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
    兵工廠的改變,就是從三年前郝可久接掌兵工廠開始的。

    最大的改變,不是他引入了身股制度,老實說就算沒有身股制度,兵工廠優厚的薪酬,也留得住人,加上這個時代的人觀念中的公家主義思想,即便是外界更豐厚的薪酬,也很難打動兵工廠的高級人才,因爲這些高級人才身上,還帶着官員的品級,很多人就任這虛名。

    最大的改變,主要就是郝可久將兵工廠帶進了市場,帶進了一個原本是小作坊把持的大市場。

    在他之前,兵工廠就是給軍隊生產,訂單有了就做,沒了就休息,工部給他們安排任務他們就做,沒任務了大家愛幹嘛幹嘛,大有一種後世國企鐵飯碗的架勢。

    作爲兵工廠的工人來說,他們自然是很舒服的,拿着高薪,不用操心工作問題,怎麼能不舒服。他們舒服的代價,則是工廠連年的虧空。

    政府要甩包袱就請了郝可久,郝可久當時想的就是去生產能掙錢的買賣,什麼買賣能掙錢,軍火當然也能掙錢,但是當時還沒有開拓出來,太平天國自己仿製了大炮,加上佛山作坊的產品,兵工廠主要就是做他們不能做的線膛槍。但是這些槍支還得跟洋人競爭,完全就沒什麼利潤。

    郝可久看到民間機器市場十分火爆,就讓兵工廠開拓民用產業,反正市場上有什麼,他就仿製什麼去賣。

    第一項成功的產業,就是繅絲機的仿製,佛山鐵作坊的產品,完全無法跟兵工廠相媲美,因此兵工廠一進入市場,馬上就攫取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之後幾年,大明每年都跟英國人合辦一次貿易博覽會,英國的機器設備不斷的展出,一些民間商人、鄉紳開始引進機器,政府鼓勵他們,工部給予一定的貸款,結果綢緞廠出現了,紡紗廠出現了,織布廠出現了,甚至還有人興之所至辦了一家毛紡廠。

    這些工廠一開始都用英國機器,可是一旦英國人開啓了一個市場後,兵工廠馬上就殺了進去。比兵工廠反應更快的,則是那些被擠壓的很辛苦的鐵作坊,他們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拼命的求新、求變,他們發現過去打農具,鑄鐵鍋的時代他們回不去了,這些年都因爲鑄造大炮,引入了機器設備,僱傭了幾十上百人,農具和鐵鍋的市場已經容不下他們,他們只能在仿製機器這條道上走到黑了。

    強大的競爭壓迫之下,加上一個機器市場正在形成,整個行業都拼命的往前走,玩命的開發市場,兵工廠反應不算快,那些鐵作坊纔是生力軍,爲了生存,他們不能等市場出現,每年都是他們先看重了某種英國機器,然後覺得有用,馬上買下樣機仿製,仿製的同時就去向一些作坊推廣,鼓勵當地的大小作坊使用新機器,可以說市場的擴大,這些鐵作坊是有推動作用的。

    可悲的是,一旦市場開始形成,兵工廠這個巨頭就會殺進來,依靠自己強大的勢力,切走一大塊蛋糕。不但有兵工廠的擠壓,他們還得面對洋人的衝擊。在大多數領域,洋人的實力比兵工廠都強大的多,讓他們更是沒法競爭。

    時至目前,還沒有出現在質量和生茶規模上,跟兵工廠相競爭的作坊,就更不用說能跟洋人競爭的了。

    好在這個市場夠大,儘管備受擠壓,但他們還能活下去,而且爲了生存,慢慢大家形成了不同的策略,有的是求新,儘快的仿製有可能推廣的設備,有的選擇了在夾縫中生存,他們放棄跟兵工廠這樣的巨頭競爭,他們進入一個個細分市場,有的選擇了機器維修行業,他們到處經營修理業務,上門給各家工廠提供服務,有的則看重了那些易損零件的生意,專門生產那些零部件,也能活下去。

    總之由於兵工廠的出現,讓這個市場變得異常殘酷卻又活力四射,這時候日本人也加入了進來,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也開始大量進口機器設備,日本人一開始是通過在日本的洋行訂購,但是有些洋行知道大明也能生產一小部分質量不輸給西方的機器設備,他們出於賺取高額利潤的考慮,以西方的價格,轉手從大明採購設備,結果日本的一部分機器訂單也到了大明。

