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山溝皇帝 >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禮儀之爭
    徐振川出使歐洲,如果是放在後世通訊發達的世界裏,定然是能夠轟動全球的大事件,無數記者和民衆都會密切關注。

    但是在宣平二十七年的現在,徐振川出使歐洲一事卻是知道的人並不多。

    然而知道的人不多,不代表着不重要了。

    爲了彰顯自己的國家是一個文明國家,而不是無數被大唐帝國滅掉或者當成殖民地的土著邦國,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儘管自身還有些敵對,但是對徐振川出使歐洲這一事上,卻是無比的重視的。

    這從徐振川在南非專門停留了好幾個月,就爲了確定諸多協議,其中包括了非常重要的禮儀問題。

    比如說徐振川抵達西班牙後,當地用什麼禮儀來歡迎。

    一開始西班牙人是準備迎接貴族的禮儀的,但是卻是被大唐方面直接駁回,因爲徐振川除了是一個外交官官員外,他還手持聖旨,是一個欽差,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代表着聖天子。

    所以迎接的禮儀方面是必須足夠高端,大唐方面要求西班牙方面,以大唐國內接待欽差的儀式來籌辦。

    不過西班牙方面自然是不肯的。

    最後雙方討論來討論去,雙方纔是確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徐振川將會前往馬德里遞交國書。

    遞交國書的時候,並不是直接呈上國書之類的儀式,而是以宣讀聖旨的形勢。

    當然了,人家西班牙國王肯定是不會跪下來接旨的,但是也不能坐着,雙方協商過後,站着接旨,但必須雙手高舉過頭接旨。

    在稱呼上,西班牙國王自稱‘國王’,稱呼李軒爲大皇帝,西班牙的臣子們,自稱外臣,稱呼徐振川爲上官。

    在稱呼上,大唐帝國曆來都是非常重視。

    而這一次更加重視。

    由於現在的西班牙文或者拉丁文裏,並沒有什麼詞彙能夠準確的翻譯大皇帝、聖天子,爲此大唐的官員們要求西班牙人在雙方交往的正式公文裏,對聖天子的稱呼,必須採用中文的原文,而不得進行任何的翻譯。

    之前很多歐洲人對李軒的頭銜的翻譯,一般都是採用eerador,對此,早年的大唐官員們覺得也無所謂了,畢竟這個詞彙在歐洲拉丁語系裏,也是有着中文的皇帝部分意思的。

    但是現在,大唐的官員們卻是認爲eerador一詞已經不能準確體現大唐大皇帝、聖天子、神帝的尊貴了。

    一方面是以爲這個詞彙是有侷限,指的是某一種羣體、某一個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類似的還有拉丁文的ierator,這個詞彙的大體意思是羅馬人的統治者之類的意思。

    但是在大唐帝國裏,李軒的頭銜是大皇帝,此外聖天子、神帝也是他的尊號,李軒這個大皇帝、聖天子、神帝,可不僅僅是傳統華夏地區的最高統治者,而是所有已知、未知空間的最高統治者,天之子。

    這種頭銜,已經是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統治者頭銜,而是已經神化了。

    因此單純一個eerador或類似的詞彙,並不足以體現李軒的尊貴。

    此外,用蠻夷番邦的語言來稱呼大唐皇帝,這本來就是大不敬!

    尊貴無比的大唐大皇帝,豈是你們這些蠻夷的西班牙語、葡萄牙人、拉丁語能夠描寫並稱呼的。

    以往的時候,大唐這邊懶得搭理這些蠻夷,但是現在既然都派出欽差大臣了,那麼就必須重視起來了。

    怎麼重視?

    大唐非常明確的表示,拒絕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或者拉丁語乃至其他的任何一種蠻夷語言稱呼聖天子。

    要求他們在正式文書裏,對聖天子的稱呼,必須以中文書寫‘大皇帝’。

    至於不會寫,去學啊!

    大唐人這麼重視所謂的禮儀問題,也是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無語的很。

    但是直接用中文書寫大皇帝,其實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不過就是一個書寫的符號而已。

    再者,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或者是西班牙人都是務實的很,對於所謂的禮儀他們有時候也挺在乎的,但是在實打實的利益面前,所以的禮儀不值一提。

    所以,其實他們是有些搞不懂大唐爲什麼非要這麼在乎這些禮儀問題的,甚至爲此都不惜讓出一些實際利益,以換取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禮儀方面的退步。

    不管怎麼說,三方總算是談判成功,然後徐振川乘坐的船隊正式進入了大西洋。

    他的規模規模龐大,一共有足足十三艘船,除了搭載了數十名正式的外交官外,還有前期第一批充當使館衛隊的海軍陸戰隊八百多名將士。

    如果只是爲了運輸這麼點人,自然是不用這麼多船隻的,實際上大部分的船隻還是運輸各類物資的船隻,比如說其中一艘船隻就是搭載了不少的水泥

    ,這是準備到了西班牙加的斯港後,建立領事館用的。

    至於爲什麼建設領事館要用到水泥!

    那是因爲領事館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領事館,必要時候,領事館就能搖身一變變成要塞。

    所以大唐帝國在外的所有領事館,清一色的都是棱堡結構,很多領事館棱堡都是大量採用水泥的。

    除了建設物資外,還有一大批軍械,一方面是使館衛隊自身的裝備以及補給,不過數量更多的還是準備運輸到歐洲出售的軍械。

    火繩槍、長矛、板甲、騎刀、五斤以及九斤野戰炮、兩斤散彈炮、刀劍,匕首等等諸多軍械。

    除了軍械,還有大量的彈藥以及罐頭、軍用帳篷、被服等各類軍需物資。

    大唐方面準備這些軍事貿易援助物資的時候,都是直接按照統一戰爭時期的早期步兵師的標準來安排的,按照當年的大唐火繩槍、長矛相結合的步兵師標準,足以武裝兩個步兵師。

    而這些軍械物資,還只是大唐對歐洲軍事援助的第一批物資而已,如果進展順利的話,後續還會有更多的軍械武器陸續運往歐洲,以幫助泰西蠻夷抵抗韃靼人。

    而且也不用擔心歐洲地區的支付能力,儘管大唐的軍械武器買的不便宜,不過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都是有錢的,人家好歹也是全球性的殖民大國呢。

    至於其他國家雖然沒什麼殖民地輸血,不過壓榨一二,多少也能夠購買一批武器。

    按照大唐國內的商界的判斷,歐洲地區的武器貿易潛力,是比較大的,如果能夠開闊市場的話,並不會比印度以及西亞地區差多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