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膳食娘子 >458.第458章 江南東路的官場
    王安石自嘉祐三年被召回京城後,沒出半年就又上旨請求外調。天子駁回了他的請求,可王安石卻一再上表,表示自己要去地方上繼續歷練。

    不是王安石矯情,實在是對於京中的官場風氣頗爲看不下去。雖說這個時候,宋國的朝堂上賢能官吏很多,可王安石這人脾氣實在有些古怪,對於官員奢侈之風實在看不下去。

    而且在京中壓制較多,許多事情都得不到施展。幾次下來後,王安石也算看明白了,趙禎只是個守成之君,自慶曆變法失敗後,這位帝王已不敢輕言變法了。

    原本王安石在入京前以爲趙禎心意有變,因爲楊涵瑤的許多建議都被他採納,以爲這位帝王又將大刀闊斧行變法之事,這才欣然入京爲官。

    可等他到了京城以後,卻發現趙禎還是那個趙禎,朝臣還是那些朝臣,對於他說得變法要大刀闊斧,要下猛藥的說辭都不以爲然。

    失望之下,王安石又起了回地方做官的念頭。畢竟他在常州時,觀察到了許多事,跟楊涵瑤又多有交談,得到了不少的啓發,總結出了一套更爲完善的變法理念。

    現在既然京城裏無法施展,不如退而求其次,回到地方上,當個一把手,那麼許多事都可以去做了。

    於是在多次上表後,終於被派到了江南東路去做刑獄。這在後世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或者紀委書記了。在地方上那絕對是呼風喚雨的人物。

    王安石心滿意足地走了,雖說是刑獄,可他相信他現在那套理論非常地不錯。只要和地方官員多溝通,把常州模式一一複製到一州一縣得話,江南東路必有很大的改觀。

    不得不說王安石還是很有本事的。在嘉祐三年八月到任後,他與地方官員多有溝通,並把常州的所見所聞著寫成冊,發於大小官員,使得江南東路的民生,經濟大爲改變,到任兩年多,賦稅翻了好幾倍。

    這使得王安石更加堅定了要變法的念頭。對於現在琢磨出的那套理論也越來越堅信。他覺得只要大宋每一縣都套用常州模式的話,那大宋必將開一代盛世局面,遠邁漢唐。

    嘉祐四年,在楊涵瑤的介紹下,江南東路開始大力種植棉花。等到了嘉祐六年,棉花已成了江南東路重要的經濟作物。

    除了棉花外,在去年的時候,楊涵瑤又送來了新的物種:花生。據說也是她那師尊從海外尋來的物種,可榨油,藥用價值也非常高,是一種不錯的經濟作物。

    “經濟”這一詞是王安石在常州與楊涵瑤交談時聽到的最多的詞語。在王安石看來,所謂經濟其實就是民生,提高經濟等於改變民生。

    王安石在這一方面,腦子很是靈活。一點也沒有古代士大夫的迂腐,一提到錢就一臉不屑。

    王安石爲官起,就一直在地方上爲官。不管是做縣令,還是做知州,他總是喜歡在地方上到處轉悠,與社會底層老百姓的接觸非常多,是個標準的實幹家。

    因此老王同志對於錢財的重要性那可是比誰都清楚。特別是在常州與楊涵瑤接觸後,看到常州商會一日日壯大,看到常州百姓生活的改變,以前一些模糊的地方終於變得清晰了起來。

    想要改變民生,那首先得有錢。那錢從哪來呢在常州時,楊涵瑤曾給他畫過一副經濟循環圖,使得他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

    這不就是人們常說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嗎提高經濟就是改變民生。怎麼改變民生呢首先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也就是要讓他們賺更多的錢。

    老百姓手裏有錢了,需求也會跟着多起來,那樣,商市也會跟着繁茂起來。商人賺到錢了,自然要上稅,賺得越多,稅就交得越多,國庫也就跟着豐盈了起來。

    國朝有了錢,就可以修橋鋪路,加強邊防的建設。這等於又是將錢用到了老百姓身上。如此週而復始,錢還是那多錢,可當錢流通起來,流通到各個領域後,那麼強國富民則不遠矣。

    錢財如水,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否則地話,只是死水一潭,時間久了,自然要生問題。

