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
    在英國工業發展初期,他們爲了保護本國工業可謂煞費苦心,甚至有時30喪盡天良。

    自由貿易理論是沒錯的,確實可以提高整個世界的經濟水平,可問題是這個世界他不是一體的,他是由無數個互相之間激烈競爭的民族、世界組成的,在生存空間問題上,往往是零和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佔了北美洲,印第安人就必須失去土地,西班牙人佔了南美,印加人就必須滅亡。

    自由貿易理論可不是亞當斯密一個人提出來的,在他之前一百多中,甚至整個歐洲歷史上,不斷的有學者反覆提出這種觀點。

    亨利馬丁早在1701年就在用比較勞動成本研究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了。

    艾薩克傑維斯在1720年,推導出普遍自由貿易的結論。

    但他們默默無名,在英國無人關心,也只有一些學者和經濟學愛好者熱衷於讀他們的理論,政府根本置之不理。

    非但如此,政府還一次又一次更嚴厲的制定貿易保護政策,打擊任何跟英國競爭的國家和產業。

    長期執行航海法令,導致荷蘭海運業一步步萎縮,最後不得不將海運業轉移到了英國。

    馬丁提出自由貿易論的1701年,英國開始執行一項紡織品進口禁令:“由波斯、中國,或者東印度製造的所有經加工的絲品、羅緞及其製品、與絲或草本物混紡品,所有上述地區上色、印染的軟棉布,已經或者將要進口至本王國,均不得穿着。”

    傑維斯呼籲全面自由貿易的時候,英國出臺的法律規定:“不管任何人,不論任何衣着或服飾中,凡使用或穿戴任何上色、印染的軟棉布,在英國均屬違法行爲。”

    這個時代,英國的工業化已經開始,可是機器製品早期還無法跟手工產品相競爭,因爲機器此時極爲昂貴,而印度和中國勞動力的價格十分低廉,在英國機器競爭不過印度和中國女工的汗水的時候,英國人不惜斷絕這些女工的辛苦勞動權力。

    中國算是幸運的,印度在這個世紀淪爲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發現印度手工棉布始終在英國大行其道,廉價的印度女工膽敢用緊緊能夠餬口的工資,跟英國的機器製品競爭,於是他們憤怒的在印度不斷的提高紡織品的稅率,對英國本土的機器紡織業卻不斷的減稅。

    這時候一些印度商人也開始從英國引入織布機,用與英國一樣的技術生產棉布,與英國人爭奪市場。

    比如一位名叫達瓦的孟買棉花商人,在將印度棉花運往歐美的貿易中獲取了鉅額利潤。但他不滿足於做原材料貿易總想着生產。

    在達瓦這樣的人的努力下,印度紡織業突飛猛進,畢竟低廉的人工,加上豐富的原料,以及依附於英國的世界貿易體系,讓他們太適合發展工業了。

    結果就是印度機械紡織業的大爆發,印度本土對棉花的需求量也翻了幾番。印度紡織企業不僅能滿足本土市場,也有能力出口。

    雖然與英國相比還很弱小,印度紡織廠每年消耗的棉花數量僅是英國紡織廠的7,但英國人還是不能接受,通過法案規定印度對英國進口紗線免徵關稅,而對印度紡織品徵收高額保護關稅。

    最終不但打垮了印度的傳統產業,而且將印度人購買英國機器,已經開始機械化的進程,也徹底打斷了。

    其實也幸虧是英國統治印度,否則印度工業革命很可能在英國工業文化的推動下,提前一百多年成功。

    美國人如果不獨立於英國,恐怕也不會迎來後來的輝煌,要知道在殖民地時代,他們除了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發展出了造船和鋼鐵製品等兩個產業外,其他工業領域一片空白。

    相比英國人對印度做的事情,中國人確實應該慶幸,慶幸沒有被徹底殖民。當然也有人惋惜沒有被白人國家殖民的,這種人移民印度一定會幸福的

    但中國人也只侷限於慶幸,英國人沒有能力,也不想支付高昂的成本在中國建立統治,畢竟他們發現統治中國人比統治印度人難的多了,但他們成功的逼迫清政府將關稅降低到了百分之五的水平,這個水平比倡導自由貿易的英國關稅還低,至少英國的平均稅率,還有百分之十二到十六。

    倡導關稅同盟的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諷刺英國向全世界推銷的自由貿易理論說:“任何國家,如果靠了保護關稅與海運限制政策,在工業與海運事業上達到了這樣的高度發展,因此在自由競爭下已經再沒有別的國家同它相抗,當這個時候,代它設想,最聰明的辦法莫過於把它爬上高枝時所用的梯子扔掉,然後向別的國家苦口宣傳自由貿易的好處,用着那種過來人後悔莫及的語氣告訴它們,它過去走了許多彎路,犯了許多錯誤,到現在才終於發現了自由貿易這個真理。”

    十年後德國和法國的不同命運,其實早就在英國人的忽悠中註定了,要說被英國折騰的最慘的國家,恐怕還不能算印度,法國纔是排第一的,印度畢竟是在沒落的時代維持沒落,法國卻從能跟英國競爭世界霸主的地位,直接被英國人禍禍的在歐陸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德國有李斯特這種經濟學家。

    法國皇帝至少還能被忽悠。

    可陳芝廷完全一頭霧水,根本就聽不到英國人在說什麼,什麼分工合作,什麼提高生產力,這是商人該做的事情啊,他一個讀書人跟他將這些。

    所以他很快就不耐煩了,接連詢問他什麼時候能見英王。

    威爾遜對陳芝廷熱情,就是出於希望中國,至少是這些廣東人能夠開放貿易,不僅僅是關稅上的約定,而是真正的對自由貿易產生心理上的歡迎,所以他不願意觸怒陳芝廷,多次幫他詢問。

    英國政府也商量出了結果,他們不但拒絕陳芝廷面見英王,而且拒絕請他進議會演講。

    陳芝廷也不在乎什麼議會,他甚至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在美國的時候,倒是被林肯邀請去參觀國會辯論了,但是看到一個個被美國稱爲議員的人,在議會上爭吵不休,污言穢語的樣子,陳芝廷就覺得有辱斯文,他之前聽美國人說議員,還以爲議員就相當於中國的朝臣呢,見過之後不由鄙夷。

    見不到英王陳芝廷很憤怒,他的文件倒是早就通過威爾遜轉交給了英國政府,他現在也沒有參觀工廠、運河和鐵路的興趣了,就住在酒店靜靜的翻看他隨身帶來的四書五經,如果威爾遜來了,他就會向威爾遜發出催促,催促英國人儘快給他一個交代。

    英國政府收到廣東地方交給他們的文件,依然是要激烈討論一番的,這份文件的副本他們早就得到了,從那時候起就沒停止過爭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