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
    不得不佩服李秀成的運氣,他選擇今年進攻上海,選定真太是時候了。不但法國人跟普魯士膠着在一起,無力顧及到東方問題,就在他進攻上海遇阻之後,突然滿清那邊也出了亂子。

    天津幾千名民衆,在6月21日,圍困了法國天主堂。天主教在中國向來蠻橫,法國主教勒令天津縣令驅散羣衆,沒得到滿意的答覆,竟然當街開槍,當場打死了劉傑的僕人。

    這種蠻橫,惹惱了民衆,憤怒的民衆衝入了法國領事館,打死了法國領事和祕書,之後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燬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

    歷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爆發了。

    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進行威脅。

    此舉爲李秀成大大吸引了火力,一時間清廷跟洋人勾結的可能大大降低,而英國人不得不抽調部分艦隊,也降低了李秀成的壓力,最直接的是大明商人走私來的物資補給更多了。

    但最重要的是政治意義,一旦清廷跟洋人鬧翻,太平軍就可以一一擊破他們,這讓李秀成覺得,北伐的成算更大了,一旦楊輔清和汪海洋也這麼認爲,他們北伐的動機就會增大,都不用自己採用勢力威逼,就能讓他們積極去北伐。

    廣州的朱敬倫卻開始憂慮起來,他沒想到天津教案還是如期發生了,在這個緊張時刻,刺激英國人緊張的神經,鬼知道會不會失控。

    尤其是連俄國人、美國人都牽扯進來了,一個處理不好,就是一個八國聯軍提前出現。

    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朱敬倫的打算是,乾脆大明先下手爲強,搶先一步再次攻佔北亰,好過英法美俄四國進京,滿清搜刮的好東西,與其被這些人搶奪,不如讓大明佔了。

    因此天津教案的消息傳到大明,大明軍隊馬上收到了命令,開始緊急心動起來,休假的軍官取消放假,探親的士兵立刻歸營,陸軍開始密集進行演習訓練,海軍開始往廣州集結,隨時準備北上。同時後勤部門開始儲備軍事物資,一時間市面上的糧食、布匹、紗布價格都漲了一成。

    大明的動向,讓相關各方更加緊張,因爲他們看到在這個時刻,有餘力干涉東方事務的,好像就只有大明這個國家。

    但是沒人想讓大明介入,尤其是英國人,維持英國在長江的利益是他們在東方最大的外交準則,因爲目前上海已經成爲了英國在東方最大的貿易口岸,每年進出口數千兩銀子,無法割捨。

    如果大明介入,不管是北上京津,還是再次介入長江流域,英國人都認爲對他們不利,上一次大明解救太平天國,獨佔了天京口岸長達半年,如果大明在玩一次這種手段,獨佔上海利益的話,英國人的損失太過巨大。

    大明北上京津的話,英國人又擔心失態失控,歐洲的問題還在焦灼,法國皇帝一心想羞辱普魯士國王,一旦普魯士不肯屈服的話,就又是一場戰爭,英國一時之間無法抽調力量干涉遠東事務,所以他們目前最合理的措施,是保持平衡。

    世界霸主有時候也真是不好當,真是操碎了心,不但要保護自己的利益,還需要保護自己的掠奪對象,當真是不好操作。幾年前,英法聯軍一邊進兵北亰,一邊還要在上海幫助清軍防備太平軍,這種奇葩的事情,英國人也不想在做一次了。

    這次事件雖然是因爲法國天主堂而起,法國又是教皇授命的保教國,整個東方,都是法國的保教區,所以法國人表現的極爲強硬,他們的軍艦第一時間就跟英國組成聯合艦隊,進逼天津用戰爭威脅,顯然他們並不認爲他們沒有力量,法國人此時驕傲到了極點,根本就沒把可能跟普魯士的戰爭放在眼裏。

    美國人一向都希望能夠取巧,也不會採用強硬手段,俄國人在歐洲的印象往往比較野蠻,在歐洲給人一種善於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印象,但是在東方,從上次鴉片戰爭開始,他們反而表現出一種狐狸的性格,可這次他們自己人也有被殺的,顯然不太容易保持中立。

    面對如此複雜紛亂的局面,英國人向來喜歡尋找盟友,聯合甚至依賴別人的力量解決問題,但此時他們發現,在東方,他們能借用的,就只有大明國的力量。除了這個勢力之外,其他國家此時竟然都因爲某種原因,無力干涉。

    所以威妥瑪再次向大明發照會,希望能夠在天津教案上保持一致。

    大英帝國的邀請,在這個時代是一種地位的象徵,甲午戰爭錢英國跟日本簽訂了平等的通商條約,英國人對日本人說,這份條約對日本的意義,遠勝過戰勝大清國的軍隊。

    可問題那是要對誰,換做一個油滑的政府,此時也會非常樂意接受英國的要求,給英國人打工,從而藉助英國的力量,博取自己的利益,然後藉助英國在世界體系中的霸權,維護自己得到的利益,簡單來說,就是給英國打工,然後分享一點辛苦錢,後來的日本就是這麼幹的。

    但朱敬倫不是日本人,他沒有日本人身上那種取巧的性格,沒有給人做苦力的覺悟,他有中國老一輩人身上那種以我爲主

    的自主意識,在這次事件中,他更想大明來主導。

    所以面對這次危機,大明有自己的動作。

    就在英國人找上大明的時候,大明卻找上了其他人,先是跟美國公使、俄國公使磋商,希望兩國能保持克制,從維護東亞穩定的大局出發,儘量保持克制。對於天津發生的教案,大明表示遺憾,並且願意出面從中調停,給各國一個公平合理的交代。

    顯然大明想在這次事件中扮演更大的角色,而不是甘於做大英帝國世界體系的維護者,不願意充當英國人的馬前卒和爪牙。

    俄國人的農奴制改革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問題依然很多,由於在農奴制改革中,讓農奴承擔了太大的成本,過於保護貴族地主的利益,導致各地暴動不斷,而貴族地主作爲既得利益者,很多也對改革不太滿意,加上中國實在是過於遙遠,所以俄國人也沒有力量,沒有興趣真正介入東方的危機。

    歷史上,最後是李鴻章出面平息了這次事件,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就是說服了俄國人答應不殺人,最後只是賠錢了事,幾個殺人的中國暴徒,反而被清政府給輕判了。

    因此這次俄國人也很樂意接受大明的調停。

    美國人向來不熱衷於使用武力解決問題,在中國兩次鴉片戰爭中,他們都保持了剋制,他們的外交政策,向來是以利益爲主,希望跟其他國家保持友好來維持利益,在外交上,他們之前喜歡跟隨英法這樣的強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