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八百零八節 步入世界的中心
    事實證明,要想有一個從容的出擊時機,自己的後方一定要穩定。

    儘管全世界都在反對英國發動的對布爾人的戰爭,可英國依然能夠順利的進行這場戰爭,布爾人沒有像美國人那樣,在得到歐洲的同情之後,藉助歐洲的力量獲得一個獨立的海外白人國家地位。

    主要原因不是布爾人不夠強大,布爾人的表現,比當年的美國人要好的多。主要原因是英國比當年的英國強的多,而且英國人比當年更團結,更支持這場戰爭,從平民到精英,都在擁護戰爭。

    中國現在在英德之間開始變得超然,其實也是這種原因,短短五六年時間,國際國內局勢變化,尤其是國內局勢的變化,讓中國可以向外投射更大的力量,也讓中華明帝國這個名字,更加的響亮。

    從1894年開始,經過五年多的內政調整,付出了每年一億兩財政補貼的情況下,北方在政府機構上,在行政效率上,都已經跟南方抹平了差距,儘管交通等基礎設施還有巨大的差距,但提高的效率已經是成倍的改變。

    結果就是,北方不但沒有出現任何大規模的動盪情況,渡過初期的不適應之後,開始進入一個經濟快速增長,政治高度穩定的時期。

    這種結果在預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外,統一之後北方會取得快速發展是大家能夠想象的,但發展的這麼快速,是大家沒有預料到的。

    其實不難理解,南北方政治分割了三十多年,在則三十多年中,南方完成了工業積累,儘管工業水平始終趕不上西方最發達國家,但卻始終在吸引着新技術在南方擴散,不用專門去引進,大把西方工業家主動將最新的技術帶到大明,他們希望能在大明市場上取得成功,諾貝爾是這樣,西門子是這樣,施耐德退出又進入,嘗過了上億人口的大市場之後,在歐洲各國的狹小領域中拼殺實在是提不起興趣。

    所以大明擁有了設計能力跟不上英國,但仿製英國最先進軍艦卻沒什麼壓力的能力,擁有了無法發明出美德電子產品,但又能很快引進模仿的能力,可以說在創造技術領域,大明還有所欠缺,但在運用技術層面,已經沒什麼障礙。

    這種毫無障礙的學習和接受西方技術的能力,加上龐大的市場,爆發出來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可以說,德國需要改造傳統行業,並努力經營化工和電力等新行業才能讓本國工業實力超過老派發達國家英國,大明只需要引入新技術改造老技術這一個辦法,就能輕鬆超過其他國家。

    因爲其他歐洲國家可以成自己是大國,稱自己是強國,稱自己是世界性帝國,但唯有中國人有資格稱呼自己爲巨國,後世沒人在乎自己的國家規模,甚至有人認爲中國人少一半,會更發達,可實際上,正是這種規模,纔是西方永遠無法模仿中國的獨特優勢。

    大明統一全國之後,這種規模優勢更是被大大的加強了,從一億多人的規模,變成了四億多人的規模。

    南方已經發展出來的引入西方技術的能力,加上北方龐大的人口、資源規模,誕生出的力量,遠超任何專家的預料。

    一開始大家看到的是北方落後經濟造成的貧窮,認爲三億多北方人買不起南方的產品,認爲國家反而要背上巨大的包袱。

    可沒人看到正是這種差距,其實在經濟上,反而是一種巨大的空間,對南方而言,北方是巨大的投資空間,而南方的鉅額投資,大大改善了北方的經濟構成,造就了更大的市場。

    日本歷史上,在經過甲午戰爭之後十年,工業和經濟水平翻了一倍,經歷日俄戰爭十年之後,工業和經濟實力又翻了一倍,一戰之後,翻了不止一倍。原因何在

    巨大的市場空間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攫取了朝鮮的市場,但事實上一直到二戰之前,日本在朝鮮的財政上都是淨投入,在臺灣殖民地也是淨投入,甚至一度讓日本政府萌生賣掉臺灣,買主都找好了,價錢都談好了,法國願意以一千兩百萬法郎接手,是兒玉源太郎強硬反對,主動去做臺灣總督,才保住了臺灣殖民地。

    大明統一全國之後,在北方確實是淨投入,但這種投入的成本被政府承擔了,對民間經濟而言,得到的是巨大的投資領域,龐大的市場和原料產地,以及更加廉價的勞動力,這些經濟要素結合起來,爆發的必然是高速增長的經濟。

    根據中國工部和戶部的統計,五年之內,中國的工礦業和整體經濟都翻了一番,因爲大明統一中國,帶來的增長空間,要比日本甲午戰爭後佔有朝鮮,日俄戰爭後得到東北的空間更大。

    統一之後,光是通往山西的鐵路,就修建了從天津到太原的鐵路。從河南進入長治盆地連接太原,最後進入大同的鐵路。還有從太原通往西安的鐵路。貫穿長江流域的鐵路,就有南北兩條沿岸鐵路。

    北岸從南通連接揚州、巢湖、安慶,溝通了大運河和淮河地區,連通漢口、荊州、宜昌,溝通了漢江地區,經過奉節、廣安進入重慶,溝通了

    嘉陵江地區,然後沿着沱江地區的內江、資陽連通成都。

    南岸從上海出發,經過蘇錫常地區,進入南京,連通南岸的蕪湖、池州,一路都是江南繁華地區,接着進入九江,溝通了贛江流域,進入鄂州、岳陽,溝通了湘江流域,進入荊州南岸,同樣溝通了漢江流域,之後由宜都、巴東等地進入四川,過萬州、忠縣、涪陵連通重慶,繼續往南連接江津、瀘州到達敘州宜賓,之後從岷江地區的樂山、眉山進入成都。

    進入四川這個佔中國人口十分之一的省份,經濟利益顯著,光是修築鐵路帶來的效益,就保證了兩條鐵路的正常運轉,成爲繼廣九鐵路之後,運營效益最好的鐵路,甚至比京漢、京滬兩條鐵路的效益都更顯著,因爲蜀道難,四川人更依賴鐵路。

    除了鐵路這樣的設施,還有其他的基建改善,比如沿海各大港口,煙臺啓動了新的深水良港改造,歷史上1930年代纔開始擴建,現在提前了三十年;還有天津、海州連雲港,同樣是重點港口建設。新建的港口和開放口岸還有北直隸的滄州、山東的東營、日照。

    內河水運是另一項重點,最北的遼河,經過疏通整治,讓千噸駁船可以直達鐵嶺,改造了盤錦、新民等河港;中間的黃河流域,雖然在後世河運很不發達,但在這個時代,黃河上可是能夠通行幾百噸的輪船的,通航能力比大運河總是強很多,經過疏通之後,三百噸輪船可以通到開封;重點區域還是長江流域,沿江改善了三十多個大型河港,上百個中型河港,小型碼頭則是民間經營管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