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
    各國公使組成聯合外交團,跟滿清總理衙門關於救災事宜扯個沒完。

    滿清爲了證明自己確實有救災的能力和決心,甚至將李鴻章從前線緊急調回,讓李鴻章全權處理跟洋人談判和救災事宜。

    在滿清朝廷看來,可能這時候英法美俄四國公使在北京的聯合行動,比蘇北的太平軍攻勢威脅更大。

    李鴻章一邊跟洋人談判,一邊破格提拔了一批新人,說他們是新人,不是說他們的身份新,而是他們的思想新,這批人全都是這幾年跟着李鴻章在京津推行洋務運動的人物。

    有主持天津機器局的道員沈保靖,幫助李鴻章在煙臺創辦輪船招商局的盛宣懷這樣的以主持企業出身的另類官員,並推舉沈葆楨爲賑災大使,全權欽差,趕赴災區,監督賑災。

    歷史上,李鴻章就負責過賑災,而且也是大膽啓用這些洋務派新人,利用這些人主持企業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管理辦法,嚴格監督賑災事宜,查遺補缺,效率比拖沓的地方官要高了不知一籌,同時還用雷霆手段,對那些貪贓枉法的傢伙下殺手,很是殺了一批官員。

    不過李鴻章自己去不了災區,沈葆楨比李鴻章更狠,因爲李鴻章多少是這個時代一個正常的官員,李鴻章是事也做,錢也掙,沈葆楨卻是一個只知道做事,不知道貪財的人。

    沈葆楨跟李鴻章一樣,是得到曾國藩的舉薦纔開始發跡的,但是他被曾國藩舉薦到江西任巡撫之後,卻切斷了江西供應湘軍的軍餉,被人罵作忘恩負義,可這些錢他一分都沒貪,全都用作恢復江西地方了。

    所以這是清末少有的鐵面無私的廉潔官員。

    沈葆楨眼裏揉不得沙子,因此殺的人就更多,所到之處一片雞飛狗跳,甚至出現了他還沒到地方,就有地方官懸樑自盡的情況發生。

    在沈葆楨這樣不容妥協的官員加上洋務派官員的科學管理,賑災的效果確實大大提高,能發到災民手裏的物資比過去多多了,救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但依然是杯水車薪,因爲清廷能用來賑災的資源實在是太少了,失去了上海和江南財賦重地的清廷,財政狀況急劇惡化,這幾年支撐清廷財政的,一個是不斷的借款,一個就是在內地廣種鴉片,販賣獲利。

    因此清廷的賑災努力,沒有得到洋人的承認,大家一致認定,清廷自己根本就沒有處理大災的能力,希望清廷許可洋人救災團進入災區。

    反倒是大明此時突然找到了李鴻章,對李鴻章救災的努力做出了認可,並且表示,願意借給清廷一筆三千萬兩的鉅款,讓清廷用於救災,不需要抵押,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專款專用,一分錢都不能挪作他用,大明會派出會計進行審計。

    李鴻章沒有拒絕的理由,朝廷根本拿不出錢來,連江南的軍費現在都得自籌,拖欠了一大把,還能從哪裏摳出錢來賑災呢。現在朝廷已經開始大肆變賣官職,河南等災區,一次性就獲准賣出三千個候補道員以下的官銜,山西的晉商,有的甚至給上下五代人都買了官銜,孃胎裏的奶娃就是知府、知縣的怪現象屢見不鮮,真的是禮崩樂壞了,此時大明來送錢,爲什麼不要

    其實借給李鴻章這筆銀子,也是看到他能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大明才做出的,但是這筆錢也解決不了大問題,因爲錢進入了災區,也只能讓當地政府和鄉紳採購糧食,然後施粥,給饑民一口喫的。

    災區之所以是災區,並不是因爲沒錢買糧,最大的問題是有錢也買不到糧食,是因爲當地歉收,外地的糧食運不進去,還有鄰省也不想讓本省糧食流失,造成本省動亂的情況。

    因此這筆錢進入災區,不過是高價從一些囤積居奇的地主大戶和豪強甚至官紳手裏把一些存糧撬出來,是救急之策,治標不治本。根本問題,還是得從外面買糧食,然後運送到災區。

    所以大明一面借錢給李鴻章,一面抓緊時間搶修鐵路,在這種情況下修鐵路,顯然不能夠採用正規方式,而是採用了類似後世軍事鐵路的緊急修建辦法,在大多數地方,只是簡單的將土地平整,然後就假設枕木,鋪設鐵軌。過河的橋樑,普遍採用木頭架設。

    這樣的鐵路肯定不可能常用,載重量也不夠高,但是修的快。

    在大批只需要一頓飯就願意幹活的無限制的饑民的無償勞動下,勞動力大大豐富,鐵路在以每天超過一公里的平均速度向前推進。

    德國人修膠濟鐵路的時候,用了五年時間,現在大明修建的鐵路,從青島通到濟南的時

    候,只用了五個月,就這樣朱敬倫還是覺得慢。

    鐵路經過之地,災荒情況馬上就得到了改觀,尤其是經過青州這個山東饑荒的重災區,更是大大降低的死人的數量。

    可是朱敬倫明白,這次饑荒最嚴重的,並不是山東,而是河南和山西,所以從青島出發的鐵路最終目的是河南,甚至有可能的話,要一路延伸到陝西。而河南饑荒最嚴重的時候,是明年,因此時間不多了。

