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
    俄國人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爲他們在beijing的代表並不是外交代表,而是教堂的神父,一座東正教堂,有名的羅剎廟,他們的使臣能見到清朝皇帝,則是因爲俄國人比英法兩國識相,他們的使節肯跪拜清朝皇帝,當然不是什麼三跪九叩,而是象徵性的跪下磕一個頭,俄國使節的解釋是,他不是中國臣民,不經常叩見皇帝,所以做不到中國人那種程度,這是一個技術問題,不是態度問題,滿清皇帝有了面子,一般也不太在意這種滑頭行爲。

    英法不跪拜,還想要當面見皇帝,咸豐打死都不肯讓他們進京。

    不讓進京,他們就帶兵進京。

    英國換約部隊於6月9日開始陸續離滬北上,美國公使列威廉此時也到了上嗨,美國人本來願意在上海換約,不想在這種程序問題上惹怒中國人,但現在英法聯軍北上了,列威廉也就跟着去了。

    6月17日,英國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派人向清廷送信,報告公使的到來。送信的艦艇越過攔江沙,被兩岸的一些老百姓攔住。其實這些人他們是僧格林沁派官兵化裝的。他們告訴英國人,此地沒有官員。河上的設防是羣衆自費搞的。目的不是對付你們外國人,而是爲了對付叛匪和海盜。民間百姓,願意代夷人送信到天津,三日後回覆。

    不懂西方人外交方式的清廷以爲用這種手段能躲過去,不用官方出面,即便起了衝突,也不至壞到底,這是典型的中國式行事風格,凡事留一線。

    6月20日,三日期限已到,直隸總督恆福派手下人前往英船,告知總督停幾天才能到達,請暫候數天,繼續對英國人使用拖字訣,這是僧格林沁的計策,他打算消磨洋人銳氣,讓洋人等不急反而要求他,求他手下僞裝的那些百姓幫忙送信。

    作爲當前世界上頭號和二號強國,英法哪裏有興趣陪清廷玩這種小孩子游戲,表示本日就要開進白河,請守軍撤去攔河鐵戧,否則他們就要自己動手。

    守軍不答應,英軍派人登陸,守軍又攔住他們。英國人表示想見直隸總督派來的官員。守軍說你們太不客氣,把人當官的氣走了。英國人要求代遞照會,想上岸採辦食物。僧格林沁的手下也不允許,因爲僧格林沁擔心洋人上岸搗亂還有,乾脆派人給英軍送米麪豬羊蔬菜。咸豐的回覆希望僧格林沁顧全大局,能不動武就不動武,讓僧格林沁告訴他們,桂良快到了,請再等幾天;如等不及,夷官可由北塘上岸到天津等候,但不準帶兵帶械驚擾百姓;洋人士兵一律不得上岸,有需要蔬菜食物等的,派員一體送達,不許百姓與洋人交易。

    之後每天英國人都要求清軍拆掉攔河鐵鎖,讓他們進白河口,說白河是天然河道,他們擁有通行權。

    交涉不過,英法聯軍退往外海,告訴清軍,一旦欽差桂良到達,讓他將條約送到外海。

    時間到了25日,已經七十多的桂良還在緊趕慢趕的從上嗨往beijing走,咸豐催促他,趕緊趕往天珒,又給僧格林沁傳話,讓他告訴洋人,在海口靜候桂良。

    實在等不及,那就從北塘登陸,允許他們帶20人進京,但帶兵是不行的。

    可誰知道,他的諭旨還沒到,雙方就打起來了。

    英法聯軍跟大沽炮臺爆發炮戰,英軍4艘炮艇被打沉,連海軍司令賀布都受了傷。

    接着雙方互相指責,英國人說清軍先開炮,清軍說英軍先開炮,雙方扯皮扯的厲害,一時讓人分不清因果。

    但是從戰鬥結果來看,弄不好是僧格林沁先開的炮。

    起因是這樣的,按照英國人的說法,他們本來早就打算拆除白河口的障礙了,但是美國人請求他們推遲,因爲美國公使列威廉所帶的兩艘軍艦中的一艘在白河口擱淺了,列威廉跟在英法聯軍的後面,他本來想試試能不能靠岸,美國人誰都不想得罪,他希望上岸後直接聽中國人的建議,率先換約,他看到情況不太妙,擔心這份條約黃了。

    結果一艘小船擱淺在河口的,怎麼也退不出來,就請英法聯軍推遲兩天,直到25日,英軍才排除炮艇去清除河口障礙。

    從早上一直到中午3點,雙方纔發生了炮戰。英國人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清軍的炮位,因爲清軍將所有的大炮都用草簾子遮蓋起來了,等對方掀開草簾子,英國人才發現,他們的所有炮艇竟然都位於人家大炮射程的中間,猝不及防之下與之交火這才失利。

    上次英國人摧毀大沽炮臺之後,清廷派僧格林沁重新加固了炮臺,增添了許多萬斤大炮,並且真的做了隱蔽處理,如果隱蔽的話,英國人就是想開炮也找不到地方。

    清軍的說法是英國人先開的炮。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許英軍是胡亂開炮的呢。也有可能是僧格林沁

