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
    廣州之所以擁有相當不錯的造船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這裏一直就是國際貿易口岸,有強烈的市場需求,後人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市場能帶來科技,市場纔是最大的驅動力,日本人發展造船業的時候,只能自己咬緊牙關玩命幹,雖然有保守的情節存在,但他們即便想吸引外資,恐怕也不太容易吸引得到。

    但之所以是廣州,而不是已經被英國佔領的香港,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修船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淡水,用淡水沖洗船底粘連的泥沙,同時給船補充充足的淡水,而這一切香港並不具備,香港的水資源,現在自己喝都不夠,羅便臣正在積極努力的修水塘呢。

    此時的香港,只有英國人在石排灣建造的一艘賀普船務,即便香港也有船塢,朱敬倫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訂單交到香港,此時他正跟香港打官司呢。

    這場官司的一方是廣東海關,一方是香港三大洋行,怡和洋行、旗昌洋行和寶順洋行,打官司的原因是土地糾紛,也就是南九龍那幾百畝沙田。

    洋人當時買下了租權,然後在上面建了倉庫,修了碼頭,可是當地人將倉庫摧毀,貨物搶走,三大洋行是不肯善罷甘休的。他們不肯善罷甘休,朱敬倫還不肯善罷甘休呢。

    讓赫德出面,以海關的名義,起訴三大洋行,原因很簡單,赫德手裏現在持有那幾百畝沙田的地契,是官方地契。

    赫德的優勢在於,香港政府一貫是任紅契的,他們實行的土地登記政策,也是以紅契爲準,如果沒有紅契,纔會看納稅證明,也就是交地丁銀的憑證。

    現在那些地契在粵海關手裏,因此就成了赫德最有力的武器,他起訴三大洋行,未經地主許可,擅自租用土地,在土地上修建建築,嚴重影響到了土地的使用,要求三大洋行賠償。wqu

    這三大洋行也是倒了黴了,根本就沒弄懂中國複雜的地權程序,他們以爲自己買到了永久使用權,對比的是上海的模式,最主要的是沒想到廣東官方會出面,他們依仗香港政府,當時認爲只要地在他們手裏,就不怕中國任何政府。

    可廣東政府出面了,而且是到他們的地頭打官司。

    曾經九龍鄧家打過這種官司,但是打輸了,已經形成了案例,想要推翻,除非他們能拿出更有利的證據,否則他們輸定了。

    但是香港法庭似乎有些維護他們,官司始終定不了案,反覆的審訂,反覆尋找證據,一拖就是一年。

    朱敬倫不着急,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不讓洋商在九龍擴展勢力,就是要扼住香港發展的咽喉。

    此時的九龍,已經讓赫德經營了一年,調集人手在這裏清理了深水道,修建了可以容納五千噸以上巨輪停靠的深水碼頭,南九龍到香港這一片海域,面積40多平方公里,港闊水深,可以同時停泊一百多艘巨輪,喫水12米的巨輪都可以自由進出,後世號稱世界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

    只要能扼殺香港島的發展,這一片水域就屬於九龍所有。

    所以赫德一年來,建造深水泊位,從半島上引來淡水,修建了水庫,在這裏開設了粵海關九龍分關,同時還跟洋商打官司,讓他們的倉庫和碼頭無法營業。

    三大洋行損失不小,九龍倉基礎設施花費了幾十萬,貨物損失幾十萬,沒見到半分盈利就被當地鄉民給砸了,這筆損失他們還沒得到賠償,反倒被告上了法庭,一番折騰就是一年,這時間成本是巨大的。

    但也終於結案了,三大洋行的律師認爲,他們勝算的可能性很低,即便能夠獲勝,廣東官府依然不會善罷甘休,肯定繼續上訴,與其無休止的跟對方交涉,不如和解的好。

    只要廣東海關願意賠償他們的損失,他們願意讓出那些土地和附屬建築,他們沒想到,粵海關痛快的答應了。

    因爲赫德此時也需要這幾百畝地來進行建設,同時也不想把英國政府得罪的狠了,因爲他知道這不是第一場官司,還有一場官司等着香港的洋行呢。

    “您確定,從來沒有給怡和洋行任何授權,允許他們使用您家族持有的招牌”

    “我確定”

    “那麼好,您提供的這些賬本,保證是真實可信的嗎”

    “我保證”

    好

    吧,這場官司是跟怡和洋行打的,是伍崇曜代表伍家,跟怡和洋行打的。

    打官司的原因很簡單,怡和洋行侵權,未經允許,使用了伍家的怡和行招牌,混淆視聽謀取非法利益,而且給伍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損失有多大夠怡和洋行喝一壺的了,因爲伍崇曜拿出了他們家怡和行在停止運作之前的所有賬本,其中有伍秉鑑暴利時代的盈利狀況,那可是堪比東印度公司的巨頭,怡和洋行真的要認賠,他們賠不起。

