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成蘇轍,升官發財只爲撈親哥 >第300章 扶柩返鄉
    王安石吼道:“爲了一個女子就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你看看他,哪裏還有半點士子之風,文人的骨氣?”

    吳瓊道:“元澤少不更事,一切都得慢慢來。難道你真的要把他逼死才甘心嗎!”

    說着,吳瓊吩咐下人把丈夫請了出去。

    趕走所有人,吳瓊關上房門,抱住兒子:“元澤,娘知道你心裏苦,想哭就哭出來,千萬別把自己悶壞了!”

    母親的懷抱永遠是孩子最安心和溫暖的港灣,無論孩子是否已經長大。

    王雱心力交瘁,他伏在母親懷中嚎啕大哭。

    王雱畢竟考了功名,不久之後,朝廷的任命下達,任職旌德縣尉。

    他第一次離開父母,也離開父親的高壓控制。

    去外地做官,王雱心中還有一絲輕鬆。

    上任之後,他把所有心事都投入了治理管轄之中,一來想發揮自己的才幹,二來也想用忙碌麻痹自己,忘卻莫愁。

    京城裏,蘇家也傳出了噩耗,老爺子蘇洵駕鶴西去。

    他生前的許多大文豪朋友統統都來弔唁,富弼、文彥博、韓琦、歐陽修等等。

    爲他撰寫墓誌銘的名人學者更是數不勝數。

    大家都爲蘇老泉的離去而傷感落淚。

    蘇洵這一生,年少輕狂徜徉於名山大川之間。中年後始發奮讀書,十年如一日帶着兩個兒子苦讀。

    他不僅成就了自己,也培養出了兩個偉大的兒子。

    一個因文學流芳百世,一個則會因爲締造大宋繁榮而沉澱在歷史長河之中。

    蘇洵的散文雄辯有力,恢弘大氣,《六國論》是其代表作。

    還有文集《權書》、《衡論》爲京師士大夫所稱頌。

    他還致力研究譜學,改良了家譜編寫方法,爲後世效仿,成爲譜學的開創者。

    在父親去世之前,蘇軾和蘇轍一起整理了父親的手稿,編撰成冊,刊印發表。

    早在六年前蘇家遷居京師之時,蘇轍就在現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基礎之上,帶領着墨家的能工巧匠對兩項技術進行了改良和革新。

    得益於趙宋重文輕武的政策,讓許多寒門學子有了考取功名的機會。

    所以書店在全國各大城市之中鋪展開來,幾乎是一條街必有一家書店。

    百姓們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書,有書看,這更推進了大宋的文化繁榮。

    蘇轍把父親的作品和哥哥的作品都收集整理起來,然後送到了蜀商會旗下的印刷廠裏刊印。

    他不僅想把父親和哥哥的文章、文字呈現給當時的人們,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流傳後世。

    因爲他們值得!

    接受了京城朋友的弔唁之後,蘇軾和蘇軾再一次辭官,告別京城,帶着父親和王弗的靈柩返回故土眉州。

    蘇軾在做官方面真是時運不濟,因爲給父母守喪,就耽誤了六年最好的奮鬥年華。

    可那時,孝順父母大過天,若是有不爲父母守孝之人,定會被世人唾棄。

    厚葬風俗是儒家倡導的。

    《論語》裏有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因此儒家對喪葬之事極爲推崇,彷彿葬禮越隆重,禮節越周到,才能顯示出兒孫的傷心和孝道。

    在儒家並不顯的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大名士阮籍,就在母親死後大口喝酒,大口喫肉;王戎也居喪不守禮。

    那時的人們很寬容,認爲禮節只是束縛俗人,而阮籍和王戎等高潔之士不必守禮。

    事實上,阮籍和王戎並不是不悲傷,而是父母已逝,再多眼淚也無用,還不如生前厚待。

    至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家儼然成了國家的正統思想。

    厚葬也蔚然成風。

    厚葬甚至成了各個階層攀比的一種方式。

    皇帝有皇帝的下葬規格,諸侯有諸侯的墓葬等級,甚至高官和小官不同,官員和百姓亦不同。

    漸漸的,厚葬竟成了等級制度的一個代表。

    這也是爲何盜墓長盛不衰的原因。

    身份尊貴的人隨葬品一定是價值連城,只要有利益,就有人敢鋌而走險,哪怕是褻瀆死人。

    爲父母守孝三年的規定實在是太過。

    對親人的紀念永遠應該出自內心,而非表面。

    生前對父母好,勝過死後墓室精美,陪葬品相隨。

    儒家厚葬的風俗也是墨子最反對的地方。

    墨子就曾經公然批評厚葬只是勞民傷財,形成互相攀比之風。

    他倡導喪事從簡,悼念只在人心而非繁文縟節。

    關於大宋守喪三年的風俗,蘇轍和祖師爺墨子持相同態度。

    孝順父母在生前做不是最好的嗎?死後不過是做給別人看而已。

    守喪三年,做官尚且不論,若是現代的高精技術研究呢?

    難道也要停止三年再去?

    這不是一種迂腐嗎?

    當然,蘇轍只是反對這種不成文的風俗,而並非不想替父親守喪三年。

    對於他來說,在眉州守喪的三年,絕不代表他什麼都不做。

    相反,他要在這三年裏運籌帷幄,爲下一步計劃打下基礎。

    至於他人在京師或是老家都不重要。

    若說起來,他更喜歡待在老家。

    至少這裏是他成長的地方,有着無數回憶的地方。

    蘇洵和王弗皆入了蘇家祖塋。

    而早在多年前,蘇洵就在妻子程夫人旁邊給自己留了位置。

    如今他的心願實現,真真正正和妻子長眠於此,永不分開。

    蘇軾心中的悲痛難以言表,他就每日拿着松樹苗,一棵一棵種在祖塋周圍。

    他固執地不肯讓下人去做,只是默默重複着這個舉動。

    蘇轍什麼也沒說,陪着哥哥一起種樹。

    一個月的時間裏,兄弟倆竟種下了幾千棵松樹,直到把祖塋的山坡矮地全部種滿。

    直到那一天,蘇轍對哥哥說:“老哥,我餓了。你能不能給我做烤魚喫?”

    蘇軾終於停了下來,去到河裏給弟弟抓了魚,就在河岸邊烤了喫。

    蘇轍也不客氣,一點都沒給哥哥留,自己一個人吃了個乾乾淨淨。

    蘇軾不僅不生氣,反而笑了。

    他還有弟弟陪在身邊呢!

    不久之後。

    一日,蘇轍正在田莊裏看棉花長勢,忽然一輛馬車停在了不遠處小道上。

    一個人匆匆從車上下來,直奔蘇轍:“小蘇學士,可算找着您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