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
    李提摩太離開了鄆城,但是他並沒有離開賑災工作。

    儘管他無法進入河南,但是大明的鐵路已經修到了河南。

    從河南返回的火車上,總是坐滿了災區的難民,李提摩太也擠在一個擁擠的車廂中。

    即便只是趕路,他也沒有停止救助工作,他將一些必備藥品和工具也帶到了火車上,不停的給扯上的乘客看病,對於他的行動,火車管理人員不但默許,而且相當的尊重,提供了各種方便。

    火車的速度很慢,簡易鐵路無法支持高速運行,否則太危險,每小時只能行進十公里,從河南到青島需要十天。

    六天後,李提摩太纔回到了他救災的出發點,青島口岸。

    跟來的時候不一樣,青島也擠滿了災民,都是從山東、河南等地運送來的災民,但是秩序井然,因爲這些災民在出發之前,就已經被組織好了,都是整戶整戶的家庭。

    李提摩太知道這些災民將從青島出發,坐船度過渤海灣,從大連口岸進入東北,因爲他也將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東北,繼續在大明的救濟站中爲災民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在東北找到安穩的生活。

    不過李提摩太有些擔心,他打聽清楚,這是大明的單方面行爲,並沒有得到清王朝的同意。李提摩太在青州救災的時候,就始終很不明白,爲什麼清政府不讓災民遷徙到東北去,他倒沒想過開發東北的問題,那是政治問題,他不關心,他當時考慮的是,遼寧一帶的糧價只有山東的十分之一,如果能讓災民去哪裏生活,會讓更多人活下去。

    可是清政府嚴格執行防邊政策,第一是不太願意讓災民流動,從而變成流民,明末鎮壓農民起義失敗,就是因爲始終無法組織流民移動,第二則是清王朝執行的禁邊政策,他們擔心漢人進入東北,會佔據滿人的龍興之地,讓將來失去江山的滿人無處可去,入關兩百年,滿人高層始終沒有將自己當成這個國家的一份子,只是把自己當成是征服者。

    顯然大明政府打破了清王朝的政策,正在將大量的難民遷往東北,李提摩太不管政治,但他明白這種侵犯領土的行爲,很可能會引發戰爭,如果在此時中國地區兩個最大的國家間爆發了戰爭,對兩億災民來說,無異於最大的災難。

    但他心裏是支持大明政府的措施的,因爲他覺得這樣能救更多的人,至於什麼領土了,什麼政治了,什麼利益了,那不是他關心的事情。

    李提摩太將他的觀點通過信件轉回到了歐洲,很快還發表到了報紙上。

    大量這樣的信息,就這樣從中國的災區,傳播到了西方世界。

    而且因爲傳教士,在西方社會都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精英,因此他們的話語權很大,他們的聲音能夠得到更大的呼應,至少有一點,大明是此時東亞大陸上唯一的負責任政府的觀點,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甚至有些認可大明在賑災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西方社會精英,還發出這樣的呼籲,那就是西方社會應該支持大明政府取代清政府,完全管理起這塊大陸,這樣對東亞這個古老社會來說,才能夠跟隨西方文明的步伐,進入文明社會。

    但可惜這些聲音,跟他們政府推行的國家利益不符,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採用。

    此時的西方政府,依然耐心的通過官方渠道,跟滿清總理衙門扯皮,他們以援助爲由,向清政府提出各種條件,可滿清寧可不要援助,也不想讓西方人滲透進入本國。於是西方各國各種答應的援助,始終落實不下來,但卻祕密支持他們的傳教士爲先導,早就深入了各地的災區。

    顯然西方政府,對救災根本就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打入大陸深處,如何從更加廣袤的滿清內地獲取利益。

    他們跟清王朝的交涉,倒是給大明的救災行動帶來了方便,大明洋務司儘管也跟西方列強一起跟總理衙門交涉,可並沒有陷入這種扯皮中,另一面直接行動,組建了鐵路公司,又通過鐵路公司不斷的建設的賑濟站,將救災行爲深入了河南和山西。

    原本這算是一種入侵行動,可是由於大明和英國倡導下,列強紛紛達成一致跟清政府交涉,希望清政府允許各國進入內地賑災,讓清政府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對大明強行修建鐵路的行動採取了默認態度。

    如果是平常時刻,清政府反倒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利用西方列強的壓力,組織大明的這種行動。

    但大明以救災爲名,在道義上,將各國拉攏到一起給滿清施壓,反倒讓自己站在了有利的地位上。列強儘管也擔心大明滲透進入滿清內陸,但他們在道義上,完全無法阻擋這種救災的行爲。而大明也對救災保持了開放態度,歡迎一些西方友人加入,尤其是傳教士這種社會地位很高的精英羣體,他們的觀感讓大明的救災行爲在西方很受認可,西方列強就更無法干涉了。

    於是西方列強不干涉,滿清政府不敢管,造成了大明自行進入滿清領土修建鐵路的行爲成了一種各方默認的現狀。

    但也不可能沒有任何阻礙,有的是仇視大明的地方官,甚至滿清權貴。所以修建鐵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阻撓,尤其是當鐵路通到濟南之後,山東保守勢力的反擊就開始了。

    偷偷拆毀鐵路,阻撓鐵路施工的情況,經常性的發生。

    對這些行爲,鐵路公司和大明政府採取了強音的應對,鐵路公司招募了大量武裝人員,而且就是從災民中招募。大明政府則進行了軍事動員,這些年的軍事改革,讓大明擁有三十萬常備新軍的情況下,還能隨時徵召三十萬後備兵員,動員令下達之後,曾經受過訓練退役的三十萬預備役緊急武裝起來,讓大明的總兵力達到了六十萬人。

    &nbs

    p;通過洋務司,對各地對大明修建鐵路採取不友好措施的地方官進行了抗議,向青島和秦皇島派去了十萬軍隊。

    在大明政治抗議和軍事威懾之下,還在不斷勸阻洋人的清政府馬上妥協了,撤了一大批最先對大明鐵路工程採取不友好態度的地方官,甚至到最後連那些出現鄉間勢力阻撓鐵路情況的地方,官員也無法保住職位。

    因此很快地方官方的敵視態度就消失或者說被壓制了,佔滿清官員比例絕大多數的明哲保身的地方官,不但自己不反對鐵路建設,而且還要防備保守士大夫勢力起來阻撓,以免讓自己丟官。

    在這種情況下,鐵路才順利的延伸進了河南和山西。

    由於滿清的配合,加上列強也表示關切,不願意招惹麻煩的大明隨即調回了在青島和秦皇島駐紮的軍隊,但鐵路公司組織的武裝人員卻沒有裁撤,這些人拿着簡單的武器,保衛着鐵路沿線的安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