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
    後世的人自從上學開始,所學到的知識,都在說西方是一個商業社會,商業社會也似乎成了現代社會的代名詞。

    確實,西方人的商業文化濃厚,以自由市場,股份制公司爲代表的文化,甚至已經被公認爲現代化的核心內容。

    但顯然商業的出現,要比商業社會要早很多,商業跟農業,遊牧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是同時出現的。

    那麼西方人是什麼時候進入商業社會的呢很多人不假思索的認爲西方自古就是yield商業社會,而中國自古是一個農業社會,理論說的還頭頭是道,比如西方自古以來就重視貿易,沒有一個國家離得開貿易。

    事實上,西方進入現代社會,最早應該是從荷蘭開始的。學習商業學科的學生,往往會學到16世紀荷蘭船長巴倫支的故事,巴倫支的船擱淺到了北極圈附近的一個島嶼,他們在哪裏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天,大多數人凍死,可是他們就是沒動客戶委託的貨物,而這些貨物中,還有能救他們性命的火柴和藥品。第二年開春,他們將這些貨物完好無損的運到了客戶手中。

    經濟和商業類教材以這個事例說明,在16世紀的荷蘭,已經出現了信託的基礎,荷蘭人已經誠信到可以讓投資人放心的將自己的資產委託給陌生人去經營的程度,於是當然也就有可以放心的將自己的錢交給別人去經營,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股份制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荷蘭成立了。

    這個故事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待考證,他確實說明了一個道理。但以朱敬倫的理解,這完全是在扯淡,姑且認爲巴倫是的事件是真的,朱敬倫也絕對不相信,16世紀的荷蘭人,全都能做到這種程度。即便到了21世紀,朱敬倫也敢保證,西方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選擇用藥品救命,人到死的時候,誰還管其他呢。

    所以說這只是一個特例,相似的故事你可以在任何文化中找到,比如晉商中流傳許多隔了好多代之後,人家的後人來取回當年祖先存在晉商票號的銀子之類的故事,恐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故事都是編出來來宣傳自己的誠信的廣告,荷蘭人的故事恐怕也是這樣。

    但是16世紀,荷蘭人確實是一個商業社會不假,整個國家大部分人依靠商業貿易爲生,也出現了股份制公司。

    英國給鴉片戰爭找的遮羞布,貿易自由權力,也是荷蘭人提出來的。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全世界做生意,遇到的最大挑戰,是當時的兩個海洋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業壟斷,他們的商業壟斷有教皇背書的合法性,於是荷蘭人到處宣揚貿易自由理論,認爲教皇將全世界分割給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是非法的,他們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理論中,找到貿易是人的自然權力等依據,爲此荷蘭人大肆呼籲他們有權力在西葡兩國的殖民地進行貿易,兩國不能禁止。

    荷蘭人顯然是第一個商業社會國家,特徵並不是他們對貿易有多麼依賴,沒有貿易就活不下去,而是因爲他們的文化就是根植在商業上的,他們提出的思想也都是爲商業服務的,商業文化纔是一個國家是不是商業社會的決定因素。

    大航海時代之後,荷蘭人的商業文化在整個歐洲擴張,歐洲人漸漸接受了貿易自由的理念。貿易自由是一個政治學概念,跟自由貿易不是一回事。貿易自由是一種權力,自由貿易往往指的是英國推廣的低稅率,顧慮貿易的政策狀態。

    西方人之所以認爲貿易自由是一種權力,根本原因在於,西方人離不開貿易,他們都是小國,不能生產所有的物質,必須通過交換,所有國家才能夠生存下去,因此荷蘭人提出的這個概念,很容易就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同,因爲他們有這種需求。

    反觀中國,是一個大帝國,基本上能夠生產滿足自己所需的所有商品,因此客觀上對貿易沒有依賴性,所以即便英國人提出的貿易自由被侵犯,中國人也很難理解他們的理由,覺得完全是不講理,中國人覺得做生意應該是你情我願的事情,我們不願意跟英國做生意,怎麼還侵犯了他們的權力了

    這就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

    西最後以西方人的觀念原則制定的國際法中,有一條很重要的法規,叫做自由過境權,尤其是對那些沒有出海口的國家,比如瑞士,他們的商品,以及要運到他們國家的商品,擁有在鄰國的自由過境權,對方不能加以干涉,這顯然就是貿易自由爲基礎制定的法律。

    不過西方人雖然普遍接受貿易自由權力,可是整個西方文化也是非常複雜的,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是純粹的商業文化國家。

    荷蘭人的商業文化,在西北歐一帶傳播的比較徹底,英國、瑞典、丹麥等保留了海盜時期的海洋貿易傳統的國家,更好的接受了商業文化,他們本國的文化,也以商業文化爲主,是比較純粹的商業國家。

    而在其他歐洲國家,商業文化雖然濃厚,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是基於商業文化運作的,可以說大多數國家的運作,並不是以商業法則爲主,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法國,他們的封建文化恐怕要強過商業文化,國家運作中,民族和國家主義可能纔是最大的運作原則。

    普魯士、俄羅斯的封建軍事文化,則遠遠強過他們的商業文化,國家運作主要是基於封建軍事的國家主義來運作,至於商業,只是他們國家運轉的一個因素之一。

    中國的商業文化就更弱勢了,儘管大多數時候都是商業發達,但是商人始終沒有成爲優勢階層,商人的文化也就不是主流,甚至還被人鄙夷。乃至商人自己都接受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賺了錢趕緊去買地耕讀傳家。因此中國社會的運作,自古以來就是根植於農業文化的。

    朱敬倫想要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勢必要改變這種現狀,勢必要將國家和社會的運作,更多的基於商業法則。可是他本人,既不想,也不能夠做到完全切割傳統的農業文化。

    舉個例子,加入朱敬倫大張旗鼓的宣揚工業化,告訴大家工業纔是未來,恐怕他的觀點很快就會被農村的老夫子用口水噴死,繼而發動比朱敬倫搞義務教育還強烈的抵制。因此朱敬倫雖然一直在默默的推動工業發展,但是絕對不敢說用工業來替代農業的地位,他不敢挑戰農爲邦本這個傳統大旗。

    而且朱敬倫也不想完全割裂傳統,他始終認爲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是很優秀的因素,後世的中國物質上已經大大富足,生產上甚至是世界第一的物質生產國,可是人民的心靈卻極爲空洞,造成各種社會道德問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