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
    向德宏代表琉球王,帶着豐厚的禮物,率領上百名琉球官員,跪在大明皇宮之前。

    可大明皇帝就是不接見他們,因爲皇帝表示,不想再像過去那樣,讓大明以高過琉球的地位來確立兩國關係,兩國之間的關係已經很明確了,就是以國際條約保證的,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向德宏在借兵復國之後,在琉球已經是一個傳奇人物了,將來即便是中日朝越的史書,恐怕也都少不了他一篇傳記,單論故事性,是可比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謀士了,至於裏面的各國政治圖謀,小說家是不會感興趣的。

    這種傳奇人物,更是要維護自己的傳奇之名,他是力主琉球王轉向大明稱臣的首倡者,可是琉球傳遞國書向大明稱臣之後,大明竟然拒絕接受,認爲兩國關係應該平等相待,不需要劃分個高低貴賤。

    向德宏偏執的認爲,琉球就應該謹遵禮儀,此乃琉球存續之道。過去五百年,琉球夾在中國和日本之間,若不是年年向兩國納貢稱臣,會苟延殘喘至今日嗎。日本不義,發無理之兵,滅亡琉球社稷,是大明仗義借兵,幫琉球復國,如此仁義之國,又對琉球有存亡繼絕之大恩,若琉球有恩不報,失了大義,還能存續嗎

    從這些話來看,雖然借用的是玄而又玄的禮儀來說事,但誰有敢說這不是小國的立身之道,後來的芬蘭等小國,不也是夾在美蘇兩大勢力之間,依靠與大國親近來保存自己嗎。

    琉球很清楚,他們靠自己早就活不下去了,所以現在繼承舊有的慣例,向一個最強國稱臣納貢,纔有可能繼續存在下去,而大明明顯要強於其他國家,至於禮儀上的障礙,向德宏也解釋了過去,他認爲琉球國先亡後復,已不是過去之琉球,況且琉球也不打算斷絕跟滿清的關係,過去他們可以在明日、清日之間兩屬,現在也可以在明清之間兩屬,這不是不義,而是大義,滿清對琉球有兩百年庇佑之恩,大明則有存亡繼絕之恩,琉球向兩國同時朝貢,那是不忘恩負義,而不是首鼠兩端。

    至於日本,向德宏力主,送了日本一封絕日本書,好像古代之絕秦書一樣,歷數日本之無信無義行徑,說琉球侍奉日本,如兒子侍奉父親,日本卻屢加侵凌,以大欺小,最後竟要滅琉球之社稷,琉球於日本,無一絲之不敬,日本於琉球無半點之恩惠,琉球不願與這樣的無信無義且殘暴不仁之國來往。

    琉球王本不想惹事,好容易復國了,踏踏實實過小日子不好嗎,奈何向德宏威望太高,琉球王都壓不住,且有一大羣從福健返國的福健籍官員發聲,只能迎合,給日本送去了絕交書。在日本惹起了不小的風波,許多浪人和民間憤青再次叫嚷要開戰,還有切腹明志的。

    絕交日本之後,就是向大明稱臣,這一點琉球王完全贊同,因爲琉球確實需要一個比滿清靠譜點的靠山,但是大明自己不同意,不但沒有答應,反而陸續從琉球撤軍,把擔心日本報復的琉球王嚇的夠嗆,絲毫不比後世美國要從韓國撤軍,讓韓國人恐慌少。

    大明國不受之後,向德宏於是組織了龐大的外交使團,來到大明拜會皇帝,可是皇帝都不敢見他們,於是他們就在皇宮門前跪着,已經十多天了。

    大明洋務司天天派官員陪着勸說,軍隊在旁邊維持治安,將老百姓隔離開來。

    報紙記者們,則天天聚在這裏,不斷的給穿着一身傳承久遠的古裝拍照,然後天天發回報社也能混個彩頭。他們的到來,倒是讓報紙的銷量見長,讓大明的老百姓多了一點飯後的談資。

    又過了十來天,當他們足足跪了一個月之後,朱敬倫才勉爲其難的接見了向德宏。

    向德宏極爲恭謹,三跪九叩一切禮數一應俱全,朱敬倫等他弄完了這些,才讓人賜座,這老傢伙還不坐,說天子跟前哪裏有他的座位,就跪在地上聽令。

    朱敬倫讓人找了張毯子,自己也坐到地上,就跟他苦口婆心的講道理。告訴他,時代變了,上國下國那一套過時了,如今講究的是國與國之間平等相待。

    向德宏說,夷人那一套典章制度,對琉球沒有半分好處,不能保琉球社稷,日本正是學了夷人的典章,纔想要滅琉球,琉球絕不敢學這種無信無義的典章,必定謹守臣節,以人臣之禮侍奉大明。

