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
    可柏貴的見識是看不懂這些的,而且就算懂外交,他們也猜不到這裏去,因爲清廷上下絕對不會認爲大明有這麼好心。

    他們哪裏想得到,朱敬倫不但是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甚至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綜合看待這些問題的。大明守在雲南,可以阻擋洋人滲透,守住這裏的利益,不但爲民族保住了利益,而且爲大明商人爭到了利益。

    外人多一分,自己人就少一分,朱敬倫以及受朱敬倫影響的大明高官,現在都把那些不在大明統治區的其他中國人同樣看作自己的子民,所以他們能夠理解大明替滿清守利益的一些做法,比如在青島、大連提前搶佔口岸和搶修鐵路的事情。

    但是柏貴不理解,他真的認爲可能這的確是朱敬倫的好意,看來因爲背叛了自己,背叛了大清,朱敬倫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愧意的。

    知道再也沒有談下去的必要了,對方不要錢,只要地,換了大清也一樣,哪裏有賣國土換錢的道理,想要對方佔領的土地,那就必須同樣拿土地來換。

    於是柏貴直接表態:“此事幹系重大,本官不能做主,待回稟了太后老佛爺和皇上後,在給貴國答覆。”

    說完拱拱手就告辭了。

    曾國藩就是一頭豪豬,就只知道往前拱,既然確定了方向,他的執行力驚人,他纔不管朝廷跟大明談判的結果,不管談成什麼樣子,他都要往天京方向走,他要去佔領哪裏,他要去親手滅掉這些破壞人倫的匪徒。

    當年他就是這樣,洋人打廣東他不動,洋人打北亰他都不動,現在大明攻略寧國府一帶,只要不礙着他向天京進攻的道路,他同樣可以不管。

    於是他繼續帶兵往前拱,大勝關前三次大戰,太平軍三戰三敗,大勝關不足爲持,巨炮轟鳴之下幾變齏粉,況且還有洋人水師繞到其後,斷了太平軍的退路,讓這場勝利,變成了一場大勝。

    湘軍在八月正面攻破大勝關,四萬多太平軍殘兵退往天京,卻被湘軍水師攜帶湘軍精銳健卒攔截,在雙閘構建營壘,截住大勝關潰兵,在大勝關和南京外城鳳台門之間,楔進去了一顆釘子。

    就好像重複過多次的情況一樣,太平軍多次出城救援,但湘軍死戰不退,湘軍的營壘,在太平軍的面前還是那麼的堅不可摧。最後三萬潰兵眼睜睜被湘軍兩面夾擊殲滅在長江邊,而下一步湘軍將直面天京之敵,他們對面要地,就是雨花臺,又一次天京之戰開始了。

    隨着湘軍再次將攻擊的利刃對準天京城,已經攻佔了浙江和皖南大多數地方的明軍,也進行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也許跟太平軍的作戰,在戰術上沒有多少難度,但卻是一次很好的實戰機會,在低烈度的戰爭那也是戰爭,比任何演習和訓練都要來的真實。

    攻佔寧國府後的明軍,大有一種剎不住閘的架勢,從天京西南方進入了江寧府地界,守城兵力被抽調一空的溧水縣開城投降。李秀成派來增援的一隻偏師倒是跟明軍在溧水附近進行了一次野戰,結果不敵退走。鎮江府則發生了混戰,汪海洋部不算精銳,但是紀律性差,反而連整齊劃一的投降都做不到,或者說各自爲政太過嚴重,有的要降,有的要戰,因此有投降的,可是不降的也不少。還有假投降的,總之明軍費了好大一番力氣,纔拿下了主要的城池,鄉下的散兵遊勇一時間無暇顧及。

    從江西出發的陳濟世部從陸地進兵的界限就到了這裏,他收到了兵部停止前進的命令,接下來的蘇錫常地區,明軍要從水路進攻。

    蘇錫常地區在這個時代,也是江蘇最好的地方,尤其是蘇州,那更是重中之重,李秀成的長子在上海縣守衛,守衛蘇州的則是他的次子。

    攻打上海的主要是大明海軍,海軍北上,調集了二十餘艘鐵甲艦,都是噸位比較小的內河戰艦,最大噸位也只有一千多噸,因爲太平軍水師多次被清軍重創後,已經失去戰鬥力,也是因爲吸取太平軍水師的經驗教訓才只派了這些小船來。

    太平軍水師中的主力,是十艘5000噸級的鐵甲艦,這樣的鐵甲艦無論如何都不適合作爲內河戰艦來用,但是當年太平軍堅持要大炮鉅艦,他們主要看重了大明的仿克虜伯大炮,小船根本就架不起這種巨炮,至於軍艦大小,只要能開進長江,抵達南京,太平軍要求越大越好。

    歷史上,曾有萬噸級的美國遊輪抵達武漢的記錄,後來修了南京長江大橋後,豐水期能通過的船隻只有三千噸,因此上游的重慶等省市總提出要炸掉大橋,而南京不同意,因爲有大橋卡着,萬噸以上的國際遠洋輪船就得在南京停泊,有助於南京發展轉運業務。

