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
    甲午戰爭後第一年,1896年,日本經濟陷入了困境,顯然最後高達二十五億日元的債務,讓他們的財政背上了巨大的包袱,儘管在列強的夾縫中,他們撿拾了朝鮮這盤剩菜,但經濟發展依然疲弱,朝鮮人也不肯配合他們的掠奪,不時的反抗,他們想進一步的話,西安已經成爲傀儡的滿清朝廷還要說幾句,俄國人也會說幾句,日本覺得打這場仗打的真是莫名其妙。

    這種莫名其妙的戰爭,也讓日本政府飽受非議,沒能取得任何特權不說,分明就是幫了大明一個大忙,大大推動了大明一統天下的進程,現在明眼人都能看到,大明控制了整個中國,只差一個儀式了。而日本卻依然被排擠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之外,沒有任何所得。

    歷史上,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工業發展飛速增長,一個說法是日本得到了鉅額賠款,可事實上這筆賠款既沒有用到教育上,也沒有用到發展最快的輕工業上,而是絕大多數用到了軍事和軍事工業上。

    可是這場戰爭之後,日本的國內資本投資金額由2.45億日元增至9.31億日元,增長了2.8倍;僱用10人以上工廠總數由3740家增至8274家,增長了1.19倍;使用原動力工廠數由675家增至3741家,增長了4.54倍;日均開動紗錠數由38.2萬錠增至129萬錠,增長了2.38倍;鐵路營業里程數由2039英里增至4495英里,增長了1.2倍;輪船總噸數由110250噸增至656745噸,增長了4.96倍;出口貿易金額由18971萬日元增至28950萬日元,增長了2.23倍。

    這樣的增長速度,並不完全是靠投資帶動的,而是靠市場來撬動的。戰前日本在中國市場上幾乎沒有份額,可是戰後十年間,通過獲取的特權,他們至少抹平了跟洋人競爭的特權劣勢,結果很快就用廉價的商品排擠了西方列強的市場,短短十年間他們就將英國棉紗從中國北方排擠了出去。

    可現在日本不但沒有得到市場,連賠款都沒有拿到,得到的只是滿腔的仇怨,以及蕭條的經濟,日本第一次經濟危機在戰後提前爆發了,跟世界其他國家都不聯動,只是日本自己的危機,他們還沒有能力影響到其他國家,倒是對大明有些衝擊,因爲他們開始廉價傾銷本國的生絲和棉紗。

    不過在這種程度的衝擊之下,大明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1890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從1893年開始恢復,1894年,大明不但結束了跟美國的戰爭,而且開始獲得了鉅額賠款,美國爲了讓大明儘快撤軍,一次性支付了八十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這筆錢讓大明國內的通貨緊縮瞬間就度過去了,甚至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充足的貨幣供應,加上世界經濟局勢的恢復,大明生絲、茶葉和各種手工業品的出口開始恢復,法國市場成了主要市場,美國市場漸漸萎縮,但大明的棉布開始返銷印度市場,大明生產的粗布是仿製美國粗布,在中國市場上反響良好,是唯一大規模銷售的機織布,結果在印度同樣受到歡迎,主要原因就是結實耐用,穿着並不舒服,城市中產白領不喜歡,但幹粗活的農民和工人喜歡,而勞工階層,顯然佔據了中國和印度的絕大多數。

    美國粗布因爲戰爭,直接被排擠出中國市場,大明成爲機織粗布的唯一供應商。加上大明本國發展起來的城市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突然從戰場上撤回來,手握數百兩軍費沒處花的退伍士兵,都是龐大的消費能力。

    戰爭的影響是,華人在美國西部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光是加州的華人就超過了兩百萬,而且還在日益增多,美國政府暫時都不敢惹這些華人了,因爲李秀成手下太平軍爲主的華人持槍比例比美國人還高,明軍撤退的時候,給他們留下了上百萬只槍支,讓他們變成了一隻讓人生畏的軍隊,美國政府在沒有解決西南的美利堅第二聯盟國和東南地區黑人暴動的情況下,是不想招惹這些華人的。

    戰爭中,大明商人發展了美洲西岸的貿易網絡,持續不斷的向祕魯、玻利維亞等國進口大米,向智利進口銅礦,讓大明商人介入了這些國家的市場,開始形成從小商人到大的進出口商人的商業鏈覆蓋,並且着俄商業鏈在美洲西岸形成了互聯互通,從北方的阿拉斯加到南方的智利,華人商業網絡徹底鋪開。

    戰後這個網絡開始吸納大量來自大明的商品,大明價廉物美的商品,就像21世紀一樣,迅速佔領了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給大明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出口份額,同時跟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依然持續,極大的增進了跟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

