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
    軍國主義、尚武精神,並非洪水猛獸,關鍵是你得在洪水前有堤壩,在猛獸前有圍欄,這樣才能束水、困獸,讓這洪水猛獸爲我所用。

    現在的大明軍隊,顯然還沒有德國,更沒有日後的日本軍隊那樣自行其是的條件。

    第一是朱敬倫威望比較高,軍人的忠臣度自然就高,可這種忠誠於個人的制度,顯然並不牢靠,日本就是例子,每一個軍人都對天皇忠心耿耿,可放在集體的層面上,軍隊就變得不可靠,變得無法服從國家的戰略利益,只憑軍官們的個人意願行事,最後在不合適的時機,將日本拖進了戰爭中。

    假如當時日本當初僅僅是吞併中國東北就罷手,同時也不跟德國結盟,等待二戰爆發,他們才擁有吞併中國的機會,至少他們有機會各佔整個東北,那樣日本的國力可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會真正擁有一個世界強國的物質基礎。

    第二是目前的軍隊權力很分散,過去最高級軍官不過直轄一個軍,一萬人。但這種小規模軍團,顯然已經無法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法國戰敗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朱敬倫接受了少壯派的軍制改革,改成了軍區制,各軍區設置一個總兵,高級軍官的權力看似增強,但總兵不能常駐一地,需要輪流調換,所以暫時還無法在某地形成根基。可這種制衡,顯然也不可能牢靠,後世很多國家,也沒有什麼軍閥化,但就是一次一次發動政變,比如巴基斯坦,總是參謀長能夠政變上臺。因爲此時的參謀長只是軍隊利益的代表而已,軍隊之所以支持他政變,只是因爲對政府不滿,軍隊想要有自己的利益。

    因此即便不讓某個軍官擁有強大的權力,可是隻有軍隊成爲一個獨立的利益體,那麼就是軍閥化,即便不是某一個人成爲軍閥本身,整隻軍隊也會成爲一個軍閥,無非是集體意志取代了個人意志而已。

    所以要讓一隻軍隊穩定,除了通過時間培養成某種傳統和文化,最後形成思想之外,還需要具體的措施進行制衡。

    古代中國是將軍權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因爲皇帝在理論上,是最不可能賣國的那個人,因爲整個國家就是皇帝的。皇帝則通過嚴格規定,製作兵符,沒有兵符任何人都不能調動軍隊,來對軍隊進行控制。可歷史上一次次叛亂證明,這種方式並不是那麼牢靠。

    西方國家,則是培養軍官忠誠於國王、國家和上帝的道德文化,英國士兵衝鋒陷陣的時候總是喊着爲了女王的榮耀之類的口號,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則是培養了一隻對國家忠誠度極高的容克軍官階層,自稱是國家的第一公僕,效忠國家就是效忠國王,俄國彼得大帝之前,軍官們總是以效忠沙皇,以爲沙皇爭取榮耀爲作戰目標,彼得大帝讓他們改爲爲了國家的榮譽。

    但日本的例子證明,這些並不能完美的套用,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套用在東方國家身上,是會出事的,哪怕是日本這樣軍人擁有高忠誠度,具有強烈的國家主義思想的軍隊,也無法完全服從於國家利益。

    中國更不用說了,民國時代效仿日本德國建立的那一套軍事教育體系,除了培養軍閥,就沒爲國家培養出一隻理性的精英階層。

    要說中國控制軍隊效果好的時代,應該算是宋朝之後了,那是通過極度的重文輕武,讓文官集團徹底壓制住武將集團,明朝更是這樣,武將沒有任何榮譽感,後期高級武將見了低級文官甚至都要磕頭,宋明是控制住了軍隊這頭猛虎,但猛虎的爪牙也隨之被拔掉了,宋代之後再也見不到漢唐的尚武精神,遭遇外敵顯得越來越弱。

    顯然宋明這一套重文輕武式的以文御武並不合適。

    讓軍隊保持強烈的尚武精神有可能失控,過度壓制軍隊,卻又有可能讓軍隊失去戰鬥力,這真的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如何既能讓軍隊、軍人、軍官保持高度的尚武精神,又不至於讓軍隊太過自我從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要說完美解決的國家,還真的是數不出來。

    現代國家中第一個霸主國英國,是通過維持極小規模的陸軍,而且還基本上由榮譽感強烈的貴族充任軍官,得以保證國內穩定,主要依靠強大的海軍來維持霸權,海軍又是一個沒有條件造反的軍種。

