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膳食娘子 >164.第164章 清官更要奸
    “嘶”衆人被楊涵瑤這一問,紛紛倒吸起冷氣。

    好個小傢伙,好個桑梓遠這疑問提得甚是尖銳,有些人甚至有種被當頭喝棒的感覺,在一片眩暈中忽然想到自己平日裏對於學問似乎太輕率了。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凡是熟讀儒家典籍之人對於孔夫子的這句話自然是不陌生得。

    不僅不陌生,還非常地熟。要知道這可是用來勸解君王實行仁政德政以及樹禮的大殺器。

    作爲一個讀書人,一個儒家聖人子弟心中的世界便是孔聖人心中的大同世界。以仁德規範其身,以禮制而傳千秋,正是通往大同世界的門徑。

    君王若少了仁德之政,且又輕慢禮法。那麼他的統治必然是不長久得。聖人這話給爲君者以啓發,指明瞭大道所在。

    而爲君者若能施德政,仁政且又遵守禮制的話,那麼下面的臣民自然也會以此爲德行的準則,到了那時,便是大同之世了、

    在場之人,不分老少,全被楊涵瑤深深地震撼到了。同樣的一句話,爲什麼自己卻沒有注意到這點

    幾位老者也覺得臉上微微發燙,讀了幾十年的聖人書,悟了一輩子的道,自覺小有成就,志得意滿時,卻被眼前這個才十歲的小人兒狠狠地擊打了一下。

    頓時發現這熟得不能再熟的聖人言此刻看來是顯得那麼陌生,仿似第一次翻開書頁時那般,還需好好參悟

    葉茂德也被楊涵瑤的話震得不輕。小傢伙對於儒家的典籍竟已是鑽研地這般深刻了麼

    他才十歲,他才十歲啊葉茂德的心中此刻猶如萬馬奔騰,無數聲音固執地盤桓在心頭,讓他的身體不斷微微顫抖。他擡着頭,目光鎖在了楊涵瑤身上,這一刻,葉茂德忽覺此生何其有幸。

    因爲他覺得自己現在正是目睹了一個聖人的成長。眼前這小小的人兒年雖幼,卻已有一代大儒之風。

    榮辱不驚,從容淡定,不以外物而喜悲。對於沒有答案的提問也能坦然承認;對於心中的疑惑更是敢於請教,或許這便是行的良知,心中之理吧。

    “禮制是德治的具體化,通過禮儀定式與禮制規範塑造人的行爲與思想,既是德的規範,也是法的約束。”葉茂德好歹也是二甲進士出生,楊涵瑤這輕輕一問,在震驚楊涵瑤學問精進的同時,心中也有了答案。

    楊涵瑤心裏暗暗點頭,不愧是做過京官的人吶別看是個從六品的官,手上若沒兩把刷子還怎麼在京城官場裏混着這反應,夠快

    至於學問那更就不用提了。沒有紮實的功底,又怎麼能這快給出答案

    “多謝老大人解惑,小子受教了。”楊涵瑤長施一禮,對於這樣的學者她一向都是十分欽佩得。因此儘管她心中有答案,卻仍做出了虛心受教的樣子,恭敬地行了一個見師禮。

    達者爲先。凡是給自己解惑之人行一個見師禮倒也不顯唐突,反而如此一來,衆人越發覺得桑梓遠有大儒之風了。

    葉茂德捻鬚哈哈一笑,擡手虛扶了一把,說道:“先生這禮老夫可受不得。老夫並未予先生解惑,先生心中應已是清明自若。”

    葉茂德一邊說又一邊看向衆人,繼續說道:“聖人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夫今年六十有二了,自五歲啓蒙,學問二字便日日盤桓心中,輕易不敢懈怠。”

    “而聖人之言更是時時在耳,一日不敢忘卻。然,某之愚鈍尚能領悟聖人之言,原想,此生之悟也只能到此了吧。”

    “而桑先生剛剛的一番疑問卻給了老夫一絲啓發。能在花甲之年還能有所頓悟,全仰賴先生之功,應是老朽謝過你纔是。”

    葉茂德說着,竟然站起身來,一撣衣袖,伸手向上過頭頂,雙手上下合壓,對着楊涵瑤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見師之禮。

    楊涵瑤嚇了一跳,連連退開三步,微微側過身子,避開葉茂德行得大禮後說道:“長幼有別,尊卑有分。老大人已耳順之年,就是比起小子家中祖母還大了些許,小子如何敢受老大人之禮若被祖母知曉,讓一花甲老人對自己行見師禮,小子今後幾日怕是不能坐囉”

