少。只是,術業有專攻,擅長點不同罷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