    秦皇島的鐵路修建,爲了儘可能多的靠近災民,沒有像後世的大秦鐵路偏向北方修建,而是儘可能的偏南修建,從秦皇島出發後,就一路往南,經過人口稠密的昌黎、灤縣、進入唐山,從唐山往西經薊縣、懷柔到昌平,幾乎是從北亰城外繞過,然後經懷來、涿鹿,經陽泉然後到大同,進入山西。

    進入山西還不算完,這是一條救災鐵路,於是還計劃從大同往南,縱觀整個山西,最後進入河南,在洛陽跟青島過來的鐵路連接上。

    這麼修鐵路,肯定就沒打算長遠,反正很清楚這就是一次性的臨時鐵路,那麼朱敬倫就不需要追求質量,全力追求速度了。

    爲此他不得不多次親自責令負責前線施工的胡大堅加快速度。

    胡大堅是目前大明鐵路第一人,他家裏本是石匠世家,他是兵工廠最早招收的一批土木作業人員,甚至都不能說是兵工廠第一批的,他被朱敬倫招募,甚至比兵工廠開業還要早,早在當時僱傭瑞典人修炮臺的時候,他就作爲石匠,跟他爹一起幫忙修炮臺了,當時就在洋人身邊當學徒,兵工廠成立之後,就被招收到了兵工廠中,成爲了第一批土木工程學徒。

    後來修鐵路的時候,他已經是兵工廠裏的土木作業中堅技術力量了,自然而然的被調到了鐵路上學習鐵路施工。

    胡大堅覺得自己修建速度已經很快了,但是皇帝的催促還是讓他有些自責,因爲皇帝說沒拖延一天,就有千百人在餓死,他感覺自己身上背上了無數的人命債。

    所以他每天幾乎都只睡兩個小時,大多數時間都在審理施工方案、路線上,甚至親自去第一線跟勘查人員進行勘探作業,手裏的技術力量還是太薄弱了,廣九鐵路和廣江鐵路,兩條鐵路的修建和運營,培養出了三千個各個專業的技術人員,可一旦灑在兩條規模這麼大的鐵路線上,就馬上感覺到捉襟見肘了。

    累歸累,可一看到不斷涌向鐵路沿線的災民,看到他們終於喝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稠粥後喜極而泣,彷彿重獲生命的神態,他就覺得一切都值了。

    災民們不但來到鐵路沿線,在這裏活命,而且在這裏被組織起來,他們還要幹活。

    盡最大的可能讓災民家人團聚,讓丈夫知道妻子就在鐵路旁邊的簡易帳篷裏,知道他在鐵路上擡枕木的時候,妻子跟同村的一羣婦人正在給他們做午飯,這樣災民的心就安定了。

    只管飯,不給錢,就能讓這些重獲新生的災民滿足了。

    災民不但負責修建鐵路的實際工作,他們也被分成了各個不同的專業,鋪枕木架鐵軌,只能用到極少一部分人,大部分分散在港口到前線的各個據點,鐵路並不是連通的,因此不但港口需要裝卸貨,在遇到大江大河的地方,他們還需要將貨物卸到小船上,送到對岸再裝上火車,繼續運往災區。

    從青島到鄭州,一千多里路,能讓上百萬災民忙碌起來,忙碌是搶手活,因爲只有做最忙的工作,纔有可能喫一口飽飯,普通人只能喝點稀粥把命吊住,現在是救命,不是享受,大明政府可沒有那麼理想化,對待災民還要講究什麼舒適度,糧食運輸不易,不但粒粒皆辛苦,粒粒都是命啊。

    可即便這樣有活幹的喫幹,沒活幹的喝稀,卻依然供應不上,因爲災民匯聚的速度太快了,在大明的壓力下,各縣的官府都張貼了告示,給當地災民指明瞭方向,告訴那個方向可以走到鐵路線上,可以找到喫的。

    大明也派人,以鐵路爲軸線,沿着跟鐵路交匯的一條條官道,每隔幾里路就設一個粥棚,讓路過的饑民喫一口熱粥,然後繼續趕路,這一串串粥棚,就將人羣串成了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流向鐵路沿線。

    如果整個山東、河南的饑民都匯聚到鐵路線上,這條臨時鐵路根本就無法承擔這麼多人的糧食供應,必須將人疏導出去,送到可以就食的地方,環節鐵路線的壓力,讓鐵路線寶貴的輸送能力,救更多的人。

    聽取多方建議之後,朱敬倫決定不顧清廷的反對,冒着有可能在災荒時期跟清廷翻臉的危險,向東北大規模移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