    美國的很多制度,尤其是思想其實都是繼承自英國人,二戰之前,美國幾乎沒有常備兵

    ,獨立戰爭之後,大家選舉華盛頓當總統,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軍。可當二戰後,美國成爲新的世界霸主,並不得已維持了一隻強大的軍事力量之後,美國就有些變味了,開始變得好戰,而且動輒爆出軍隊跟某些利益集團勾結的傳聞。

    以美國那種成熟的權力制衡制度,都不能完美的控制軍隊。其他國家想要避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能把軍隊控制到美國那種程度,既能軍隊的強大戰鬥力,政府基本上還能控制住軍隊的行動,其實就已經相當成功了。

    可美國人是用了幾百年的小軍隊,甚至不設常備軍,各州只招募民兵的形式,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傳統,大明要立刻就能建立這種制度,顯然是不可能的。

    朱敬倫思考了很久,他很清楚,要讓軍隊保持穩定,光靠培養軍官的忠君思想或者愛國主義是不夠的,日本軍隊足夠忠君愛國了,但卻將整個國家都拖垮了。朱敬倫也相信,文鳶這批少壯派軍官,對自己絕對是忠誠的,都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這一點他還是很瞭解的。

    日本軍隊之所以將國家最後拖入深淵,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文官政府不尊重,他們獨立的,只服從於天皇,因此沒有必要尊重文官政府。他們的愛國,理論上是不會做出對國家不利的事情來,可問題是軍隊的性質決定軍人的思維模式崇尚武力,但很多問題不是武力能夠解決的,越是用強有可能越適得其反。而且軍人的判斷力,顯然沒有混跡官場的那羣老狐狸精準,因此軍人對國家事務做的決定,更容易失誤。

    所以軍隊的愛國熱情需要保持,忠君思想這種被批評落伍的封建思想,只要有用,也值得提倡。但不能讓軍隊決定國家事務,除非軍官的判斷力能跟老道的政客相當,那麼就需要培養軍官的政治水平,可這樣一來,又把軍官變成了官場的老油條,朱敬倫覺得,軍隊還是單純一些,如果讓政壇的老油條去玩軍隊,最後只會把軍隊玩壞掉,就像宋明的文人掌軍一樣,最後等於是拔掉了猛虎的爪牙。

    朱敬倫思慮了很長時間,才決定採取兩個步驟,第一是加一條軍人不得干政的軍規,禁止軍隊的期刊和報紙上談論政治,軍人的刊物上,只需要刊登純粹的軍事內容即可;第二,他開始增加文官政府對軍隊的控制力。

    以文御武是必須的,美國的國防部長肯定是文官,哪怕有過軍隊背景的,一旦要加入政府,那也必須先去掉軍職,國防部長必須是一個穿西裝,而不是穿軍裝的人。日本軍人最後之所以自行其是,是從一開始文官政府就缺乏對軍隊的制衡的缺陷造成的。

    如果政府的政策,能夠得到軍隊的支持,那麼政府就穩定,否則就混亂。哪怕政府和軍隊,都是在爲國家利益考慮,可一旦軍隊覺得政府做的不對,軍隊立馬就造政府的反。

    朱敬倫以前考慮到穩定,所以始終牢牢抓住軍隊的大權,現在國家已經相當穩定,而且國勢蒸蒸日上,目前雖然有些財政困難,但國民經濟也好,國家政治也罷,都表現的相對穩定,在這時候,是該向政府移交軍權了。

    移交的目的,不是說以後讓首相成爲國家元首,依然是爲了穩定,爲了解決軍隊有獨立於政府,慢慢形成自己的利益的機會,是爲了防止軍隊成爲一個政府無法控制的特殊力量,保持政府對國家的控制力,就是維持穩定。

    至於朱敬倫會不會大權旁落,至少以目前的樣子,陳芝廷這些文官根本就不習慣皇帝不管事,軍隊雖然交到了文官手裏,可文官自己都喜歡做聽話的臣子的時候,等於是將權力從自己的左手交到右手,過去兩手各抓一灘是爲了穩定,現在將兩手合併更是爲了穩定,爲了兩手不打架。

    退一步講,即便朱敬倫大權旁落,大明皇帝變成了向西方國家君主那樣的沒什麼實權的國家象徵,那也沒什麼不好,這也是現代國家的趨勢,不管是英國還是日本,都難逃這個規律。

    事實上,朱敬倫其實覺得,像英國王室那樣,不是用權力,而是用威望來維持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其實也挺好,只要能長期保持住穩定,至於政府形態,國家制度是什麼樣的,並不重要。

    於是朱敬倫開始推動將總參謀部劃歸兵部,而不再是自己直轄,將軍官的任免權,移交給吏部,而不再親自管理,再加上之前已經劃歸兵部審計的軍隊撥款等權力,文官政府對軍隊的制衡能力大大加強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