    在不斷開拓的市場助推下,1894年底,大明經濟就迅速恢復,1895年馬上就轉入高速增長。

    輕工業的發展

    ,又給重工業提供了市場,剛剛完成轉產的機械工業,迎頭更進一步,迅速填補了機械行業的空缺。

    輕重工業的同時發展,讓大明經濟增長驚人。告訴發展的工業,早就了大量的中產階層,又帶動了高級消費能力,助推其他產業的發展。

    這一切都讓大明經濟開始進入下一個增長週期。

    日本在日俄戰爭前的工廠數打到了八千多家,可大明早在明法戰爭時期,就擁有了這麼多工廠,其中光是繅絲廠就有三千多家,美國戰爭時期,大明的動力工廠數量就超過了一萬家,但這種數量相比美國就差遠了,美國是以十萬計算的,一個經濟危機他們倒閉的工廠往往就有上萬家。

    工廠數量是一方面,質量是一方面,大明的工廠比日本的工廠普遍要大,上個經濟週期中,就開始向集中發展,經濟危機中大量工廠倒閉,許多經濟效益更好的工廠開始兼併那些破產工廠,大型工業開始出現。

    大明已經不在統計一百人一下的無動力作坊了,百人以上的動力工廠,就高達一萬家,這比日本日俄戰爭之前還要強大,畢竟是一個人口大國,主要人口都在比較富庶的兩廣和江浙地區,平均人均收入又比日本高得多,所以市場規模相當大,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僅次於英國、美國和俄國,居於第四位,比法國、德國都要大得多,這樣的大市場,自然會催生大工廠。

    日本日俄戰爭前,產業工人也不過五十多萬人,可大明光是一個兵工廠,就已經擁有了三十萬產業工人,重工業領域中的工人人數就高達七八十萬人,輕工業中容納的工人數量更是高達兩百萬人,這已經是十月革命時期俄國的工人數量了,可以說大明的工業水平,不但遠遠超過了日本,甚至已經超過了俄國,悄無聲息之間,就已經成了世界前列的工業大國,但大明依然算不上是一個工業國,因爲龐大的人口規模中,絕大多數都是農民。

    幾百萬工人,相比一億多人口,那只是九牛一毛,算起來產業工人比例其實也就跟日本相當,要不是仗着龐大的體量,根本就沒有能力跟美國打那麼多年。

    但是大明的商業資本極爲雄厚,這主要得益於歷史上長久的絲茶瓷器壟斷貿易,讓中國地區流入了海量的貴金屬,同時催生了龐大的商幫,你永遠都算不清民間商業積累的規模,當經濟開始發展的時候,這些資本迅速投向市場,轉化爲各種產業資本,助推經濟飛速的發展。

    可以說,早在工業化之前,大明的商業積累就已經是世界級的水平了,除了英國之外,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或許印度可以一拼,印度的殖民地化讓印度的工業化成爲一個夢幻。

    每一波工業熱潮中,都有上億的資本從不知道哪裏冒出來,迅速轉變成工業資本,像胡雪巖那樣的豪商一旦殺入一個領域,迅速就能成爲巨頭型資本,這讓大明的大型工廠十分密集。

    僱傭工人超過一百家的工廠有一萬多家,而上千工人的工廠就有一千家,對比法國這個數字纔有一百多家,德國是五百多家,當然法國的工業實力還是強於大明,因爲他們的中小企業有一百多萬家,而大明的中小企業數量不多,引進西方技術是一個昂貴的投資,中小企業玩不轉。

    但是大明的手工業作坊數量龐大,朱敬倫相當保護這些手工業,無論是跟滿清的戰爭,還是跟太平天國的戰爭,都盡力保護工匠,這導致大明的手工業作坊數量高達五百多萬家,如果採用西方的工業化生產,他們很容易就能轉變成法國小企業那樣的工業。

    這些龐大的手工業,填補了大型工業無法顧及到的細分市場,不但在大明市場上攻城略地,而且大肆開拓着其他國家的市場,量少,價高,特色的手工業,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缺銷路。

    所以這些手工業反而在大明出口中後來居上,繼生絲和茶葉之後,第三個達到了億兩規模,並很快超過了生絲和茶葉,成爲第一大出口商品。

    手工業僱傭的工人數量不多,平均下來只有三人,但就已經僱傭了兩千多萬大明勞工,是最大的就業產業。儘管他們並不未來,可這些產業很現在。

    輕重工業,手工業,鐵路工業,良好的經濟狀況,讓大明吞併滿清擁有了物質基礎,不趁着這個時機吞併滿清,等經濟危機爆發,大明也就沒什麼能力來承擔突然加入國土的幾億貧困人口的管理投入了。

    所以那個十年,朱敬倫等不起,大明也等不起,但國際外交的壓力,必須提前解決。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