    楊涵瑤說完,又微微正過身子,對着葉茂德再次行了個見長輩禮,這才站起身來,向着左邊微微移了一步,垂手而立,臉上全是一副受寵若驚且略帶感動的樣子。

    心中卻早已“淚流滿面”。葉老先生吶,您就別拜我了,咱留着時間進入下一個環節成不成這書袋子再掉下去,自己可撐不住了啊

    而衆人不知楊涵瑤的心思,剛剛楊涵瑤那番話倒頗爲幽默,一些養氣工夫差的後生們忍不住輕笑了一聲。

    畢竟還是個孩子吶瞧瞧,那驚惶無措的樣子,把家中老奶奶都擡出來了,可見族長這發自至誠的一拜把桑小聖人給驚着了

    可也就這麼輕聲一笑,便立刻合緊了嘴,斂去了笑容,他們意識到,剛剛發生在自己眼前的這一幕足以成就一段千古佳話了。

    舞勺之年的小者因老者的解惑而行見師禮;花甲之年的老者因受舞勺之年小者的啓發回敬了見師禮

    學無長幼,達者爲先。剛剛這一老一少用自身的行爲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幕,這便是桑先生所說得良知之行,知行合一了吧

    在場之人紛紛都覺得,僅剛剛那一瞬,已是受益良多。不少人心中對於知行合一似乎已生出來一些感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聖人果不欺我等世人吶

    葉茂德站起了身子,看着楊涵瑤那樣,嘴角劃過一絲笑意。畢竟還是個孩子吶,不過實誠君子的風範已展露無遺,若這是自己的兒孫該多好吶

    縱觀自己這一生,已是半截身子埋了黃土。回想當年折桂時,雖不是三鼎甲,卻也是二甲一等,傳臚也。

    那時的自己是何等風光,意氣風發然,轉眼春秋近四十載,自己不過只是做到了一個戶部員外郎便已榮休。

    其中貓膩細枝不忍旁說,雖有遺憾與不甘,卻也只能上表付訖告老允准還鄉。

    歸鄉已有一段時日,離了官場那是非之地,心也慢慢澄明起來。總結了過往之事,忽而發現自己這一生官途不順概因過鋼者易折。

    可惜自己悟得太晚了。若不是韓大人曾爲自己上官,知曉自己的品行,自己豈不是要晚節不保雖最後不了了之,卻也洗脫了自己的嫌疑,然,嫌疑雖去,這官卻是再也做不下去了。

    無奈付訖歸鄉,回鄉後,所思所想便是包拯包希仁亦以清正不阿立於朝堂,如今已官至權御史中丞。

    自問自身爲官清正不下包拯,可爲何他屢屢彈劾朝中要人卻無事;而自己不過是將戶部歷年所漏之項一一拾補轉於上官,本是職責所內,卻險遭污衊,晚節不保

    回鄉後自己想了許久纔想明白。而今日聽了桑梓遠這番話後,心中更是清明。

    自己爲官以來,雖清正,然,清正有餘謀而不足。包拯每每上奏,所言之事早有證據在握,且早已簡在帝心,民間威望也極大。

    同以清正不阿爲爲官之道,然,包拯有計有謀,非自己這般茫然行事,宵小者自是無奈。

    再觀自己葉茂德微微嘆息了一聲,桑先生剛剛那番疑問疑得好吶

    自己錯就錯在以剛直對狡詐,以有德對無德,宵小者心已蒙塵,私慾壓過本心之善,行也就難以到達“良知”,做出任何卑劣之事也不足怪哉。

    貪官奸,清官更要奸,可惜自己頓悟太晚,硬是蹉跎了時光,磨盡了心中抱負

    好在老天待自己還算不薄,能遇見桑小友。所言所行甚合己意,頗有幾分知己感。

    年老得來忘年交,也是人生沒事一樁吶

    想到這裏,葉茂德的心結終於是解開了。他衝着楊涵瑤笑了笑說道:“桑小友何必自謙老夫雖已花甲,可這雙眼睛還算敞亮,小友謙讓之意老夫可是瞧得清清楚楚。來來來,桑小友切莫藏私,今日會聚一堂,勿分年歲大小,只管盡抒心中所想,相互探討學問便是。”

    葉茂德對楊涵瑤稱呼的忽然轉變,讓在場之人精神爲之一振。葉老先生這番改口,顯然已有將桑梓遠引爲忘年交之意,今日之事傳揚出去,定時佳話一段吶

    楊涵瑤也注意到了葉茂德態度的轉變,而且僅僅幾分鐘,眼前這個老者忽然像變了個人似得,整個人煥發着隨意與灑脫,就好像剛剛那一瞬間,這老者頓悟了一般,眨個眼兒,已是脫胎換骨,大不相同

    雖不知道葉茂德心中到底經歷了怎麼樣的起伏,可楊涵瑤卻能感覺到心學帶給了這個老者不一樣的體悟。

    而這老者剛剛似乎頓悟了那自己是否該高興下可眼下楊涵瑤卻半點也高興不起來

    爲啥還沒有進入下一個環節看這陣勢貌似還要繼續論道蒼天啊楊涵瑤欲哭無淚,葉老先生啊,您頓悟了就回去好好睡覺吧,別再折騰她了行不行

    真得快撐不住了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