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
    朱敬倫的兒子已經五個月大了,滿月的時候非常熱鬧,邀請了文武百官和親朋好友,在皇宮裏好好熱鬧了一番,還依照中書省方山的建議,給城裏的窮人派了一天米,至於大赦天下這種事,朱敬倫則認爲不應該爲了皇帝的家事,影響到司法的公正,沒有采納。

    朱敬倫原本以爲,生孩子會牽扯自己的精力,但他想錯了,原來皇帝之家的人情真的很淡,因爲連照顧孩子,給孩子換尿布甚至餵奶這種事,都不需要親力親爲。伺候孩子有精於照看孩子的奶婆,喂孩子有奶媽。

    朱敬倫需要做的,不過是每天看幾次孩子,抱抱兒子就算盡到父親的責任了,這讓他頗有些愧疚,但是他真的沒有精力放在這種個人私事上。

    張柔是很高興朱敬倫每天都看孩子的,這意味着皇帝很喜歡這個皇子,那麼將來這個皇子就更有可能繼承皇位,儘管這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是她依然歡喜。

    高媛就沒有那麼歡喜了,她是大戶人家出身的小姐,雖說想盡辦法迎合朱敬倫,但是小姐脾氣還是有的。張柔懷孕的消息一確認,她就受不了那種打擊,求情回家省親去了。朱敬倫讓她回去多住幾天,想什麼時候回來他派人去接。但是高媛只過了五天就回來了,省去路上的行程,她在家中最多待了一天。

    她之所以回來,還是她那個聰慧的嫂子要求的,嫂子回去訓斥了她一番,皇帝家的女人怎麼能有自己的小性子。之後不但她自己搬回宮中,她嫂子也搬到了廣州城,在皇宮對面,過去的八旗旗營中買了一座宅子常住。高媛如果以後想家了,就不用回鶴山縣了。

    再次回宮的高媛,狠狠受到了一段時間的獨寵,日日癡纏朱敬倫,顯然她很想也馬上就懷上一個孩子。但奈何朱敬倫不想讓她懷上,她就懷不上。

    朱敬倫不可能允許客家勢力藉助一個客家血統的皇子興風作浪,但客家人作爲一個弱勢羣體,他們很團結,這也是緊張的表現,如果他們不安心也很難辦。

    對於這種族羣血統問題,朱敬倫向來是不看重的。後世有句話說,中國的民族是以文化爲認同標誌的,這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僞理論,因爲全世界的民族,都是以文化爲認同的。什麼血統論,那都是工業革命之後,自然科學發展的產物,並且融入了大量的激進民族主義理論形成的。

    中世紀的歐洲人知道個卵的血統。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猶太文化更是以文化爲認同的,猶太民族中大把的黑人,這是血統認同嗎

    而客家人,甚至整個廣東人,都是中原民族南下,尤其是中原文化南渡融合的產物,誰也不是純正的漢人,漢人本身就是一個融合的民族。後世有的基因學專家驗證說,漢人的血統純淨度達到98,這不能說明中國漫長曆史中的民族融合現象,只能說明東亞民族本身在基因上就高度一致,在黃河流域的農耕民族跟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跟嶺南的山居民族,在血統上本身就很近,也許黃種人中血統最遠的,應該是青藏高原上的民族跟美洲的印第安人。

    在中國歷史上,也從來沒有按照血統來劃分過民族,對官府來說,他們眼裏的民衆只有編戶和非編戶之分,凡是編戶齊民的百姓,不管他過去是放馬的還是牧羊的,都是皇帝的子民。就連唐宋時期遷居到河南的猶太人,不也獲得了編戶的資格,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還出過幾個舉人進士嗎。

    正是這種不重視血統的文化,反而造成了血統的融合,歷史上一代一代的南下游牧民族消失在編戶之中,開封的猶太人也慢慢失去了傳統,家裏供奉的不再是上帝,而換成了孔子的畫像。

    歐洲之所以爆發血統論,最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歐洲沒有出過一個強勢的政權,沒有出現過一個文化上極度強勢的民族,惟一一次可能是羅馬帝國時代,但羅馬人的融合能力,跟漢人相比實在差的太遠,也缺乏漢民族形成初期的周秦千年積累,羅馬人時代沒能夠融合高盧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結果就造成歐洲各大民族林立,文化上相互抗衡,完全無法融合,於是纔出現了用血統來劃分的原則。

    中國沒有出現民族林立的現象,但個別地區出現了一些族羣認同,比如廣東的客家人和廣府人的不同認同,除此之外就只有邊疆地區有民族區分,但邊疆地區的民衆,向來被中央王朝看作是化外之民。客家人可不一樣,他們是官府的編戶,他們是可以參與科舉考試的,是能夠融入權力體系之中的。

    因此客家人自己都完全沒有將自己排斥在漢人羣體之外,跟廣府人爭的,反而是誰的血統更純正。

    這是一個很好的前提,朱敬倫要做的,不是加深客家人的本民族認同,慢慢讓他們形成一個新的民族,而是讓他們跟廣府人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這種移風易俗的工作向來是水磨工夫,就好比漢民族融合猶太人從唐宋開始,直到明清時候才完成。朱敬倫沒有那麼長時間的耐心,他希望在一代人中完成。他的做法是,遷移客家人。

    當

    然不可能強制遷移,但是可以用經濟的方法來遷移,發展茶葉經濟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不管是洋人在大明投資開闢的茶園,還是伍家等豪族開闢的茶園,他們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僱傭客家人開山,因爲客家人實在是一個最善於開闢荒山的民族,而且非常善於種茶,加上相比本地人更樂於接受遷移,簡直是不二人選。

    茶園這幾年開闢出了上千萬畝,僱傭的茶工超過兩百萬人,其中一大半都是客家人,而廣東的客家人總共才三百萬人,可以說一半客家人都已經以爲不費的薪水,遷到廣東各地的山區種茶去了,五邑地區和潮汕地區的客家人數量大大減少。

    歷史上,這麼一大批客家人最後是移民到了世界各地,一百年後發展成了一個八千萬人的大族羣。這個時代,恐怕海外的客家族羣沒有那麼大,但是在大明境內,他們將跟各地的人雜處在一起,朱敬倫不反對他們保持自己的族羣特徵,但是不希望他們因爲這種特徵而再次爆發什麼血腥衝突。所以讓他們自主的遷居,算是一個最完美的解決辦法,而且還是發展茶葉產業附帶進行的,一舉多得。

    隨着客家人越來越分散,生活壓力下降,一代人之後,他們的族羣認同也就不會那麼強烈了,而是會跟當地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客家政治勢力失去了依託,也就自然而然的解散了。

    但在這之前,朱敬倫還必須安撫住他們,不能讓他們生產不應有的野心,也不能讓他們生出不應有的危機感,否則還是會被人利用,朱敬倫的做法是,打算給自己跟張柔的兒子,將來也娶一個客家女人,至少其中一個女人必須是客家人。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