    赫德跟怡和洋行等剛剛結束官司,伍崇曜就一紙訴狀將怡和洋行又一次告到了法庭上,這段時間怡和洋行的風水真是不好,見天的喫官司,已經成了新聞了。

    情況很明確,怡和洋行確實侵權,他們在未經伍家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了伍家的招牌,他們的理由是當時伍家已經解散了怡和行,因此他們並不構成侵權,而伍家堅持他們並沒有在官府註銷字號,也沒有在任何報紙上發出過生命,他們的生意也一直在做,怎麼能說怡和行解散了呢

    伍崇曜還聲情並茂的哭訴,怡和行從他爹手裏傳下來,全世界都知道怡和行是伍家的招牌,可是突然就被人莫名其妙的冒用了,現在從天珒到上海所有的中外商人,竟然都以爲怡和洋行就是渣旬洋行,沒人知道這個行號是伍家用了幾代人的招牌,給伍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怡和洋行最早是在香港開辦分行的時候使用的,最早使用的情況,據他們的檔案現實是184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他們在香港使用渣旬和麥迪遜洋行,在其他北方口岸則冒用怡和洋行,如果說沒有一點想佔便宜的理由,那也是說不過去的。

    大律師要求法官調取上海海關的數據,將怡和洋行從1840年開始所有的入關貨物狀況取證,結果發現貿易量巨大,這二十多年時間,怡和洋行往上海販賣了超過一億兩白銀的鴉片,所得利潤超過三千萬兩。

    同時這段時間,伍家的生意一落千丈,律師信口雌黃的表示,從兩者的關係可以推斷,怡和洋行冒用伍家的招牌,給伍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要求怡和洋行全額賠償損失,並且道歉,同時從今以後不得再使用怡和洋行招牌。

    怡和洋行二十年賺取了三千多萬兩銀子,伍家在更早的二十年,賺的絕對不必他們少,雖然律師的說法有些牽強,但他們很難說完全沒有關係,最後肯定是各自都有責任,他們不可能賠三千萬,但無論賠多少,他們的招牌都保不住了,怡和洋行現在在北方各口岸可是最有名的洋行,改名的損失巨大,而且臭名傳出去後,對他們的名譽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他們可以放棄怡和洋行招牌,以後恢復使用渣旬和麥迪遜洋行,這一改名誰知道會損失掉多少客戶,會讓多少客戶認爲他們的實力不行了,這種後果他們難以承擔,在中國做生意他們發現證明自己的實力很重要。

    眼看就要輸一場必輸的官司,伍崇曜這時候提出庭外和解,但是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們家族可以允許怡和洋行繼續使用怡和招牌,但是他們要求入股,伍崇曜表示不會讓怡和洋行喫虧,他們要入股怡和洋行三分之一的股份,表示願意出資三百萬兩。

    跟上次新安釐局入股怡和洋行的時候一樣,給他們估價達到千萬級別,但是此時的怡和洋行可不是渣旬和麥迪遜家族完全說了算的,新安釐局還佔有三分之一的股權呢,他們到時多數股東,可以要求增資,但也得跟新安釐局商量。

    新安釐局也是不差錢的主兒,他們拒絕稀釋他們的股份,表示如果增資的話,他們願意按比例增資,反正他們的股份比例不能動,否則就是影響了他們的利益,他們會提起訴訟,這時候打官司都打怕了的怡和洋行的股東們一商量,得了,從他們家族的股份中出,於是渣旬家族,麥迪遜家族,麥迪遜女婿家族,等幾個家族用自己的股權跟伍崇曜對換,他們一下子就得到了三百萬兩鉅額利潤,也算是可喜的事情。

    但他們沒想到一件事,怡和洋行擁有匯豐銀行一半的股權,現在他們在怡和洋行手中的股權稀釋到了三分之一,在匯豐銀行中的股權直接就下降到了六分之一,而匯豐銀行的股權中,伍崇曜本來就佔了一半,加上現在持有的怡和洋行股份,他個人或者說伍氏家族就佔據了三分之二,達到了絕對控股,同時新安釐局還間接持有六分之一,新安釐局加上伍家,就持有匯豐銀行六分之五的股權,匯豐銀行等於間接成了一家華商銀行。

    所以,匯豐銀行纔是伍崇曜的目的,而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他參股的另一家銀行,廣府銀行即將開業,這家銀行希望能夠利用到匯豐銀行在各個口岸的分行網絡。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