    琉球向不向大明稱臣不要緊,關鍵是越南人很難接受繼續供奉一箇中原國家爲宗主國,琉球就是給越南樹起的旗子,是引越南

    入甕的,如果剛剛幫琉球復國,轉眼將琉球吞併了,這隻會讓現在的越南,將來的朝鮮越跑越遠。

    所以朱敬倫是真的沒打算讓琉球國稱臣,可沒想到琉球國的態度這麼堅決。

    接見向德宏,那肯定是朱敬倫已經想好了對策,於是他提出新的建議。

    “你看,貴我兩國結成兄弟之國可好如古之宋遼,年年禮尚往來,相互以禮相待。”

    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算是中國古代國家關係之間的一個典範了,當然宋朝看起來是吃了一點小虧,年年給人送錢,可那點錢對宋人不算什麼,也沒折了面子,因爲互相是以兄弟相稱的。

    盟約之後上百年間,兩國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爲沾涕”。

    這種能夠保持上百年的和平條約,在西方歷史上是看不到的,所以西方人的外交講求的是眼前的利益。

    可向德宏還是不同意,認爲琉球跟大明,不能與宋遼相比,宋遼皆是大國,且之間並不恩義,琉球是小國,且受大明之恩深厚,不敢有非分之想,存於理不合之念,只想一心一意侍奉大國,求存琉球社稷於世而已。

    根本說不通,但沒關係,因爲朱敬倫說過了,是琉球人死活不聽。

    於是被逼無奈之下,只能讓洋務司接受琉球稱臣之禮,約定每年元宵琉球入貢,每年中秋大明回禮,如此禮尚往來。

    至於其他關係,大明洋務司立刻公開宣佈對琉球政策,第一不許大明屬民欺壓琉球人,琉球人在大明視作國人對待,兩國貿易往來,皆以條約爲準。

    在事實上將琉球當作一個獨立國家看待,只多了一些朝貢和惠賜的額外程序而已。

    同時不再琉球駐軍,算是履行對日本的承諾,不干涉琉球的內政,一切由琉球自主。

    而且朱敬倫希望跟琉球結成兄弟之國的消息,也通過各種渠道傳了出去,是琉球堅持以臣禮侍奉大明,大明絕無半點強迫。

    這樣的優待,不怕將來越南人不心動,一旦被法國欺負的受不了,肯定會想辦法來投靠大明的,大明就只需要找一個合適的實際,比如中法戰爭那樣的局面,將法國勢力從越南驅逐出去,這樣就將勢力範圍向南擴張到南洋了。

    只要驅逐了法國勢力,那麼近在咫尺的菲律賓也就唾手可得,沒有了法國的保護,同爲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可守不住菲律賓,況且菲律賓至今沒有同意大明在馬尼拉派駐領事館,不同意大明勞務公司在菲律賓買地墾殖,如果不是有法國勢力保護,大明早就該開始尋求機會將西班牙趕出菲律賓了。

    這個過程中,英國的態度就很重要了,大明向南洋擴張,英國人不可能坐視不理。肯定會加以阻撓,或者開始構築遏制大明的外交網。最後在以英國海軍相威脅,他們也就這個常規套路,百試百靈不會改的。

    大明一要拉攏英國,二也要有抗衡英國的本錢,長遠來看,大明的崛起,肯定是對政治地緣的一次巨大沖擊,而英國作爲國際秩序的建立者、維護者和既得利益者,自然是要遏制大明的。

    所以擴軍備戰一刻都不能停步。

    擴軍備戰的基礎,則是經濟實力,而這兩年恰好大明經濟開始了強勁增長的勢頭。

    前年開始,大明隨着國際經濟復甦,經濟開始恢復快速增長,建立新工業的熱潮開始興起,帶來了大明建國之後最可觀的一次增長熱潮。

    第一年新建工業企業超過五百家,第二年超過一千家,今年新增工業更是達到了兩千家,這勢頭下去,這幾年加起來的工業增長,有可能超過之前工業的全部。

    這一點都不奇怪,日本甲午戰爭前後,也是迎來了這樣的發展熱潮,甲午戰爭前日本只有工廠3340餘家。馬關條約簽訂後8年,工廠數增至8274家。不但數量增加,而且品質增加,使用動力的工廠數由675家增至3741家,增長4.54倍。

    大明經濟的發展,可不是靠戰爭,因爲經濟增長,早在日本的賠款之前就開始了,因此經濟發展另有原因。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