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
    離開會展,朱敬倫坐上法國人準備的華麗馬車,直接回到法國人給他安排的住所,法國的杜伊勒裏宮。

    這個規格足夠高了,首先這座皇宮從拿破崙時代起,就代替了凡爾賽宮成爲皇宮,拿破崙一世對其進行了擴建,修建了騎兵凱旋門等建築。

    另外這裏也是拿破崙三世的皇宮,儘管沒有見面,倆人此時都住在一座宮殿之中。

    但安排朱敬倫住在這裏,也算正常,因爲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十年前訪問法國的時候,也住在這座宮殿,當然對這種安排,總是會有人說三道四的,一些種族主義者認爲東方的土著皇帝根本不能跟歐洲的君主相比,認爲拿破崙三世讓大明皇帝住進杜伊勒裏宮簡直就是在丟他祖先的臉,嗯,拿破崙也沒什麼顯赫的祖先。

    這些苛刻的評論,有的出自種族主義者的筆下,有的根本就是拿破崙三世的反對者們,後者不管拿破崙做什麼,他們都會罵的,朱敬倫是被遷怒了。

    這種場面朱敬倫見多了,完全沒有感覺,這算什麼啊,後世中國領導人出訪的時候,西方一些組織僱傭的車隊,就跟着中國領導的車隊後面,打着各種抗議的旗幟,只要他們不衝擊車隊,誰會在乎他們這也是爲什麼後來中國領導出國,往往規格都很高的原因,一來是出於討好中國,二來也是擔心安全問題。

    朱敬倫的房間外面,正對着一個巨大的廣場,他此時沒心欣賞美景,對着窗戶愣了一下神之後,腹中就出現了一篇錦繡文章,然後拿過桌上的鵝毛筆揮毫起來。

    等到陳啓沅他們從世博會回來的時候,一片上萬字的文章就擺在了他的面前。

    “這是我寫的東西,就按我寫的來發表,字雖然多了一些,但不要說省錢了,找最大,最正面的報紙。”

    陳啓沅拿過文章閱讀,發現是朱敬倫細緻的介紹大明的情況給西方人看,告訴他們大明國在中國地區的東南方向,國土面積分爲三部分,總面積比法國略小,人口比法國多一千多萬人。

    領土北邊爲生產茶葉的福建,中間是生產生絲的廣東,西部則是生產蔗糖的廣西,三大地區全都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交通十分便利。

    這些介紹雖然不能說錯,但總讓陳啓沅覺得彆扭,福健是產茶葉不錯,廣東的生絲也不少,廣西確實有人種甘蔗榨糖,但他總覺得缺了什麼。

    “啓稟皇上,福健可不止產茶葉,廣東也不止是生絲,這麼寫不是太侷限了吧”

    陳啓沅嘆道,福健的特產多了去了,廣東的茶葉也不少,如果讓他來寫,會把這些地方都描繪成魚米之鄉。

    朱敬倫嘆道:“我也知道佛山的鐵鍋一直賣到暹羅去呢,可洋人知道什麼,他們眼裏就只認識茶葉、絲綢和糖。這些東西他們常見,價格還算可以,是富裕人家才能享用的東西,一聽我們大明產這些東西,這才能留下好印象。”

    說着這些道理,朱敬倫也不由得心中感嘆,明朝的時候,西方人還沒有發展起來,那時候西方流行的中國人可不就是這麼來的嗎,不管是商人還是傳教士,凡是那個時代來到中國的,回去之後都會繪聲繪色的跟朋友吹噓中國的富庶。

    這其中有真實的成分,當時的歐洲確實不如中國,當時的歐洲也沒有下水道,沒有長途輸水管,也不講個人衛生,英國皇室出行後的旅店裏到處拉的都是糞便,相應的洋人當時能看到的無論是江南的水鄉,還是廣東的珠三角,都是相對富庶的魚米之鄉。

    這其中當然也有誇張的成份。比如在北亰傳教的湯若望等傳教士,在回給羅馬教廷的信中,一面褒獎中國,一面說中國人雖然不是上帝的信徒,但也不能算異教徒,他告訴西方說中國人是無信者,但卻嚴格按照上帝的教義在行事,也就是說中國人不知道上帝,可是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完全符合上帝的教導。他們這些傳教士,完全否認中國人有信仰,介紹儒教說這不是一種宗教,而對佛教這樣的宗教,他們完全忽視了。

    傳教士這麼說當然是有原因的,中國如果不好,中國人如果擁有強烈的信仰,他們擔心教廷不會在支持他們的傳教事業。

    可問題是,這些人傳回去的信息,爲什麼普通人會相信,他們會認爲中國真的那麼好,普通人也就罷了,連伏爾泰這樣的大哲學家也跟着起鬨,足以證明當時的歐洲人真的是把中國當成天堂一般的地方。

