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夏十三太保 >第240章 蒙古騎兵
    寨牆上的衆人正說着話,而城下的兵士們卻也沒閒着。

    大夏將士們在李靖的指揮下,正在有條不紊的向着蒙古軍隊的方向推進。

    此次大夏一共出動了一萬名騎兵以及一萬名步兵。

    軍隊推進的速度很慢,可將士們的步伐與陣型卻保持的十分的整齊。

    正站在寨牆上觀戰的李孝誠發現了一個問題,他看向完顏宗翰說道“這蒙古人倒是挺沉得住氣,看着還真就有那麼點意思。”

    完顏宗翰聞言說道“孝誠兄弟不可大意,這蒙古軍隊的軍事素養極高,而且他們的騎兵戰術最是狡詐,不得不防。”

    李孝誠聞言卻是笑了,笑過之後,李孝誠說道“這個我倒是知道一些,蒙古人是挺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

    衆人聞言卻好似沒聽懂一般的問道“打一什麼”

    “他說的是打一槍”

    “何意”

    “槍如何打”

    很顯然衆人並沒有聽懂李孝誠這話的意思,所以他們才七嘴八舌的問向李孝誠。

    李孝誠聞言卻是一愣,隨後暗罵了一句“嘴快了,說吐露嘴了,這時代還沒有那新鮮玩意呢。”

    於是李孝誠又重新的說了一次,道“我剛纔說錯了,我想說的是蒙古人最喜歡射一箭換一個地方,他們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一邊跑還一邊拿弓箭射追兵,待追兵煩了不想追了的時候,他們就調過頭來從被敵人追搖身一變變成了追敵人,而他們主要的攻擊手段自然還是射箭,搞得對手是不勝其煩的,而你們金國則是輸在了打又打不贏,追又追不上,我說的對不對”

    衆人聞言均是尷尬的笑了笑,因爲李孝誠說的基本是實情。

    李孝誠心道“你們要是能贏了蒙古人那纔是怪事兒呢,一羣不懂得變通的傢伙。”

    李孝誠爲什麼會這麼想呢這得從金國人的戰術戰法上說起,金國人最擅長的是強攻蠻幹那一套,他們就喜歡以力服人。

    而蒙古人則是狡猾的很,他們玩的那一套叫狼羣戰術,據說是鐵木真在觀察狼羣作戰之時得到的啓發,又經過了鐵木真與蒙古衆人的推演與改進之後,於是就有了現在這支戰無不勝的蒙古軍隊。

    這種戰術很適合蒙古人,因爲他們是能攻善射的馬上民族,蒙古基本做到了只要是個男人就能騎馬射箭。

    蒙古人選拔騎兵的制度也很變態,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之時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

    比如,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

    他們很能喫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

    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

    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蒙古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

    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喫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

    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

    例如,1241年,蘇布臺的先遣部隊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蒙古軍隊主要的組成部分便是騎兵,而蒙古騎兵也的確是天下聞名。

    一般來說輕重騎兵的區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

    典型的蒙古騎兵中大約有四成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

    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裏,外面罩鱗甲,扎甲或鎖子甲,後期則大量使用鏈板甲,頭戴頭盔。

    早期蒙古重騎兵騎的馬匹無甲或披有少量皮製護甲,一些精銳部隊與將領配備了具裝甲騎,後期出現了大量使用全套金屬鎧甲的具裝重騎兵。

    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佔蒙古騎兵中六成的是輕騎兵,早期一般只戴頭盔,身上不披盔甲或着皮甲,隨着裝備的改善,輕騎兵的盔甲也漸漸變成了金屬盔甲或者皮甲,後期甚至出現了具裝的騎射手。

    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兩翼攻擊,爲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穿插和分割敵軍,戰鬥結束階段肅清殘敵並且跟蹤追擊逃敵。

    他們的主要弓箭是比較現代化的複合弓。這種複合弓的威力超大,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至75公斤之間,射擊距離爲200步左右。

    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輕,箭頭小而尖,用於遠射,另一種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

    其實要想打敗他們並不難,比他們的射程遠一些就是了,而這個問題在大夏這裏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了,因爲大夏士兵用的是駑,弩比弓的射程要遠一些,最關鍵的是弩的準頭還要比弓高出不少。

    大夏將士們所使用的制式弩箭得到了很好的改良,他解決了弩在馬背上張弓比較困難的問題,現在的夏弩更加的小巧輕便不說,關鍵是它還有弩匣。

    在弩機外加一個匣狀的外殼郭,弩機的各種機件,用栓塞按一定組合的關係裝入郭內,再把郭裝入弩臂的機槽內即可,這樣一來便省去了許多的麻煩,大夏的將士們只需要多帶幾個郭匣便可省去反覆拉弓之苦。

    大夏的弩箭做的更絕,因爲大夏的弩箭的箭頭是三棱形的,有三個血槽,箭頭刺進人體之後,血液隨血槽排出,而三棱形的箭頭造成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因此,這種形狀的箭頭致死率是非常高的。

    大夏的弩射程在二百八到三百六十步左右,這個距離絕對稱得上是獨步天下了,而這又是李孝誠的功勞,他只需要將這樣一個概念提供給匠人,然後由大夏的能工巧匠們去完成即可。

    古人可是很聰明的,他們之所以做不出來一些東西,只是因爲時代的侷限性以及工藝不夠發達而已。

    而當李孝誠爲他們提出了一個類似於“彈匣”這樣一個概念的時候,他們立刻便依樣畫葫蘆做出來了弩匣。


章節報錯(免登陸)