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
    日本人的恭敬,再次讓朱敬倫意外了一下,日本人服從性本來就強,日本的等級意識比中國還強。

    所以朱敬倫一下子就理解了,這些日本人在面對朱敬倫的時候,他們從心裏接受雙方地位的不對等,既然他們心裏認爲朱敬倫的地位比他們高,他們對磕頭也就無所謂了,這時代的日本人跟中國人一樣,其實都對磕頭沒什麼在意,前提是對方地位得比自己高。

    有傳言說,後來在慈禧太后時代,滿清派去俄國給俄國沙皇登基慶賀的使臣,就在公開場合給沙皇磕頭呢,面對西方人的嘲笑,這些人反而嘲諷西方人不懂禮數呢。

    朱敬倫再次請日本人坐下。

    一行一共五人,薩摩藩的人不在,顯然他們幕府派來的藩士排擠了那些自以爲是的薩摩藩人。

    大隈總裁來了,佐野副總裁也來了,山高信離和關則明清也來了,顯然這些人都是代表各自的番國,而澀澤榮一也來了,他是德川家的家臣,他的身份有資格來拜見大明的皇帝。

    既然知道這些人不負有外交使命,朱敬倫也就隨便跟他們聊聊,他打算聽聽這些後來明治維新時代的精英的思想。

    一番交談過後,發現這些日本人對西方的瞭解還很膚淺,見識還很稚嫩,但是他們紛紛表示想要留在西方學習,這點精神倒是值得學習。

    讓人舒服的是,這些人都有很深厚的漢學功底,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漢語,但是漢字全都會寫,他們自己備了紙筆,直接將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寫在紙上,是爲筆談。

    跟日本人一席話之後,朱敬倫覺得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啓發,這些日本人除了澀澤榮一之外,全都是日本的武士,包括澀澤榮一雖然他出身農民家庭,可是已經被德川家收做了家臣,其實也已經是武士身份。

    不一樣的是,其他四個人的武士印跡和文化傳統更深。

    日本也是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可是他們的士跟中國的士不一樣,他們的是武士,中國的是文士,當然日本人自己是不可能誕生出這種文化傳統的,他們的武士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從學習中國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從日本武士身上,應該能看到宋朝之前文物結合的中國士大夫的身影。

    所以說武士就是日本的士大夫階層,不一樣的是,這些武士除了識文斷字之外,他們還會舞刀弄劍,軍事色彩更重。

    他們跟朱敬倫的談論過程中,主要體現的還是他們的學識,而不是武人的一面,或者說他們的武士文化中,本身就帶有人文文化,是文武一體,就好像學六藝時代的儒生。

    朱敬倫受到的一大啓發是,爲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晚清的洋務運動失敗了,首先日本明治維新的這些武士比李鴻章等洋務派更加開放,更加樂意學習,這是精神層面的,他們未必有李鴻章等人的個人能力強,可是他們是一羣肯放下身段學習的人;第二日本的明治維新自始至終都掌握在武士手中,儘管明治政府廢除了武士階層,可是明治政府的各級官員卻全都舊武士,而且大都是維新派的舊武士。

    換句話說,日本明治維新,始終都掌握在一羣精英的手中,不是掌握在農民手中,不是掌握在商人手中,依然是在武士手中。

    在國家轉型期間,精英的參與程度十分重要,具體原因不用多少,精英掌握治國經驗就是一條重要因素,翻開人類歷史,就能知道精英的參與度有多重要。可以說,凡是舊精英參與程度越深的變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變革的過程就更平穩,變革產生的代價就越小。

    英國從封建時代轉向資本時代,最大的災難是爆發了一次議會跟國王的戰爭,經過克倫威爾專制之後,權力很快就回到了大貴族手中,之後他們就平穩的迎來了光榮革命,之後在英國整個工業革命期間,無論遇到多麼大的社會問題,都沒有發生動亂,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權力始終掌握在精英手中。

    但是轉型勢必意味這權力的轉變,英國人是如何面對舊貴族權力失落,而資產階級權力加強的呢,他們產生了一個階層,名叫新貴族,所謂新貴族,就是經營資本產業的那羣人,其中很多以資本家的身份晉升爲貴族,但還有很多是貴族直接創辦了資本企業,可以說新貴族是一種資產階級和舊貴族混血的產物。

    給新型資本金以貴族身份,舊貴族轉變成資本家,英國在轉型的過程中,其實是這些轉型的權力階層推動的,所以平穩。

    同樣的道理,還有德國的容克貴族,容克貴族直接創辦企業,或者企業家成爲容克貴族,比如克虜伯這樣的企業家,因爲跟軍事集團的緊密結合,也得到爵位,被容克地主階級所認可。

