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逍遙小儒仙 >第400章:現實
    “李長安目無王法,無視國運大計,竟然將兩位尚書大人以文法禁錮,擅自插手烏山郡一事。”

    太和殿內,吏部右侍郎寧漢卿上前一步,朗聲說道,

    “致使六位三品大儒拼儘性命才鎮壓下來的文昌碑,始終無法徹底歸位。”

    “微臣認爲,必須要立刻剝奪李長安在南巡鎮撫司所有職務,將其收押大理寺,從嚴從重懲處,昭告天下!”

    皇后獨孤曌坐在龍椅之上,將所有朝臣臉上的神色盡收眼底,面無表情地開口問道,

    “諸位愛卿以爲如何?”

    戶部右侍郎趙鏡立刻上前道,“啓稟皇后娘娘。”

    “微臣已從前線南巡鎮撫司處,拿到了當時的文法映照光影。”

    “映照光影顯示,李長安闖進烏山郡,不僅沒有拖後腿,反而正是因爲李長安臨危不亂,處置果敢,方纔使得文昌碑能夠徹底鎮壓氣運蛟龍。”

    “此乃大功,又何罪之有?”

    “至於用文法禁錮兩位尚書大人,雖然事出從權,但目無上官,的確該罰,微臣以爲至少應該罰俸一年!”

    “趙大人未免有些偏袒太過!”禮部右侍郎佘雲開上前一步道,“既然如此,爲何文昌碑遲遲無法歸位?”

    “若非李長安擅自做主出手,烏山郡又豈會平添這般變數?”

    “至於罰俸,李長安在朝中又無官職,何來俸祿可罰?”

    “倒不如直接讓其回京述職,接受大理寺審查。”

    趙鏡冷哼一聲,“我倒覺得兩位大人偏見太深。”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如果不是李長安,這塊文昌碑能不能鎮的下來還是兩說。”

    “現在至少氣運蛟龍已經被鎮壓,文昌碑無法歸位,想必是因爲此地民心還未歸附,這又如何是李長安的罪責?”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我看兩位大人是眼紅李長安立下的赫赫功勳……”

    趙鏡的話還沒完全說出口,就被兵部右侍郎蔡懷濤打斷了,“趙大人,這話就言重了。”

    “李長安不過一個小小參議,又哪來赫赫功勳?”

    “而且南巡賑災期間,李長安多用重典,斬同知,殺郡守,砍縣令,到後來更是每到一地就要抄家數十戶。”

    “如此倒行逆施,又豈是賑災所爲?”

    趙鏡微微眯起了眼,朝蔡懷濤看了一眼,然後笑了,

    “蔡大人此話才真是言重了。”

    “斬同知,蔡大人不知爲何?”

    “殺郡守砍縣令,李長安又何錯之有?整整一縣百姓都在朝我們這位倒行逆施的忠勇伯磕頭,喊青天大老爺。”

    “我就想問問,這是倒行逆施能弄出來的?”

    “至於抄家……我反而認爲已經是法外容情了,這些被抄家的,哪一個不是貪墨了朝廷的賑災銀糧?”

    “說李長安一個小小參議,何來赫赫功勳,我的蔡大人是看不到,還是不想看到?”

    “南方三府的氣運正在逐漸恢復,這不是赫赫功勳,難道是蔡大人每日飲酒半斤,纔算是赫赫功勳?”

    “也對,畢竟蔡大人每日飲酒,都是爲了大晉殫精竭慮所致,自然也算得上是功勳卓著!”

    蔡懷濤面色陡變,朝趙鏡怒目而視,“趙鏡,你……”

    “嘭!”

    就在這時,獨孤曌猛地一拍龍椅,太和殿內所有人立刻低下了頭。

    “堂堂右侍郎,和市井小販一樣,在朝堂上如此爭吵,還有半點體面可言?”

    “要不要本宮特許幾位愛卿,去東市好好吵上一吵?”

    “也讓百姓們見識一下,朝廷大員是如何爭吵的。”

    獨孤曌的聲音不大,但卻擁有莫大威嚴。

    太和殿內迴盪着她的聲音,其他人再也不敢再說一句話。

    “關於烏山郡一案,諸位愛卿還有何想法?不妨大膽說出來。”

    “但切勿忘了這裏是朝堂,不是市井之地,那些與此事無關的事,休要再提。”

    半晌之後,

    戶部尚書曾萬廉上前一步行禮道,

    “啓稟皇后娘娘,老臣以爲,忠勇伯此事雖然魯莽,但畢竟情有可原,而且救五位三品大儒於危難。”

    “朝廷可以懲處,但也不能傷了忠臣之心。”

    “況且南方賑災之事,忠勇伯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賑災之事也依然需要他去做。”

    “還請皇后娘娘三思。”

    獨孤曌看着曾萬廉謙恭的模樣,丹鳳眼中流露出一絲波動。

    太和殿裏驟然變得壓抑起來,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良久,獨孤曌方纔緩緩開口,“烏山郡一案,忠勇伯行事魯莽。”

    此話一出,在場衆人的面色微微一變。

    僅僅是第一句話,就對李長安有了定論。

    不是有罪,而是魯莽。

    這個詞,很微妙。

    重一點就是罪責,輕一點就是無傷大雅。

    處於二者之間。

    “文昌碑無法徹底歸位,忠勇伯當盡力解決。”

    “南方賑災結束之際,若能解決此事,記大功;若無法解決,再酌情處置。”

    獨孤曌說完之後,也不給其他大臣再說話的機會,揮一揮衣袖,“退朝!”

    散朝後,一衆朝官三三兩兩離開太和殿。

    趙鏡眼中帶着一絲怒氣,走到曾萬廉身邊,

    “大人,烏山郡文昌碑一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李長安和此事並無太大關係……”

    曾萬廉輕嘆一聲,“這就是皇后娘娘的帝王心術啊,李長安在南方的功勞越來越大,總要給他找點罪責,你難道看不出來?”

    “正是因爲看得出來,才更讓人憋屈。”趙鏡說道。

    “你啊,多大年紀了,還這個脾氣。”曾萬廉點了點趙鏡,

    “回去吧,就算李長安解決不了烏山郡一事,朝廷也不會真有什麼罪責下來的。”

    “最多就是抵消一些南方賑災的功勞罷了。”

    ——————

    朝廷的旨意還未到,但朝堂上的爭論,已經先一步傳到了南巡鎮撫司。

    此時的李長安,正和趙洪山坐在書房。

    至於另外兩位尚書大人,已經氣呼呼地登上雲霞寶船返回京城。

    烏山郡看似迴歸,但又沒有迴歸。

    只能說是在完全一統的路上,往前進了一步。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