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
    日本這幾年的變化速度驚人,日本人以直接拋棄舊包袱,輕裝上陣的速度飛速追趕,朱敬倫倒不擔心有朝一日被日本人超越,因爲大明不但佔得了先機,而且各種客觀條件,物質條件,比日本強了太多,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到最後還能被日本人超越的話,那朱敬倫的變革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敬倫心裏並不擔心日本能給大明造成威脅,朱敬倫的心很大,從來沒把眼光放在東亞這一畝三分地上,他的目光始終看着的是整個世界,他要帶領中國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競爭,要帶領中國在世界上爭得一席之地,最好是能夠站到霸主的位置上,所以他不想看到日本成爲大明前進道路上的一個絆腳石,在大明爭取國際地位的時候幫洋人拖大明的後腿。

    所以只要能有機會遏制一下日本,他一定不會錯過,必要的時候他覺得赤膊上陣,直接暴揍日本人一頓也是好的,眼下就是一個機會,日本人完全不顧國際法,擅自吞併了琉球

    不帶民族感情來進行的描述的話,琉球在明清時期的國際地位,是既從屬於中國,又從屬於日本的,這是一個小國尷尬的現狀:在夾縫中生存。

    但如果問琉球人更喜歡哪國,他們毫無疑問會選擇中國,因爲中國的天下觀外交,或者叫宗藩體系外交,根本就不是以利益爲出發點的。

    這種外交的特點,有一部分是出自安全考慮,比如對北方蒙古的外交,只要遊牧民族不鬧事,就給一些好處;但大多數還是出於天潮上國的所謂面子外交,講究的是一個薄來厚往,對方給進貢一丁點土特產,天草上國有了面子,就賞賜大量的真金白銀綾羅綢緞。算是儒家對春秋戰國之前的禮樂文化的一種形式上的模仿和眷戀吧。

    西方人在論述宗藩體系的時候,有時候也將這種體系,歸類爲一種官方貿易關係,而這種貿易,顯然是佔了面子便宜的天草上國喫虧賺吆喝,藩屬國得實惠。

    日本對待琉球,則更像是西方國家,或者遊牧民族對待歸順的國家和民族的那種做法,那就是求實利,強迫對方上貢大量財富。

    琉球同時向兩國納貢,因爲中國和日本對待琉球的不同態度,傻子都知道琉球王國更喜歡那個國家。但在歸屬問題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國家自己能夠說了算的。

    那麼琉球歸屬哪國,在法理上來分析的話,還真的不太好說。

    中國由於有漫長的歷史,因此往往談到領土,希望採用歷史來說話,可在歷史上,琉球跟日本的淵源還真的就比跟中國要近一些。

    這是由琉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從地緣上看,琉球在日本本土和中國的臺灣之間,猶如一條鎖鏈一樣,將臺灣島和日本列島鏈接在一起。所以文化上肯定受這兩地影響,可是中國政權是一個從北向南不斷擴張形成的,歷史上南方長期是邊緣地帶,因此琉球跟日本在古代的交往更密切一些。

    人種上,琉球的先民跟日本的薩摩的先民基本上是一個起源,其中最大的一支是位於日本南九州的熊襲部落,這個部落與後來一統日本的大和部落在爭奪日本的過程中失敗,纔有了後來的日本。

    因此日本人跟琉球人在人種上的關係顯然更加親密,都是日本古代土著繩文人、彌生人跟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混合形成的。

    7世紀左右,日本的平安時代,也就是中國唐朝的時候,日本成書的日本書記就記載了琉球羣島上的琉球援助人,稱“多禰人、掖玖人、阿麻彌人賜祿各有差”,也就是那時候日本已經跟琉球羣島上的勢力建立了關係。

    中國也是在唐朝時代,纔開始對琉球地區有了較深的認識,但當時還以爲這個地方是日本的土地,鑑真東渡的時候,到了琉球就認爲是到了日本。

    如果按照這種勢頭髮展,日本人如果能以一個海洋國家的發展方式進行擴展,琉球也就沒中國什麼事了,可是自從在朝鮮跟唐朝打了一仗之後,日本深深感到了跟大唐的差距,結果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國,掀開了大化改新的序幕,從此日本進入了長達一千多年的“唐化時代”,一直到明治維新,日本歷史都處於唐化時代。

    所謂的唐化也就是漢化,不斷的吸收漢文化,引入中國的各種制度和世界觀,結果就是,日本這樣的島國民族,生生的被漢文化扭轉成了一個農耕民族,附帶的效應就是,日本在海洋上的擴張停止了。

    而琉球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不斷吸收來自中國大陸的先進文化,從部落時代進入了國家時代,最終在明朝建立之後,形成了三個國家,中山、南山和北山,明初朱元璋分別給三個國家進行了冊封。

    正是由於朱元璋的冊封,才正式建立了琉球地區跟中國大陸的關係,後來中山王兼併了南山和北山兩個國家,這才形成了近代的琉球王國。此時的琉球,是沒什麼爭議的獨立國家,在法理上接受了明朝建立的宗藩制度,成爲大明名義上的番國。日本卻在琉球國家形態發展時期,陷入了混亂的戰國時代。等最後日本國內太平,已經是德川幕府建立後的事情了。

    德川幕府建立後,很快就又恢復了日本對琉球的控制,此時的明朝卻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境地,東北女真勢力崛起,西北農民起義不斷,已經無法顧及到琉球了。

    但是德川家康是一個很謹慎的人,他吸取了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最終在明朝的打擊下喪失政權的教訓,儘可能不觸怒中國大陸,所以

    他不是直接吞併琉球,而是派鄰近琉球王國的鹿兒島薩摩藩島津家九率領三千士兵入侵琉球,俘虜琉球王,最後派兵監督琉球內政達四十五年。

    後來滿清建立,繼承了明朝的宗藩制度,再次對琉球國王進行冊封,日本德川幕府也不想得罪滿清,繼續允許琉球向滿清朝貢,這就形成了琉球近代的政治現狀,分別向日本和中國納貢臣服。

    論實際的控制力上,日本對琉球的控制顯然更有力。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日本對琉球的控制,學習的也基本上是中國那一套,也是從春秋戰國事情的周天子和諸侯關係誕生出來的宗藩體系,稱臣納貢而已,琉球還能以一個國家的形態繼續跟國際社會保持關係。

    西方列強進入東亞之後,英美法俄等國都先後跟琉球簽訂過通商協議,因此在國際上,琉球可以說還是一個獨立國家。因爲這個事實,朱敬倫覺得非常有手腳能做。

    日本上次侵犯臺灣,打的藉口是臺灣土著殺害了琉球人,日本人高喊殺琉球人就是殺日本人,目的則是通過侵犯臺灣保護琉球,或者說是通過對臺灣的行動,得到對琉球實質性的控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