    現在

    的長江航道,雖然沒有經過後世那麼正規的疏通,但同樣也沒有後世淤積的那麼嚴重,所以萬噸級巨輪駛往武漢應該也沒問題,能駛往武漢沒道理到不了南京。所以五千噸級的鐵甲艦是能夠到達天京的,但問題是,這條航道可以讓鉅艦通行,可沒有條件讓鉅艦在這裏翻江倒海。

    所以就存在一個掉頭不靈活的缺陷,之前清軍水師跟太平軍水師的技術差距太大,太平軍是怎麼打怎麼有,這個不靈活的弊端就被遮掩住了。

    但現在不一樣了,前不久清軍水師在天京以西接連重創太平軍的鐵甲艦,大明一開始很納悶清軍是怎麼做到的,後來瞭解到清軍悄無聲息的購買了一隻數量衆多的鐵甲艦,而且是洋人操控。但這時候海軍還是很納悶,即便是英軍親自出馬,也不可能用幾百噸的鐵船,擊沉鐵甲艦啊。

    廢了一番力氣他們纔打探到,原來英軍也是吸取了教訓,幾年前他們出於威懾目的,將引以爲傲的鐵甲艦派到了黃浦江,可是調轉不便,甚至掉頭還得用拖船,結果沒有威懾住太平軍,這羣二愣子真的敢打英國軍艦,用仿克虜伯大炮將勇士號鐵甲艦擊傷在黃浦江。

    這次英國人利用了這個弱點,反過來利用太平軍的調轉不便,將太平間艦隊重創。而他們使用的武器,是一種新式武器,白頭魚雷

    當太平軍水師習慣性的壓制湘軍水師轟擊的時候,以清軍身份參戰的英國水兵,架勢魚雷艇接近這些鉅艦,近距離釋放了魚類,將多艘鐵甲艦送入了江底,如果是在大海上作戰,這些魚雷艇未必有機會靠近,即便靠近了也不一定打的中,因爲軍艦可是會規避的,但在長江上,太平軍的鉅艦沒有規避的習慣,也不知道對方的底細,結果在他們並不知道的武器,魚雷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吸取了太平軍水師和清軍僱傭的英國艦隊的戰況後,大明海軍立刻做出調整,派出千噸以下的內核艦隊趕赴上海。

    用這些小船也足以掌握江口一帶的制江權了,掌握了制江權,就有機會從容的運兵,在上海租界聚集的明軍越來越多,最後達到了五萬人,這時候已經對上海縣的李榮椿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李榮椿在上海只有一萬人。

    朱敬倫給軍隊下了命令,希望儘可能的迫降李榮椿,因爲朱敬倫覺得能活捉李秀成的長子意義更大。

    所以上海的明軍之前一直在跟李榮椿談判,希望李榮椿能夠投降,告訴李榮椿太平天國大勢已去,投降的話,大明會保護他,讓他回原籍,廣西藤縣安居。但李榮椿始終不答應,也不是狠話,就是拖着,顯然是在拖延時間。

    明軍沒那麼多耐心,李榮椿的主力集中在上海縣跟租界的明軍對峙,明軍乾脆分兵抄襲周邊各縣,松江府各縣也算繁華之地,但跟應天府一樣,兵力都抽調到了上海縣,儘管守衛這裏的大都是李秀成的嫡系,作戰意志較爲堅決,讓明軍每一座縣城都要爭奪,但進展還算順利,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掃清了上海周邊的障礙,而其他地方根本沒有援兵可派。

    之所以緊鄰的蘇州無兵可派,因爲攻佔了整個浙江的鄧世才手筆很大,分別從嘉興府、湖州府,以及從太湖經水路,三路進發,同時向蘇州、常州兩府展開了進攻。水路進發的第一路軍,直接攻佔了無錫,切斷了蘇常兩府之間的聯繫。

    另外兩路大軍經過一番苦戰後,攻取了大部分地區,蘇州之戰,守蘇州的李榮發守了十天之後,突圍而出,得知上海還沒有陷落,打算突圍到上海,打破明軍包圍,跟上海的哥哥匯合。

    可是到了崑山,就再次被明軍追上,再次被包圍。

    又堅持了十天,這次李榮發沒能突圍,反而被手下出賣,綁了他嚮明軍投降。

    明軍很有氣度,鄧世才很有禮貌的接見了李榮發,沒有將他當俘虜對待,給他吃了一頓好的,瞭解了他的打算之後,派人將他完好無損的送到了上海,跟他的哥哥團聚。

    這一招也很狠辣,是攻心之計,上海已經被包圍,把李榮發送進去,只能起到向李榮椿證明明軍形象的作用,讓李榮椿相信投降明軍不會受到傷害。至於他們不肯投降的話,上海就被包圍着,他們是不可能守一輩子的。

    李榮椿兄弟就這樣等於被關在了上海這座監獄,而他們的父親,忠王李秀成,此時卻被包圍在了天京,不但太平天國危急了,他們李家的命運,似乎也跟這個國家的命運一樣,到了窮途末路了。

    此時在廣州,滿清代表和大明政府終於在雲南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可是在另一個地方,卻又產生了新的分歧,大明希望在歸還江南之後,能夠得到上海的統治權,可是滿清堅決不能同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