    看到英國人都快把河口清理乾淨,知道再拖延下去會對自己不利,反正皇帝讓他擋住洋人,不讓洋人帶軍艦進京,洋人這樣子是非要強行進京,不打是不行了,那就乾脆打吧。

    總之就是打起來了,英國人還打敗了。

    關於這件事朱敬倫不關心,戰爭責任在誰一方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實打起來了,那麼不管是誰的責任,戰爭都必然要再次爆發。

    他始終不理解的而是,爲什麼英法兩國,準確的說是英國人爲什麼非要帶軍艦進京,或許是爲了威懾一下清政府,反正朱敬倫就是看不懂這個霸主國的心態。

    而清政府允許他們走陸路進京,並且表示要在清軍的保護下,而且不能攜帶武器。這一點朱敬倫反而能理解,因爲後世的中國同樣是這麼做的。

    很少有人關心這樣一個事實,後世的beijing,外國使館除了一兩個駐華武官外,使館的防務都是中國的軍人在負責,沒有一個國家敢說自己負責自己的房屋,把自己的軍隊帶到beijing的。

    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美國,沒人在beijing的使館,是他們自己的部隊在保護,不過中國給他們立下的規矩是,他們一旦走出大使館,就不得穿軍裝,於是beijing街頭往往有這樣一道景色,每天早上,美軍穿着便服在街道上集體跑步,回到使館才能船上軍裝。但這依然無法遮掩美國大使館的獨特地位。

    同樣在國外,中國在不少國家的使館中,也是用的自己的武裝力量。

    說白了,什麼狗屁規矩,最後還是拳頭大的地位高。如果現在中國有後世的國力,英國人敢帶兵進京嗎,連這個要求都不敢提

    炮戰在4點左右結束,此時戰鬥還沒有結束。

    英國海軍司令還在指揮戰鬥,他看到清軍炮火減弱,以爲清方不行了,於是他下令登陸作戰。

    英軍的經驗是,一旦跟中國士兵交上手,能很輕易的就擊潰對手。這次他們真的小看了僧格林沁的佈置。

    當一千人的登陸部隊乘坐小船登上南炮臺前的沙岸後才發現,清軍在岸上也有佈置,他們面前是一片泥沼地,費勁從泥沼地裏滾爬出去後,擺在他們面前的竟然是三道壕溝,此時就只有100來人闖過了泥沼,突破第一道壕溝後,就只有50來人了。

    倒不是說都被打死了,其實大多數都沒事,之所以只有這麼點人闖過來,是因爲泥沼讓大多數人的步槍無法使用,於是只能停止進攻,少部分人就敢繼續進攻,實在是太小瞧清軍的戰鬥力了。

    即便清軍在菜,憑藉50個人也不可能打敗他們,更何況僧格林沁手下可是有一些從草原上帶來的淳樸牧民,這些人可不是在花花中原中消磨光了祖先勇氣的八旗子弟,他們身上還帶着漠北的寒風,有一種天然的悍勇之氣。

    所以英法聯軍跑到人家陣地前的部隊,基本上被人砍瓜切菜一般的解決了。

    登陸戰失敗,英法聯軍無奈只得暫時撤退。

    戰後統計英軍參戰艦艇11艘,被擊沉4艘;參戰人數1000餘人,死89人,傷345人;法軍參戰人數60人,死4人,受傷14人。總計傷亡448人。清方參戰部隊4454人,死32人。

    僧格林沁打了這麼一個勝仗,頓時就有些志得意滿,這爲他後來八里橋的慘劇埋下了伏筆。

    而英軍司令賀布莫名其妙打了這麼一場糊塗敗仗,也有些蒙圈,彙報普魯斯說,現在看來他的兵力無法完成護送換約的任務,法國人更沒力量,他們的主力還在越南跟越南人打仗呢。

    兩國公使一商量,先撤吧,往南撤,撤到上嗨或者撤回香港。

    他們請美國公使跟他們一起南下,美國人此時耍了個滑頭,是你們跟中國人幹仗了,又不是我,他選擇留下,還希望能完成換約的任務。

    6月29日列威廉才找到機會遞交了照會,說前兩天打得厲害,弄得他沒機會遞交照會,現在他想進京換約,也給英法兩國帶個好頭,清廷一看這美國人還算恭順,馬上就同意了。

    消息就到了這裏,此時已經到了8月,英法聯軍還在香港休整,朱敬倫一邊派人盯着他們的動向,另一邊開始了瞞天過海的行動,因爲就在前兩天,瑞典人的商船終於來了,除了給他帶來了40門64磅要塞炮外,還有1萬支步槍,以及一船的機器設備。

    大炮肯定是要裝上炮臺的,機器是拿來建工廠的,至於這些步槍現在還沒有主人,朱敬倫也不打算馬上去招,因爲有更好的兵員在等着他呢。

    不過眼下,朱敬倫得想辦法在英法聯軍關注他前,人不知鬼不覺的把這些大炮安裝到炮臺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