    到了日本人手裏,他們的武士轉身創辦企業了,成了財閥。

    那麼在大明這裏呢,朱敬倫覺得自己之前似乎忽略了這個方面,他沒有花費力氣,幫助舊的士大夫扭轉他們的身份,他一直抱有一種態度,希望培養新的既得利益者,新的精英階層,至於舊階層基本上被他忘記了,這些舊階層在他印象中雖然不是打擊對象,但至少是防範的對象。

    這些年來,朱敬倫確實培養出了相當多的既得利益者,比如大量發財的商人,可是這些商人在話語權上,根本就沒辦法跟那些士大夫相比,而且他們自身似乎習慣了不去爭鬥,或許是一種傳統的慣性作用,他們完全不敢去跟那些士大夫去爭鬥。

    既然無法用新階層壓到那些舊階層,那就直接讓舊階層轉變成新階層,哪怕只是轉變一部分,也能從內部瓦解他們。

    朱敬倫立刻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陳啓沅,倆人商議一下制定了一個章程,那就是以後在政策上應該支持有功名的舊階層,比如那些舊時代取得過功名的鄉紳,家中三代中做過官的地方鄉紳,給予他們特別貸款,歡迎他們投資工商業。

    英國有新貴族,德國有容克地主,日本有武士財閥,那麼如果能在大明打造一個工業鄉紳階層,那大明的工業化恐怕更容易推動下去。

    朱敬倫的觀點跟陳啓沅的觀念不謀而合,事實上,陳啓沅在推行繅絲業的過程中,也主要是鼓勵一些地主鄉紳辦廠,背景上他自己就是一個鄉紳,或者說他就是朱敬倫所說的第一個工業鄉紳,思想中他是有些看不起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和暴發戶的。

    這幾個日本人給朱敬倫的啓發不止這點,他發現日本人現在就帶來了留學人員,當然主要是幕府辦的兵工廠的學徒,是來歐洲的工廠學習技術的。

    但朱敬倫認爲日本人的步子邁的比自己還大,他之前一直是高薪聘請歐洲技術人員,倒也派了一些留學人員,但主要是通過公使館向各個學校派遣,主要是在大學層面,在技術層面上到時沒有下功夫。

    跟陳啓沅商議,回頭從兵工廠中挑選一些優秀的學徒,也送到歐洲最先進的工廠來學習,他們的基礎肯定是比日本人的基礎好的,他們不必非到工廠學習,只需要實習一段時間,然後送他們進大學去學習最先進的理論知識,回去就是高級工程師。

    另外也該從各級學校選拔留學人員了,目前沒有那麼多的經費,每年派出一千人左右就可以了。

    得到啓發後,朱敬倫也沒打算完全模仿日本,他將自己的思路擴大,日本人現在還只侷限在技術層面,之後他們也會派遣學生進大學。朱敬倫覺得其他層面也應該可以學習,比如歐洲高效的政府運作體制。

    目前大明的政府沿襲了赫德在海關的一整套制度,在亞洲已經算是最高效的,但放在西方還算不上優秀,跟俄國政府相比那倒是不差,但是跟英法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西方最優秀的政府,其實還不是英法,連英國人都很羨慕普魯士政府的高效率,頗帶有軍事化色彩的普魯士政府的文官,纔是最高效的一羣人。

    選派是來不及了,剛好這次帶來歐洲參觀的政府官員,他們本身就是政府中的青年精英,本來是就是帶他們來學習參觀的,現在直接留下,跟歐洲各國接洽,安排他們進入各國對等的政府部門實習,規定年限至少一年,如果他們自己有意願,還可以多留幾年。告訴他們,他們在歐洲的實習可以給他們在大明算資歷,而且一年當作兩年來算。

    既然這些官員能夠留下,那麼使團的其他人也沒有道理不能留下,帶來見世面的一些鄉紳子弟也留下,送他們去學習,而且優先讓他們去歐洲的工科學校學習,最後去工廠實習。

    那些商人子弟也留下,進入商科學校學習,歐洲的商業會計制度,金融制度,還有股份制度等等,都很值得學習。

    告訴這些商人和鄉紳子弟,學習結束之後,如果他們願意,會給他們在政府安排職位,他們以後就是官員了,如果他們想從事工商業,政府會給他們安排優厚的貸款作爲資本金。

    做出這些安排,相信這些人會很樂意留下,即便那些不樂意的,也不會太牴觸。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