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二十三章 李義府
    蘇大爲仔細打量這位右相。

    李義府啊。

    也算是鼎鼎大名,如雷貫耳了。

    後世提起武媚娘,必會提起李義府和許敬宗這兩位功臣。

    若無他們在“廢王立武”事件上的支持,武媚娘想當上皇后,只怕要等很久。

    李義府年紀在五十上下,是四位大臣中看起來年紀最輕的。

    他的頭髮烏黑有光,鬢角十分齊整。

    若不是額頭上有深刻的皺紋,幾乎讓人忽略他的年紀。

    頷下鬍鬚不甚長,也是齊整的烏色。

    五官精緻,高鼻深目,雙眼隱帶褐色。

    蘇大爲向李義府拱手行禮:“見過中書令。”

    李義府向他撫須微笑。

    臉上雖在笑,但是眼裏卻似乎有一種咄咄逼人的審視味道。

    似乎是屬於“笑面虎”那類型。

    好在蘇大爲眼下是武媚孃的人,與李義府也沒什麼利益衝突。

    等等……

    蘇大爲突然想起來,這傢伙好像和劉仁軌、劉仁願都有仇怨。

    想起來了,顯慶四年,劉仁軌查“畢正義案”,惡了李義府。

    畢正義案的案情並不複雜。

    顯慶元年,李義府兼任太子右庶子,進爵廣平縣侯。

    當時,洛州女子淳于氏因罪被關入大理寺監獄。

    李義府聽聞淳于氏貌美,便暗中指使大理丞畢正義將她釋放,然後納爲妾室。

    大理寺卿段寶玄據實上奏,唐高宗便命給事中劉仁軌、侍御史張倫審理。

    李義府擔心事情敗露,竟逼令畢正義在獄中自縊,以斷絕實證。

    李治雖知實情,但事後並沒有追究李義府的罪責。

    此事之後,李義府處心積慮要除掉劉仁軌。

    之前蘇定方徵百濟時,劉仁軌奉命督海運,輸運糧草。

    李義府在明知時機不當的情況下,強行催促他出海。

    結果,船隊在途中遇風沉沒,死傷嚴重。

    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

    結案後,李義府對李治說:“不斬劉仁軌,無法向百姓謝罪。”

    舍人源直心則替劉仁軌辯白:“海風暴起,這不是憑藉人力所能預料的。”

    李治於是只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身份隨軍。

    到百濟後,李義府又祕令劉仁願尋機將劉仁軌除掉。

    但是劉仁願沒聽李義府的。

    這之後,李義府將劉仁願也恨上了。

    蘇大爲想起這一切,心中警惕之心大起。

    李義府這人,睚眥必報。

    須得小心提防。

    介紹了殿內幾位重臣,李治卻並沒有提起李思文。

    也不知是知道李思文和蘇大爲認識,還是李思文的官職不如那幾位。

    李思文目前已經升爲兵部侍郎,也屬於重臣。

    但和殿上這四位一比,那就差得遠了。

    蘇大爲也是暗自稱奇,李治讓自己過來,但卻召了幾位宰相一起議事,自己這身份,在這幾人面前,似乎也不太好開口,只有旁聽的份。

    正想着,座上的李治向他看過來:“蘇大爲,你且在一旁旁聽,如果有需要,朕在找你問話。”

    “是。”

    蘇大爲應了一聲,心裏暗想,李治讓自己過來旁聽,是何目地。

    他的眼角餘光掃了一眼李思文。

    四十餘歲的短髯官吏,站在紫宸殿上,看着大唐皇帝與幾位宰相議事,眼觀鼻,鼻觀心,顯得非常沉得住氣。

    蘇大爲只掃了一下,便收回目光,學着李思文的樣子站在一旁。

    耳朵卻是支愣起來,聽着李治與許敬宗他們都談些什麼。

    聽了半天,大致是說何人可以任用,何人需要罷免。

    另外又談到何處需要賑災,何處發生了疫病,需要朝廷調撥醫生及草藥。

    隱隱又聽到了關於養馬之事。

    蘇大爲記得尉遲寶琳曾說過,太宗朝時,鼓勵民間養馬。

    若遇戰時需要,朝廷可以向民間購買,或徵調。

    但是現在聽到幾位宰相與李治的商議,好像是取消民間養馬之策,今後要限制養馬。

    蘇大爲的嘴角抽了抽,心裏有些想法,卻又不好在這種場合插話。

    他倒是想忍住,卻不料那邊李義府忽然開口:“陛下,我看蘇都督似乎有話想說,他久在軍中,或許對養馬之事,有獨到見解。”

    被李義府一提,所有人的目光,突然集中到蘇大爲的身上。

    這些目光裏,有驚奇,有疑惑,有不屑,也有審視。

    李治輕用手裏的玉如意,輕敲了一下扶手,沉吟道:“蘇大爲,你對這養馬之策,有何看法?”

    蘇大爲這時終於反應過來。

    李義府真是老陰逼!

    自己與他之前根本沒交集,最多是跟劉仁願和劉仁軌關係還不錯。

    這貨居然在這裏給自己挖坑。

    先把眼前的坑跳過去,回頭再想着怎麼報復這老陰逼一下。

    蘇大爲眉頭微微一皺,大腦飛速思考着。

    這事,他真的不清楚來龍去脈,但此時李治已開口了,不能不說。

    “

    陛下,關於戰馬之事,臣瞭解的不是很清楚,不過此次徵百濟,相比當年徵西突厥時,臣感覺戰馬少了許多。

    徵西突厥時,一人可配三馬,甚至有時能配四馬。

    但在百濟,好些時候連兩馬都配不齊。

    臣聽說太宗時朝廷設有馬場,規模頗大。

    而且鼓勵百姓養馬,朝廷若是有需要時,可再從民間購馬。

    方纔聽陛下和幾位大臣說要禁民間養馬,臣不知緣由,但覺得馬多一些是好事。”

    說到這裏,他便不再說下去。

    他雖然在軍中履歷豐富,但對戰馬蓄養之事,先前還真沒了解過。

    說多錯多。

    還是先看看風向再說。

    李治聽完,先是微微點頭,接着又搖搖頭。

    手裏的玉如意,輕輕擡起,遙指了一下李思文:“李侍郎,你來說罷。”

    李思文於是正了正衣冠,邁步出來,先向李治行禮,再向幾位宰相見禮,然後才揚聲道:“戰馬雖好,但此物不比牛羊能反芻,需要不斷進食草料,否則就會贏瘦。

    上好的戰馬,飼養難度更大。

    民間養的馬,很難達到上好戰馬標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