    當嗅到日本人身上的錢味的時候,大明的企業就走了進去,他們取消了跟洋行之間的間接貿易,直接跟日本人聯繫。

    兵工廠則緊隨其後,很快就成了日本市場上,通用蒸汽機、繅絲設備和紡織設備的主要供應商。

    &n

    bsp;當然日本客戶最大的訂單還是軍用,這幾年日本維新了,但是還沒有完全太平,東北部的大名還沒有服氣,政府動不動就需要鎮壓一下,各地的浪人也不安分,政府同樣需要清剿他們,而日本人自己暫時還不能生產線膛步槍和大炮,歷史上他們大多是購買美國的,現在也被兵工廠搶走了。

    大量利潤豐厚的軍火生產,自然讓兵工廠賺的盆滿鉢滿,民用機械的發展,更是錦上添花,可在兵工廠中,這竟然還不是最賺錢的買賣,最賺錢的一個業務,竟然是誰都想不到的燒磚。

    以前包括朱敬倫到工部的官員,誰能想到兵工廠還可以燒磚啊。可是兵工廠確實有一個燒磚廠,很早就建立起來,壓磚機都是自己製造的。

    但一直以來,燒磚都是自己用。郝可久來了之後,爲了扭虧爲盈,他什麼業務都能幹,反正只要有需求,兵工廠可以做,那他就做。

    這幾年大明發展最火的,並不是各種工廠,而是建築業。九龍港、赤灣港等等港區,發展的越來越大,建築的需求是難以想象的,之前大家用石頭,用本地人燒的青磚,但是這些成本都相當高昂,兵工廠燒製紅磚的磚廠,一爐就能燒幾十萬塊,而民間的窯場,一窯磚最多也就幾萬塊,這是兩種磚在技術上的侷限,需要封閉式燒造的青磚,不可能將窯爐造的跟開口的紅磚磚窯一樣大。

    大批量生產的紅磚很快就在各個口岸氾濫,看到能掙錢,郝可久則往這方面大肆投資,不但大明的口岸城市現在都在用兵工廠的紅磚,連上海都在進口這些紅磚,附近的老百姓蓋房子也開始喜歡用這些標準歸一,質量統一,最關鍵是價格便宜的紅磚了。

    可就跟兵工廠介入民勇機器產業後,將那些鐵作坊擠壓的痛苦不堪,不得不拼盡全力應對一樣,傳統的磚窯也被擠壓的快要揭不開鍋了。

    這種磚窯在中國社會極爲普及,幾乎每個縣都有,甚至每個縣都有好多家,過去無法形成一個統一大市場的時候,大家都只能選擇就近的磚窯購買磚瓦,但現在至少在鐵路連接的九龍到廣州一線,大家都能方便的採購到紅磚。在珠江沿線的幾十個線,也都能買到。這讓數以百計的小磚窯幾近破產,而在地方上能辦磚窯的,往往不是大家族,就是土豪家族,尤其是一些強勢的豪強,還沾染着幫會性質的組織,他們大量在燒磚行業存在。這些人的飯碗不是那麼好搶的。

    於是當兵工廠如同一頭闖入田地的野豬,將原本的平靜的田野衝擊的雜亂不堪的時候,一場針對他的危機也悄然而至。

    新安縣一批燒窯工,在新年之前,眼看着這個年是過不下去了,他們搭夥結伴闖進了南山下靠近蛇口一邊的兵工廠新磚廠瘋狂打砸,連剛剛蓋好的圍牆都推倒了。

    這種事朱敬倫向來是最關心的,早就交代下去,這種事是一定要向他彙報的。這種民間的事情一般歸刑部管,牽扯到民生問題,戶部也要管。但朱敬倫告訴他們,都得報告給他。

    官員們以爲朱敬倫這是關心民衆,給他頭上安了愛民如子的光環,其實他們哪裏知道,朱敬倫主要是出於擔心。

    朱敬倫很清楚,社會變革時期,正是各種社會問題的高發時期。

    哪怕工業革命最爲自然漸進,最爲得天獨厚的大英帝國,他們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也不得不面臨各種問題,傳統行業砸毀機器的事情每年都有發生,直到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工業社會的文化,所有人開始認爲機器生產纔是對的的時候,這種現象才消失。

    日本明治維新期間,更是每年幾十上百起的米騷動。俄國工業革命讓農奴不斷起義。新產業帶來的效率提升,最直接的影響是讓很多人失去飯碗,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不解決,那是要發生革命的。

    大明的工業化纔剛剛開始,不可能不遇到這些問題,三年前錦綸堂砸毀工部尚書陳啓沅家的繅絲廠就是例子。

    這幾年朱敬倫一直沒有放鬆警惕,他還有些疑惑,感覺這幾年實在太過平靜,沒想到該來的事情,還是來了。

    事情發生了,就好像子彈出膛了一般,人反而不擔心了,解決問題就是。

    只是朱敬倫有些疑惑,之前幾年爲什麼那麼平靜是不是有什麼可以緩和甚至解決這種變革期間社會問題的機制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