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
    明軍去年一年都按兵不動,既沒有用兵的地方,也是自己在埋頭調整。

    給文鳶等高級將領做了做思想工作,也沒什麼說不通的,他們不是崇尚西方制度嗎,西方國家的軍隊哪國是直接歸皇帝管的,所以他們的心裏障礙還是在利益方面,主要是不想受制於文官政府,但英國是這樣,法國是這樣,德國軍隊也是總參謀部權限最大,朱敬倫恩威並施他不接受也不行。

    軍隊的爪牙是不是剪斷了目前還不好說,但至少已經給他們套上了一個籠頭,讓他們不至於跟文官政府擰着來,否則預算也沒有,後勤補給也沒有,甚至文官政府還能夠決定不配合軍官的升遷,軍隊算是統一進政府裏了。

    因此太平天國的局勢變化,現在兵部就有了絕對的發言權,去年總參謀部就給他們做過計劃,一旦太平天國局勢惡化,大明的目標是至少分割太平天國一個省的國土,最現實的當然是浙江,從福建北上就能攻取浙江,跟大明國土是連爲一體的。得到蘇南地區也不算壞,跟江西同樣能夠連成一體。當然最完美的是,全部都得到,這樣大明就掌控了長江下游地區的整個江南地區。

    如果只需要分割一省,大明基本上什麼都不需要做,靜待湘軍將太平軍主力殲滅,然後明軍北上摘桃子,如果兩省都想要,明軍得做好等太平軍失敗後,然後調集兵力跟湘軍進行決戰,爭奪江南。

    但如果想要全圖兩省,不知道要等多長時間,誰也不清楚湘軍在江南會跟太平軍糾纏多久,這兩個死對頭已經纏鬥了二十多年,誰也不敢肯定是不是會繼續纏鬥下去。軍事計劃中,估計到了這種持久戰的情況,那麼明軍可以選擇先攻佔太平軍的浙江,在打江蘇,弄不好最後明軍要先打太平軍,再跟湘軍打一場。

    現在的明軍已經不怕開戰了,全體上下別說打江南了,就是打北亰都不覺得有難度,北伐中原的呼聲就沒停止過。

    但列強會那麼容易就讓大明一統全國嗎,別說一統全國,恐怕是江南地區,他們都不能接受被明軍全部佔據。

    另外朱敬倫也看到了,此時一統全國,對大明來說,不是利好,很可能是利空,一個救災就讓大明有些挺不過來,整個國民經濟大受影響,統一了全國,就背上了幾億教育程度低下的民衆,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的包袱,不是背得起背不起的問題,而是在大明工業化正在發展的時候,背上這個包袱的機會成本太大。

    朱敬倫很早的戰略就是,以東南沿海地區,最容易發展經濟的省份爲根基,儘快完成工業化,才能積攢出一統全國的實力,近二十年過去了,大明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只是世界二流,放在歐洲大概能夠意大利這種窮光蛋帝國主義比一比,只比希臘等東南歐國家強一些,跟英法德等先進國家差距很大。

    另一個顧慮就是,現在就發動北伐,正在經歷災荒的老百姓還得死多少中國民族的元氣還得損失多少

    跟湘軍爭江南是一定要的,這裏顯然附和大明優先以容易發展經濟的地區爲根基的戰略觀念,但要一口吞掉江蘇和浙江兩地,不管會不會引起列強幹涉,光是一個可能讓這個地區陷入持續不斷的拉鋸戰一條,朱敬倫就不能接受。

    江南毫無疑問是中國的精華區域,經過太平軍跟清軍多年的拉鋸,損失人口達到七成,雖然很多是逃走了,但死亡的恐怕也有一半。這是精華地區,不只是經濟,文化上也是,因此江南動亂造成的中國精英流失難以估量。

    因此朱敬倫在聽取兵部的彙報之後,告訴他們不要以爭地爲目的,哪怕一個省都不佔,只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這一地區的穩定就值得做,因此不要以爭地爲目標制定計劃,而要以最短恢復地區和平爲目標進行計劃。

    根據修訂的計劃於是變成了,一旦湘軍對太平軍取得決定性優勢,大明立刻介入,在湘軍消滅太平軍之前,攻取對方防禦薄弱的浙江,然後再跟清軍坐下來談談分割領土的問題。

    可不等大明找清軍談,曾國藩反倒是給朱敬倫寫了一封信,在大明待過多年的曾國藩,對朱敬倫的性格有一定的瞭解,雖然有時候覺得朱敬倫有些沽名釣譽,但是他相信朱敬倫心裏是抱着施仁政的思想的。

    於是曾國藩在信中跟朱敬倫講仁義大道,評論自從拜上帝邪教倡亂以來,江南久經戰亂,百姓十不餘一,大明也是禮儀之邦,不該與這些孽障爲伍。曾國藩還直言不諱的表示,或許將來明清會爭天下,但那也爭的也是一個有仁義道德有忠孝禮儀的天下,而不是一個仁義充塞,率獸食人,甚至人相食的天下。所以他建議跟明軍聯合滅髮匪太平軍,曾國藩表示大清很願意跟大明在江南劃僵而治,永爲友邦。

    朱敬倫很想陰曾國藩一把,比如把這封私信公開,這可是與他國妄議劃分疆土啊,曾國藩的名聲恐怕又會臭了,不知道這個老夫子還能不能經得起這一次打擊,更陰的是,曾國藩可以回一封信,表示如果是跟曾氏劃分疆土,大明非常願意,如果是跟滿清劃分疆土,大明

    絕不答應,恐怕這封回信發出去,會徹底毀了曾國藩的。

    但曾國藩怎麼可能想不到這些,他敢於冒風險給朱敬倫寫信,那是把朱敬倫看作一個仁人君子,朱敬倫如果陰他一把的話,就顯得太下作了。

    不過朱敬倫真的給曾國藩回了一封信,沒有談劃分疆土的問題,而是表示希望湘軍在作戰過程中,能夠少造誅戮之事,以全人命爲上。

    曾國藩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就是他屠殺的行爲,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怎麼會做出那麼令人髮指的事情呢,安慶大屠殺很能說明問題。

    湘軍進城後,俘虜了上萬人,曾國藩讓全部都殺掉,曾國荃反倒是不忍心。曾國藩去信安撫他的弟弟說,“既然出來帶兵,就應該以殺賊爲志向,何必以多殺爲悔此賊擄人殺人之多,流毒南方。所稱的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就算周王孔聖生在今天,也絕沒有不力謀誅滅的道理既然下決心誅滅,絕沒有以多殺爲悔之理”

    曾國藩的回覆表達的是他的態度,那就是對太平軍信仰上的不認同。以事實判斷,安慶的太平軍已經被包圍了兩年後才戰敗,這顯然是鐵桿的長毛,是不可能拉攏過來的,所以還是殺掉的好。

    還有一種說法是,曾國藩當時帶兵十年,多次感嘆不願讓後人再帶兵,那他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徹底,也就是不能留後患,所以才斬草除根。

    無論以何種方式判斷,一旦曾國藩攻佔天京,那裏的太平軍和家屬恐怕不會有好下場,要麼全部戰死,要麼全部被屠殺。這也是爲什麼太平軍跟清軍的作戰十分勇敢的原因,因爲他們知道沒有活路。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