    這是楊涵瑤的原話,王安石這幾年在江南東路實踐下來後,更是深以爲然。如今江南東路的老百姓日子不知比以前好了多少倍。

    就連地方上的官員也是受

    益頗多。原本還有些埋怨王安石的手伸得太長,只是礙於老王的官階比他們高,不敢說罷了。對於王安石的提議,大多是抱着虛與委蛇的態度。

    可等看到一些合作的官員在地方上做出種種功績後,紛紛都坐不住了。這才知道,原來王大人不是來壓制他們得,而是來給他們提供進身之階得是他們糊塗啊

    意識到這點後,彷彿就在一夜之間,這些官吏就跟變了個人似得。收起了之前的散漫態度,變得積極了起來。

    而且這些江南東路的官員們還發現了一個既可撈錢又不會觸犯律法,還能得到老百姓稱讚的法子。

    那就是把自己存得錢也流動起來。以前他們也會搞些投資啥得,但回報實在是不大,哪有貪腐來得爽快

    可做個貪官也不是那麼容易得,不僅風險大,而且腦細胞也要死掉不少。許多人也只是放在腦中想想,稍微弄點就行了。就這樣,晚上都睡不安生了呢特別是上頭若派來的官員素有清明的話,那就更不敢下手了。

    現在好了,老王同志複製了常州模式,又有縣主的常州商會大力支持,使得他們可投資的方向變多了。要知道,嘉寧縣主那個人,要麼不出手,出手那準是大賺特賺得。

    其他不說,光棉花與花生,他們就賺了不少。找個代理人來做此事,自己不用出面。更不用擔心銷路的問題,每到收穫季節,直接等着拿錢就行。

    還有常州商會去年開始,入駐江南東路,開始開辦工廠,主要是做綢布,以銷海外。江南東路大部分地區原本就種了許多桑樹,在棉花和花生還未在此地種植時,養蠶的人家比比皆是,本就是出生生絲的地方。

    現在商會入駐,與本地商戶合作,開辦工廠,廣收工人,大力生產綢緞,不僅桑農們得到了實惠,官府所收稅銀也將比往年更豐厚。

    而工廠大力招工,也使得一些無田地的老百姓有了新的保障。豐厚的月俸,公平的制度,不僅僅是吸引了當地的百姓,更是吸引了不少周邊地區的百姓前來務工。

    這些百姓有了錢以後,自然也是要消費得,這就使得整個江南東路地區的商貿變得異常繁華了起來。

    而官府有了錢以後,又開始修築水泥路,全部按照常州的模式來。不少商戶踊躍捐款,而他們這些官老爺們需要做得事只是在各地樹碑立傳,把捐助人的名字刻上。

    經濟的提升,民生的改變,不僅獲得了老百姓的讚譽,更是在吏部留下了色彩濃厚的一筆,成爲了日後一筆很大的政治資本。

    不少官員都在感嘆:這兩年這官做得就跟在做夢一般。以前官府若要募捐,可是要被人罵得;現在倒好,告示一帖,全上趕着來送錢,還怕送少了。

    前後兩種態度的巨大詫異,實在是讓這些官員們唏噓不已。原本還只是抱着投機的想法,在這種局面下,不少有心思的官員開始留心了。

    他們常虛心地拿出老王同志寫的冊子出來研究。也不在官府衙門裏坐着了,時常都學着王安石那樣,出去與各個階層的百姓接觸,觀察他們生活的變化。

    而常州商會辦得工廠更是成了他們考察中的重點目標,瞭解工廠運作的模式後,回來寫下自己的心得總結。這些舉動,使得這些江南東路的官員在日後的政場上都做出了不菲的成績,其中不乏名留青史者。

    而這些江南東路的官員也成了日後王安石變法中的一股重要支持者。如今到江南東路的官場去走一走得話,會驚愕地發現,這些官吏坐在一起時,根本就不談什麼四書五經,道德文章了。

    他們嘴裏說得最多得,也是這兩年來聽得最多的一個詞:經濟。如何提高自己所轄範圍內的經濟成爲了這些大人們的主要課題。甚至不少人都暗暗存下了比較的心思。

    每三月就要碰頭一次,雖有相互交流心意的用意,可更多地卻是大家在攀比,比誰把經濟工作做得更好,誰治下的百姓生活更好

    總之這些官員們都感覺自己好像找到了一把可快速升官的鑰匙般,積極性別提有多高了。對於王安石那更是佩服地不得了

    至於那些迂腐之人,有甚可在意得他們已然和這些人不同了,他們做得纔是真正惠民之舉,而不是隻會吟詩作對的傻呆鵝其他人愛說啥說啥去,能升官纔是正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