    顯然中國既沒有他們後來說的那麼差,也沒有中國熱時期說的那麼好,中國就是中國,不是天堂,真實存在,有窮人也有富人,有好人也有壞人,既不是天堂也不是

    地獄。

    可是在明朝時候,中國人在歐洲人心中就是天堂,不是因爲他們聽到傳教士、商人的說教,不是他們看到馬可波羅的遊記,歐洲人不是傻子,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真正的原因是,當時歐洲能看到的,從中國帶到歐洲去的物件,基本上是這三樣,一種是絲綢、一種是瓷器,最後還有茶葉。

    這三種東西,在當時無一不是世界上最暢銷的奢侈品,爲了絲綢之路,東羅馬帝國還跟波斯帝國爆發過戰爭。

    那麼當歐洲人天天看到的都是這種美好的東西的時候,他們也自然就會相信傳教士們所說的,中國人喫着世界上最白的穀子大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絲綢,喫飯、喝水都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一想到中國人過的是這樣的日子,歐洲人自然覺得中國是天堂,甚至覺得中國人是高人一等的。

    所以朱敬倫纔要向歐洲人介紹大明是茶葉、生絲和糖的生產國,還是用這些美好的東西來打造大明的品牌。一旦大明跟這些高價值的產品掛上鉤,大明本身也就成了一種品牌,今後凡是大明的商品,往往就能享受到溢價了。

    就好像大家一聽說德國製造,天然就會想到質量精良,提到中國製造,悲觀反應是劣質品,山寨貨,樂觀一點的也只會想到廉價二字。

    其實德國產品也並不一定都精良,中國產品也不是全都山寨,但這就是品牌,是讓人家一看到立馬就能聯想到了印象。

    朱敬倫勵志在這個中國產品還沒有有壞印象的時代,給大明產品打上一種高價優質的符號,從而可以用更高的溢價賺取利潤。

    當然打造品牌其實很容易,如何保護這個品牌就不太容易了,中國古代的名聲多麼好,可清末時期還不是臭大街了。

    這些都需要工部的工作,朱敬倫的建議是,對出口品進行嚴格的檢查,堅決不允許劣質品流出,哪怕這些劣質品價格如何低廉,也不許出現,海關可以直接銷燬。哪怕爲此落一個一流產品給洋人用的壞名聲,也要在國際上維持好大明的這個形象。

    這是題外話,朱敬倫寫的東西,可不光是介紹大明的情況,最重點的是招商引資的內容。

    這些內容讓陳啓沅十分的擔憂。

    他看到朱敬倫告訴西方人說,大明擁有豐富的原材料,但是卻沒有生產工業品的技術,歡迎西方工業家到大明去開拓生產,大明不但不禁止,而且願意給予特殊行業的企業以優惠的貸款和稅收減免政策。

    這些享有優惠貸款的企業包括軍事工業製造,機牀製造,蒸汽機和鐵路機車製造,基本上都是重工業領域的產業。但是能享受貸款和稅收減免政策的企業,一個行業只有一個。

    這就是朱敬倫的招商引資方式,只引入種子企業。因爲他很清楚,他要引入的是技術,而不是資本,這跟後世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時代的中國不缺銀子,缺的是技術以及將銀子轉化成資本,將商業資本轉化成工業資本的機制,說白了就是缺少現代工商業文化。

    而且朱敬倫對於招商引資這種事始終保持一種保守的心態,這不是他杞人憂天,而是有現實的現狀爲證的。大規模招商引資,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到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可是不加限制,只要是外資就給優惠的做法,卻讓外資在中國站在所有產業的最頂點,他們享受到了最高的利潤比例,短期內確實帶動了中國的發展,甚至帶動了整個技術水平的進步,可問題是,利潤都被轉走了,導致三十年高速發展,老百姓依然很窮,而同樣經過三十年高速發展的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地方的百姓都變得富裕,只有中國依然窮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享受着優待的外資,他們將大量的利潤沒有變成中國人的收入,而是匯回到他們國內,變成了他們股東的分紅,到頭來是中國人工作越努力,投資國的利潤越豐厚,中國人只賺了一個辛苦錢罷了。

    所以朱敬倫雖然看到日本人感受到了緊迫感,決定招商引資,但卻只打算引入一批種子企業,一批大明不可能自行誕生出來,而且技術壁壘比較高,即便政府推動都不太容易的重工業技術企業。

    這些企業到了大明,自然要招募大明的工人,技術就會慢慢擴散開來,最終形成一個行業,帶動一系列產業。

    至於這些種子企業會不會轉走太多的利潤,第一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算是交學費,第二朱敬倫還打算給這些企業投資,跟他們合作,做他們的合夥人。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